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舞蹈商业发展探析_舞蹈论文

宋代舞蹈商业化发展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宋代论文,舞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8(2012)03-0042-05

就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宋代虽不是一个最为强盛的朝代,但却是一个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皆有巨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如著名史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以及“坊市合一”制度的建立,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舞蹈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必然染上商业化的气息,走上商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宋代舞蹈商业化的表现

宋代舞蹈的商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艺人的职业性、舞蹈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和舞蹈演出场所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一)舞蹈艺人的职业性

由于宋代舞蹈的商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艺人加入到商业化的道路中,商业化行为所带来的竞争机制给艺人间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艺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发挥自身的长处,舞蹈艺人变得更加职业化和商业化,主要表现在:艺人组织的出现和迎合观众需求的综合技艺能力。

1.艺人组织的出现

由于宋代城市的高度发展、商业的兴盛,民间大量的舞蹈艺人集中于都市,原来农村的艺人逐渐向城市集中,并组成了专业性的团体。这些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专业团体称之为“社”,“社”是与商业行会的“行”、“市”、“团”,与工匠行会的“作”相类似。在《武林旧事·卷二》里记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给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2]资料中的“乘肩小女”和“女童舞旋”说明这可能是由年纪较轻的歌舞伎人组成的民间乐舞团体。宋代以后的民间团体的乐舞节目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和宋代大大小小的民间团体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社会发生动乱,他们也不会像宫廷或官府的艺人一样,因为改朝换代而“树倒猢狲散”。“这些班社有的全家从事这种工作,有的带徒弟,师徒相传,就更能使技艺提高并流传推广,对乐舞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3]这些“社”除了在民间演出维持生计,另外,还为宫廷、官府、驻军等提供演出服务,有时也在节日里舞队表演。在商业经济的社会里,经济是一切的来源,这些专业团体里的专业艺人虽然生活很辛苦,但能够成立班社,天天演出才能赚钱,才会使生活有保障。

2.适应观众需求的综合技艺能力

为了迎合不同观众的需求,歌舞伎人不得不增强自身的综合技艺能力,使得歌舞伎人的艺术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载了一场艺人扮作神鬼形象演出的生动场面:“……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帕金皂裤,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挂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骷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4]在这段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让观众处于幻觉状态,并使舞台形象更加逼真、虚幻,于是在演出舞台上加入了“烟火”、“爆仗”等技术,虽然这样使得舞台形象更加逼真、观众的感觉更加虚幻,但是对“烟花”、“爆竹”的使用会妨碍演员辨别舞台的范围,再加上演员还要头戴面具,手执刀斧等道具进行表演,这样就更加增强了表演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艺人不得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全面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舞蹈消费群体的广泛性

在宋代,舞蹈的消费群体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1.贵族阶级——满足享乐的私欲

官僚、富家子弟属于经济富裕类群体,他们以舞蹈作为消遣品主要是为了粉饰贵族化的生活。他们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实力,是舞蹈演出场所里面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如史料记载:

“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消遣”。[5]

“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荡游,破坏尤甚于汴都也”。[6]“临安中瓦在御街中,士大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7]

“士人便服日至瓦市观优,有邻坐者,士人与语颇狎”。[8]

“……小雪持过红丝盘子,下台便问观众萦缠头钱。豪客、官家、各争赏赐”。[9]

从资料中的“公子王孙”、“贵家子弟”、“豪客”、“官家”、“豪贵子弟”等可以看出,官家子弟、富家子弟都是勾栏瓦子的常客,也是勾栏瓦舍里重点争取的消费群体。他们观看乐舞主要是为了体验人生瞬间的快感。

2.市民阶层——缓解生活的压力

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促生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广大市民阶层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费,更需要有精神上的消费。对于劳碌一天的市民阶层他们以舞蹈作为消费品主要是消解人生的困扰,缓解生活的压力。普通市民阶层是当时舞蹈演出场所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观众来源。如有资料这样记载: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10]

“平日里只爱去三瓦两舍都头雷横和李小二到勾栏里来看如今见在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的家看”。[11]

“以布衣游场屋三十年,未成名。在京师,殊无聊……又游相国寺,与众书生倚殿柱观倡优”。[12]

以上材料证明了普通市民阶层在勾栏瓦子内观看表演的情形,通过那种热闹的场面、飞动的舞姿、悠扬的歌声,他们在纷杂中体味人生的滋味,在忙乱中体味生活的情趣,在失望中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另外,在《庄家不识勾栏》中描写到一些农民进城逛勾栏的事情。可见,在宋代,就连最底层的农民也成为瓦舍勾栏的顾客。

