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_共产党员先进性论文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论文,成效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11-0018-04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所谓党的先进性,包括政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要求是:党的理论纲领和实现过程要始终代表共产主义的正确方向。具体到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全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广大党员的身上,共产党人应具备先进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使广大党员力戒浮躁、力戒空谈、力戒奢靡,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1]。这一活动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准确的测评就很难确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测评是依据一定的方法、原则和程序,在确定参与测评的主体、客体以及具体的指标后,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它通过对党员先进性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获得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方面的真实信息,为以后调整党的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提供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构建程序

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只有程序确定了,测评体系构建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具体来讲,确定测评程序包括:

1.确定测评主体与客体。每一项测评都会涉及相应的测评主体和测评客体。从主体上看,必须明确谁来测评;从客体上看,必须明确主要是测评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基本要求、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根本着眼点的一次全党性的、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应从多方面把握测评的主体和客体,并把测评的指标和方法等要素确定下来。

2.明确测评指标及权重。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是对党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进行的状态判断,其中的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测评指标的基本要素。测评指标通常是根据不同的测评目的与客体所选择的多个评价指标的集合,在一般情况下应依据不同的目的选取不同的指标,并从一系列指标中选取最贴近本次测评目的的指标。在指标确定后,还需确定指标的权重。权重系数是对测评指标间权重关系的数量化反映,权重分配的目的,在于对各相关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认定和度量。我们可以采用德尔斐法(Delphi)确定权重系数,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匿名方式分发征求意见表,向专家征求意见,然后进行汇总处理,并作为参考资料再分发给每位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日趋一致,最后得出结论。

3.规定测评的原则与方法。解决好如何测评问题是构建整个测评体系的中心任务,所涉及的是比较具体实在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测评的过程中通常涵盖了一些不易进行主观性评价的因素,如党员的思想方面到底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群众满意度等,都属于非直接性可评估的领域。因此,在测评方法上应当是多元化、综合化和具体化并重,根据不同的测评主体与客体,对不同的测评指标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

4.建立测评反馈机制。在测评结束后,测评者需要对所得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并形成书面形式的评价报告,提交给有关领导人和部门,使之了解先进性教育的具体成效。报告除了对先进性教育成效进行客观描述、做出价值判断、提出相关建议外,还应对测评过程、测评方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对整个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增强党的先进性。

二、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要素分析

在明确了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具体程序之后,应该对整个测评体系中相互独立的要素进行分析。

1.测评主体。谁来测评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效,这是进行测评时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测评的主体不同,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参照公共政策分析的惯常做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主体越广泛,测评的准确度越高。一般来说,测评主体主要有:

一是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行为主体。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行为主体是分层次的,包括党的领导机关或组织部门、党的领导干部、广大普通党员。这些行为主体在党内所处的层级不同,看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也不同,但其对先进性教育成效进行测评的权利是均等的。执政党以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为依据,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判断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出于本能,自己对自己进行的判断总是倾向于肯定,行为主体在自我测评时往往把好的一面夸大。这一情况在先进性教育开展之初,各地纷纷进行的成效测评中已有所体现。因此,需要有第二个乃至第三个测评主体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使得测评客观、公正。

二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相关者。一方面,他们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最有发言权,也最具权威性。他们作为第二个测评主体,主要是根据党员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先进性保持的程度,其评价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出先进性教育成效是否显著。另一方面,他们对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评价又经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全面的,其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第三个测评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非政府研究机构。非政府研究机构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的党建专业教研机构。由它们来测评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优势在于,它们作为独立的研究机构,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测评不会沦为权力游戏,相对比较客观;在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一般不会不顾事实,完全屈从于被测评客体的要求或请求;在测评业务操作上比较专业,能更娴熟地运用一些量化的、科学的测评模式及方法,便于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成效进行更为全面的测评分析。

2.测评客体。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客体虽然主要是广大共产党员,但对其测评客体的具体认定不应该忽视,切不可认为测评客体可以随意设定。在诸要素中,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及方法都是以特定的测评客体为前提的,因此对测评客体的确定尤为重要。

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客体应分别从两个层面来确定:第一层面是就整体而言的,即党组织。一方面,我们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进行测评,测评内容涉及执政党对群众的吸引能力、党自身实现执政意图并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党执政的效率与成本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察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先进性风貌,以及那些应该在基层得以解决的问题是否得到切实解决等。第二层面是就个体而言的,即广大普通党员。这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个体表现。各级党组织派出人员或通过所在单位的党员互相考评,检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具体成效,这主要是依据党员先进性的一些具体标准来进行测评。

3.测评指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现在仍然要继续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指标体系,要根据先进性教育的具体内涵来确定。党员先进性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基本要求;二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三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根本着眼点。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指标应该是一个体系,具有完整的系统性。这种具有系统性的测评指标应考虑从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大体上应当涵盖如下内容:

三、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实施过程

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体系的构建,除了要对测评体系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之外,还要遵循一定的测评原则,依据一定的测评方法,充分考虑测评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

