“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素分析论文_蔚娣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素分析论文_蔚娣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30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将深度融合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改变教育的活动方式、提升教育品质,形成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即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互联网思维与教育基本规律相结合为指导,构建开放、平等、共享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主流世界观的公民,在人的精神世界构筑和平、幸福图景。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内涵;特征;核心要素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虽然在近几年出现的频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但似乎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解读,学术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从人才培养目的、过程到评价等全程的变革,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变化,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战略性转型。

2推进我国“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2.1创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产业,甚至整个第一第二产业,进行要素重组,形成更优化的结构,具有激发创新特性,具有高效运行的功能,这才是“互联网+”的深层意蕴。“互联网+教育”可以衍生出多种新的教育形态,改变现有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格局,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系统要素配置中的集成作用,以互联网的优势深度融合、吸纳可能的教育要素,提升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有学者总结出“互联网+教育”六个特点,即高密度互通性、高效率生成性、大规模涉猎性、大数据感知性、新事物熟悉性、新领域淡然性。此六个方面确实揭示出来互联网与教育相遇时的重要特征。以幕课为例,目前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已有超过百万人次的学习者加入,开始他们的远程学习体验。这是教育领域一场重大变革,它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震动了高等教育界,其在资源传播方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就是新的教育形态。无论其最终的历史命运如何,人们都共同见证了它的引入瞩目。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期待更具有创新性的其它教育形态。“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到“没有国界的大学”,更多的学习途径补充学校“齐步走”的教学节奏,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想接受教育都有机会,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进度安排,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人才,进步总是好的,无论其快慢。

2.2创新驱动

第一,“互联网+教育”可充分发挥网络开放创新的优势,汇聚优质的网络技术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试验创建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第二,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促成了多种教育创新模式,使新颖的教育构想在技术的支持下更易于实现。例如,虚拟现实、云计算、移动教学、3D打印等新技术都为教育教学互动创新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三,广阔、便捷的网络平台让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通过互联网技术更易于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而广大参与者也可以快速共享创新成果,将教育教学的创新点扩散发展。可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能为教育的深入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既可以让更多学习者享有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打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平台,提升综合教育的质量,又可以通过众创空间这类创新平台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让教育更有生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教育技术创新需要教育理念的包容性

现代学校教育理念应对多元文化、多元信息、多元渠道抱有包容的心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将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植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特别是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积极吸纳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和教育服务团队,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掌握在学习者的手中,现代学校应转变观念,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为其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的学习项目。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如知识拓展型学习、职业技能型学习、兴趣特长型学习和社会实践型学习等,并以此为契机,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与课程设置,试行学分制转换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使不同教育阶段的知识要素能够有序排列、相互承接、并不断深入,搭建起不同教育类型、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9],为终身教育提供可能。特别是对于一些职业技能型学习,学习者可以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有利于学习者兴趣的养成、职业发展的定向和知识的迁移。

3“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展望

3.1教育目标明确化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还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全方位的学习方式方法与定位。让教师更系统地讲让学生更完善的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各项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传播,有针对性地讲解学习,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让师生感觉到轻松享受。

3.2移动学习便捷化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机的迅速普及和app应用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逐步推动着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飞速发展,并逐渐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者不断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互连网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将学习简便化、便捷化,大大加快了学习效率。

3.3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是现代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有效的把网络资源联系到实际教学当中,让资源发挥其效率最优化。“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融合,丰富了教学模式。教育问题是普遍化大众化的社会问题,是当今社会重视的热点问题。我国对此尤为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我国对“互联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优质教育中来,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有很大影响和帮助。为了使得教师资源、知识资源共享,让更多学生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普及“互联网+教育”势在必行。

4结论

当“互联网”与“教育”相遇,自然形成一对范畴,即技术理性与人文属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教育”的理论研究中需要注意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工具与问题、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人性与文明的对立中寻找平衡点。充分析滤现代工具的当代人文精神,将冰冷的机器巧妙地融入教育场域之中,以柔软的姿态参与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怀感人、化人、育人。同时,教育实践领域必须观照到个体与社会、知识与能力、本性与文明、科研与教学等对立的范畴,教育须积极主动地去“+”可能的教育,将一切可资之用引入教育系统,而不应等待被革命。

参考文献:

[1]李芒,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1-17.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3]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徐晶晶.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论文作者:蔚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素分析论文_蔚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