3.文人雅士——追求品评的快乐

随着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以利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商人以及商业在文人雅士的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安逸、尽欢乐、享太平成了这一时期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并将个人生活情趣文学化的词和文人这种心态形成默契配合。在文化娱乐方面,他们不但参与到文化娱乐活动当中,而且以娱乐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并在消费的过程中应歌填词、歌伎歌以侑酒,在内心情感冲动和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以词的形式对乐舞娱乐活动进行审视和评价,并对乐舞的传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例如,宋代词人柳永在《浪淘沙令》中描述到:“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褶。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徐俯在《鹧鸪天》中写到“宜笑宜颦掌上身,能歌能舞恶精神。脸边红入桃花嫩,眉上春归柳叶新。娇不语,易生嗔。尊前还是一番春。深杯百罚重拼却,只为娇娆醉得人”。从以上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不仅对乐舞伎人的娇声媚态描写得酣畅淋漓,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描写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显示着他们的职业性,即追求对艺术书写、品评的快乐。

(三)舞蹈演出场所的多样性

在宋代,市场化的个人精神消费进一步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娱乐在舞蹈方面已经走出了宫墙与豪宅。宋代舞蹈的演出场所多种多样,在城市主要有瓦舍勾栏、茶馆酒肆,在乡村主要有神庙戏台、节庆庙会等集市场所。

1.瓦舍勾栏——专业型演出场所

伴随着城市市场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他们与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完全不同。他们不但追求物质享乐,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以前那些流动叫卖式的演出和周期性的集市舞蹈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求。于是,通过市肆的供给,专业性质的舞蹈市场应运而生。在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诸行》中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13]可见,城市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兴盛带来了市民商业性文化娱乐活动的空前繁荣。因此,勾栏瓦舍应运而生。勾栏瓦舍作为娱乐表演场所,是北宋时期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成为宋代舞蹈的商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演出场所,它为舞蹈商业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舞台和空间。

2.茶馆酒肆——固定型娱乐场所

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都市娱乐生活更趋丰富,宋代的酒楼、茶肆等,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不胜数的酒楼为贵族、官僚提供了饮酒、享乐、观舞的温床,也为歌舞伎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维持生计的场所,更为宋代舞蹈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从《全宋词》宋代词人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酒楼歌馆歌舞活动兴盛程度。而在词人的笔下,更多地记录了歌舞伎女作为“饮伎”、“酒伎”的商业性行为。如柳永的《荔枝香》一词:“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遥认,众裹盈盈好身段。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徽见。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王孙空恁肠断。”这是写酒席上歌舞伎的美妙姿态。刘天迪在《凤栖梧》中这样描述到“一翦晴波娇欲溜。绿怨红愁,长为春风瘦。舞罢金杯眉黛皱。背人倦倚晴窗绣。脸晕潮生微带酒。催唱新词,不应频摇手。问把琵琶调未就。羞郎却又垂红袖。”唐以前的伎人大都是家伎、营伎、官伎,活动在上层社会,而宋代活动于歌馆酒楼中的歌舞伎人,改变了以往依附于豪门的传统地位,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歌舞伴宴,变成了在市井中以卖艺谋生的行业。

3.节庆庙会——集市型演出场所

宋代是我国民俗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各个节日的活动是接连不断、异彩纷呈,有节气性的节日、宗教性的节日、统治阶级规定的节日等等。每年的大小节日包括元旦、除夕、上元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在一年中循环往复几乎遍布每一个季节。而舞蹈是这些节日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项目。但是,在宋代,由于组织乐舞表演的教坊机构的取消,在节日里的娱乐表演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宫廷不再采取包揽的政策,权利发放给民间艺术团体,由民间自发组织“舞蹈”表演,地点也由原来的宫廷舞台变成走街串巷的流动性演出场所。政府只是派遣一些士兵维持秩序而已。于是,宋代民间的“舞队”、教坊百戏、歌舞等娱乐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万街千巷,热闹非凡。而宋代统治阶级对民间乐舞的大力支持,以及宋代民俗节日的繁荣发展,对舞蹈的商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既为舞蹈的商业化发展搭建了物质平台,同时又在舞蹈艺人、舞蹈的受众以及舞蹈的演出场所中留下了深深的商业化烙印。

二、商业经济下宋代舞蹈文化的特点

宋代舞蹈商业化的大发展必然会导致宋代舞蹈自身特点的转变。因此下面我们从宋代舞蹈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创作的内容以及艺术创作的风格三点上来看宋代舞蹈文化的特点。