1.测评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测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测评过程中运用各种评估方法时必须达到和遵循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定性测评能较形象地描述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特征,其缺点是测评结果的模糊性,容易受到测评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干扰准确性。定量测评能够克服定性测评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缺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量”来表达,即便是那些已经量化的,也很难把握其“度”的科学性,这是定量测评的难点。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二者应兼顾,不可偏废,应将两种测评方法综合使用。

二是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单项测评是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指标或某一个环节进行评估,往往用于重点了解或剖析某件事;综合测评是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全面测评,常常用于全面了解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体情况。我们既要注重每一项测评指标的分析考量,也要注意从总体上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的情况。辩证地讲,单项测评是综合测评的基础,综合测评是单项测评的集中,二者要结合起来运用。

三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宏观测评是以整个党或者一个单位为对象,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体效应做出测评。微观测评是以某一个体、某一特定范围或某一特定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对象,评估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中找典型。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使测评更好地把握先进性教育的具体成效。

2.测评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测评方法应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定性测评方法。所谓定性测评,是指运用思辨方式对测评对象的整体及其性质进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做描述性的鉴定或操行评定。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过程中,根据测评主体的不同,具体采用的定性测评方法也有所不同。

当测评主体是党员先进性教育行为主体时,应采取自我评估法,即行为主体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就自身的行为及其效果,在思想上进行反思。具体来说,就是执政党应该自我测评其执政能力建设成效如何,是否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员应从思想方面、作风方面、工作方面进行自我评估,考察自己是否真正达到了先进性的标准。通过这种自我测评,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将先进性真正落到实处。

当测评主体是社会公众时,应采取群体评估法,即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活动,采取民意测验、集体舆论评议、群体表决等方式,对测评对象做出评价和估量。群体评估法主要是了解群众对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看法和态度。群体评估应主要采集以下信息:执政党及其党员是否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能保持社会公平、正义。因此,这种测评方法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评价,也是对先进性教育成效的一种反映。

当测评主体是非政府研究机构时,可采取比较评估法,具体包括纵向比较评估和横向比较评估两种。非政府研究机构由于其身份的中立性,掌握了比较多的信息资源,以及业务操作娴熟,因此能对这种方法有较好的把握。纵向比较评估是将测评对象,即执政党和党员放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以此对测评对象的纵向发展做出判断;横向比较评估是在测评时在党员中选取一个或若干对象作为参照(一般先取最好的),然后将所有党员与所选的参照体进行比较,即通过与典型的比较来看党组织或广大党员的先进性程度如何。

第二类是定量测评方法。所谓定量测评,是运用数学方法对测评对象的性质进行量的分析,对考评结果采用总分或等级的形式给予描述的一种方法。“赋值给分法”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中可以运用的定量测评方法,具体操作应用如下:按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一级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体系以及下设的多个子指标项,除二级指标体系不赋分外,其余以测评的侧重点和目标指向依次层层赋分,测评的侧重点的分值应略高于一般性指标。例如,党员先进性的保持状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状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状况三个一级指标,分别记为C1、C2、C3,总分为100分,九个二级指标不赋分,分别记为DA、DB……DH、DI;一级指标C1的分值由其所含的二级指标相加得到,即C1=(C1-DA)+(C1-DB)+(C1-DC);三级子指标项用E代替,多个指标项就分别记为E1、E2、E3……其中一个二级指标的分值由其所涵盖或包属的三级子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DA的分值记为DA-E1、DA-E2……其分值即由(DA-E1)+(DA-E2)+……得到。

所以,总的指标体系评估加权总值为:

∑=C1+C2+C3

=[(C1-DA)+(C1-DB)+(C1-DC)+(C2-DD)]+[(C2-DE)+(C2-DF)]+[(C3-DG)+(C3-DH)+(C3-DI)]

其中,假设∑的总值为100,∑值的大小即可测评出先进性教育成效的大小。例如:

若∑≥90,即为A+(表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最好)

若80≤∑<90,即为A(表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很好)

若70≤∑<80,即为B+(表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较好)

若60≤∑<70,即为B(表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一般)

若∑<60,即为C(表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不好)

3.测评的影响因素。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运作中,对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评面临着重重阻力和障碍,使得很多测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缺乏实效,有些测评甚至无法开展。清楚地认识影响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推进测评活动的顺利进行。

先进性教育效果的多重性是影响测评活动的第一个因素。党员先进性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多重的:既有预期的,也有非预期的;既有显性的,又有潜在的;既有实质性的,又有象征性的。有的时候,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效果如果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认定,或许要过若干年后才能被认识到,这在客观上使得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测评难以做到全面、准确。

先进性教育成效信息获取困难是影响测评活动的第二个因素。测评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如果缺乏足够的先进性教育信息,教育成效的测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我国,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信息收集系统还不完备,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手段和措施,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残缺不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人员的不完全配合,担心测评会得出不利于他们的结论,因此所收集的信息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但是,上述几个影响因素并不能降低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测评的意义,相反,我们应正视这些影响因素带来的种种困难,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从各方面努力,切实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的测评工作。

[收稿日期]2008-09-10

标签:;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_共产党员先进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