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现阶段,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对腮腺肿瘤进行检查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如超声检查、MRI、CT、腮腺造影以及核医学等。腮腺肿瘤检查诊断过程中,影像学对于典型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不典型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低度恶性肿瘤。目前,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的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尤其是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本文主要针对腮腺肿瘤诊断中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腮腺肿瘤;诊断;CT;MRI;功能成像技术
1 腮腺肿瘤诊断中影像学、腮腺肿瘤分类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腮腺肿瘤分类的依据主要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制定并出台的腮腺分类方法[1]。唾液腺肿瘤主要分为继发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性肿瘤、软组织肿瘤、恶性上皮性肿瘤以及良性上皮性肿瘤。其中,唾液腺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部位,在唾液腺肿瘤发生部位中占据80%左右,但是大多数肿瘤为良性,而最为常见的主要为多形性肿瘤,其次为腺淋巴瘤。黏液表皮样癌是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
临床上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主要选取手术方式;同时,对于手术术式与手术切除范围,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选取的手术方式通常具有较大的创伤性[2]。手术之前,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时候,手术切除范围必须足够大,在此基础上降低局部复发率。虽然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当肿瘤的体积比较小或者处于腮腺深叶的时候,无法取到足够的组织细胞,导致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且穿刺活检极易导致腮腺包膜出现破裂状况,造成复发或者种植性转移,所以通常选取影像学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其在腮腺肿瘤检查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常规MRI、CT检查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分析
常规MRI、CT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对于体积小的多形性腺瘤,其影像学表现通常无特征,因此无法对其予以准确鉴别。肿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间质与实质;一般情况下,肿瘤分化比较差的患者,其间质就越少,而实质就越多,而肿瘤分化比较好的患者,其间质就越多,实质就越少。当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过多的时候,其在T2WI、STIR上呈低信号表现,类似于恶性肿瘤,因此很难对其予以准确鉴别。相关研究报道[3]中明确提出,根据肿瘤的信号强度、均质性以及边界等一系列信息,无法对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予以准确识别,而恶性肿瘤侵犯腮腺深叶的时候,恶性肿瘤与炎症都会导致皮下脂肪浸润,MRI表现与恶性肿瘤分级无相关性。
3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3.1.1 CT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的原理,主要是依据时间-密度曲线(TDC),获取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等一系列参数,对病变功能变化予以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范卫君等人[4]在相关研究报道中,于手术之前,对57例腮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予以CT灌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腮腺良恶性肿瘤检查诊断过程中,TTP、BV以及BF的中位数以及4分位间距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与增强峰值(PH)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其他良性肿瘤以及腺淋巴瘤的TDC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若是CT灌注放射剂量过大,那么就会对大样本实验研究造成影响。
3.1.2 CT动态增强
就目前来看,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动态增强的相关应用研究报道较多,其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主要是针对不同时间点肿瘤的强化行为予以观察,在对对比剂予以注射之后,于肿瘤同一位置数个层面予以动态扫描,通过兴趣区法对不同病灶实质成分CT值予以测量,选取平均值,在此基础上获取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
3.2 腮腺肿瘤诊断中MRI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3.2.1 MRI动态增强
与CT动态增强类似,MRI动态增强主要是通过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予以获取,在此基础上对肿瘤灌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一系列信息数据予以获取,并对肿瘤生物学特征予以获取。肿瘤血管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肿瘤血管生成方面,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是对肿瘤恶性程度、良恶性、转移以及生长等一系列状况的重要指标。
MRI动态增强主要针对的是病变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肿瘤的强化时间、程度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即:细胞外间隙、肿瘤内血管通透性以及肿瘤血管化程度[5]。其中,肿瘤的早期强化与其血管化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实质上就是灌注情况,而肿瘤的后期强化与其细胞外间隙、肿瘤内血管通透性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恶性肿瘤新生血管均处于不成熟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处于不完整状态,而且通透性比较高,细胞密度处于增加状态,而细胞外间隙比较小,良性肿瘤细胞外间隙比较大。
3.2.2 MRI弥散加权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主要立足于水分子运动状况,表观弥散系数(ADC)是对组织中水分子扩散快慢予以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6]。病理状况下,水分子扩散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即:①细胞处于水肿状态的时候,细胞间液会随之减少,因此水分子的扩散会受到限制;②恶性肿瘤中,由于恶性肿瘤的细胞核体积变大,而且核浆比升高,肿瘤细胞增加,排列十分紧密,造成细胞外间隙缩小,导致水分子的扩散受到限制,所以表观弥散系数下降。相关研究报道中明确提出,TIC曲线与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能够提供更具价值的鉴别依据。
3.2.3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MRS),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活体组织代谢、生化变化予以观察的技术,其是现阶段唯一一个可实现无创性的检查技术。MRI应用于头颈部肿瘤评价中的质子波谱主要有两种,即:氢谱与磷谱[7]。其中,氢谱的检查时间比较短,而且信噪比比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可以通过氢谱-磁共振波普检查显示的代谢物主要有乳酸(Lactate)、肌酐(Creatine)、脂质(Lipid)以及胆碱(Choline)等;其中,胆碱主要为肿瘤细胞膜磷脂代谢产物,其浓度升高主要表明细胞膜磷脂合成的增加,肌酐作为参与体内能量代谢的一种产物,由于含量比较稳定,所以通常被当作内参照体,乳酸作为糖酵解终产物,其浓度升高主要表明病变内缺氧,提示出现坏死组织,而脂质不仅能够在大部分头颈部肿瘤性病变中分布,还会在颌面颈部正常组织中广泛分布,如软组织间隙、颌面颈部肌肉组织以及大涎腺等。
4 结语
就目前来看,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影像学检查诊断腮腺肿瘤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对于多种检查诊断技术的联合运用,如MRS、MRI动态增强扫描、DWI以及形态学等,能够准确的对腮腺肿瘤予以诊断,对于术中面神经保护与手术方案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吉,郭鹏,段呼兵.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05):120-121+136.
[2]张跃海,孔令伟,高源统,等.动态对比增强MRI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应用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5(11):77-81.
[3]江明祥,张敏鸣,邵国良,等.腮腺腺泡细胞癌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21(04):494-498.
[4]范卫君,吕衍春,肖鹏,等.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21一925.
[5]潘桂海,罗泽斌.腮腺肿瘤CT及MRI的研究现状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9(01):75-78.
[6]邓志奇,李艳辉,肖恩华.影像学技术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应用和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5,13(02):155-160.
[7]张赞霞,程敬亮,张勇.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23(07):1015-1018.
论文作者:李红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6
标签:腮腺论文; 肿瘤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技术论文; 细胞论文; 功能论文; 血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