(一)舞蹈创作的目的:娱乐消闲、迎合大众

随着宋代舞蹈商业化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舞蹈演出成为艺人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观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观众的满意程度和审美眼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于是,在演出过程中,舞蹈演员对不同的演出场合和不同的受众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入新的东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随时可以进行交流,观赏者利用舞蹈艺术这种形式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消除城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在娱乐之余振奋精神,对生活燃起新的希望。如:源于敦煌莫高窟宋代61窟壁画“维摩诘变”中的舞人形象(见图1),表现的是舞者在酒馆中娱宾起舞的场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者的服饰如同日常生活的服饰,动作比较随性,风格显得比较生活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迎合大众。

(二)舞蹈创作的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与传统的宫廷舞蹈内容相比,商业化发展中的舞蹈内容大多贴近生活,通常是现实中普通市民生活的一种投影,同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题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平庸、最琐碎的细节,其描写的多是小商小贩、市井小民、娼妓等等不起眼的小人物。虽然内容粗俗、平庸,但是都充满了对人情世俗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望等等,为了配合大众的接受能力,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且不去刻意追求人物的性格而是注重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完整性以表现世俗化的情感,使观众的欲望得到宣泄。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院画(原图为《大傩图》)中的一位民间舞蹈艺人,舞者身上的装饰很奇怪,全身缀满了各种装饰品,有螺、鳖、蛤蜊等等,头顶类似于簸箕的生活物品,手执笤帚,躬身踢腿,手舞足蹈,无论是道具还是身上的装饰品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的生活用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傩舞者由过去的驱鬼逐疫的狰狞形象变得更加充满生活情趣和民间色彩。

图1 敦煌莫高窟宋代61窟壁画

(三)舞蹈创作的风格:雅俗共赏、雅俗通融

在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商业城市的大规模兴起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艺术作品中的通俗性、世俗性有了高度的发展。艺术作品在“雅”的基础上,选择人们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内容。因此,“雅俗通融”的审美特性笼罩于整个艺术领域,舞蹈亦如此,其宫廷舞蹈的庄严肃穆、纲常伦理与市民风味相融合;其舞蹈的功能兼顾政教性和娱乐性;其审美理想由唐代的雍容华贵、雄肆舒展转变为舒展自如、纤柔袅娜。因此,宋代舞蹈创作的风格逐渐使贵族化的倾向与民间乐舞相结合。特别是南宋时期教坊罢黜,大批宫廷乐人流入民间的瓦舍勾栏,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进一步融合,使舞蹈文化的雅俗通融色彩更加浓烈,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可喜局面。

敦煌莫高窟宋代61窟壁画中的三位舞伎形象,(见图2)所表现的是宫廷宴享时表演的独舞场面。与唐代敦煌莫高窟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图(图3)中的舞人形象相比较,风格更加接近于写实,宗教色彩淡化;服饰和动态也更加生活化,和前代壁画中的那种充满浪漫情调、华丽雕琢的风貌有明显的差别。这既反映了唐宋两代舞蹈的区别,也反映了在商业化影响下,宋代宗教壁画里的舞蹈渗透着世俗化的元素,充满了人间世俗的气息。它们以世俗的情感与性格再现商业化对舞蹈发展的影响,表现出宋代舞蹈反对浮华,追求平易隽永、淡泊含蓄、言简意尽的美学情趣。

图2 敦煌莫高窟宋代61窟壁画中的三位舞伎

图3 敦煌莫高窟唐代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图

宋代舞蹈商业化发展得如此繁荣昌盛,无论从宋代消费群体的广泛性、舞蹈艺人的职业性还是演出场所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宋代舞蹈文化的空前繁荣,还源于宋代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开明政策。正是兼于这两个条件,宋代舞蹈的商业化发展实现了双赢,即表演者获得了应有的报酬,观看者获得了充分的精神享受,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二个伟大转折。不仅在于宋代“队舞”的高度程式化、规范化所带来的舞蹈艺术的高度成熟,而且还在于这个时期舞蹈以商业化来规范自身的发展。这种现象使得宫廷舞蹈越出了宫墙流入民间,与民间舞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进一步融合,使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摆脱了贵族化倾向,向民间靠拢,使宋代舞蹈民间色彩更加浓烈,并呈现“雅俗通融”、“雅俗共赏”的可喜局面。宋代舞蹈开辟了我国舞蹈娱乐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先河,为后来元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宋代舞蹈商业发展探析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