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掀起第三次变革浪潮_教育论文

MBA教育掀起第三次变革浪潮_教育论文

MBA教育涌动第三次变革大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潮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MBA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遭非议。不仅企业界批判不断,连商学院自己的教授、学者也驳斥不休。不久前,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MBA=MIA”的文章,MIA即Missing Actions,原指美国军队在战斗当中丢失士兵的现象。用在MBA教育上,尴尬可知。2005年5月,当过四届美国总统顾问、在领导力领域首屈一指的著名学者本尼斯教授,也撰写了一篇文章《商学院迷失了方向?》(How Business School Lost Their Way?),向当今的MBA教育发出了质疑。著名学者、美国麦吉尔大学的明茨伯格教授更在他的力著《管理者而非MBA》中明确给出了MBA不等于管理者的结论,把MBA毕业生和真正的管理者之间的差距暴露得一览无遗。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MBA招生人数普遍下滑的趋势仍在继续,2003~2004年,在美国,两年制全职MBA项目中出现申请人数减少的占到78%,一年制的占到67%,在职MBA项目为48%,短期培训为26%。也就是说,越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进行全时学习的,减少的越多。国际MBA项目的申请人数也是增加的少,减少的多,2004年有75%的国际项目申请人数都减少了。即便是在顶尖的哈佛商学院,申请人数下降的项目也占到1/3,有的学校甚至高达50%。欧洲、澳大利亚也出现类似情况。2002年之后,我国报考MBA的报名人数从统计上看确实也有下降,已经无法和上世纪90年代末期相比。

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只有排名前二十的管理学院教育能给毕业生带来明显的收入增加,其他管理学院的教育对毕业生的收入没有帮助。投行越来越喜欢非MBA学生,尤其是优秀的本科生,甚至有的企业,如宝洁,明确表示拒绝招收MBA学生。

难道真的像有些批评者说的那样,MBA教育走到了尽头?中国的MBA教育,从三五年前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被泼冷水,是否也如欧美商学院一样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在职培训分掉更多全日制市场

对于目前MBA报名人数普遍下降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青年人口总数的下降,是MBA报名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当前24~25岁的北美人口比例已经比以往下降了5%左右。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口比例也远远小于70年代中期以前的。

还有人认为,美国MBA报名人数下降是由于外国学生在美攻读MBA的学费和申请难度加大,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整体成本上升而造成的。

同时,也有强劲的“到东方寻找机会”的大趋势的影响。据了解,2005年仅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就招收了33个留学生,同时还有47个其他国家的交换生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另外,在职培训分掉更多全日制MBA的市场是不容忽略的原因。

尽管我国的MBA教育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发展很快,但在2002年之后,从报名人数上说也出现了普遍下降,尽管远未达到美国的程度。中国的MBA教育是否也已经陷入了和美国MBA教育一样的窘境?

我国的管理教育和美国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是经济起飞,他们是发达;我们MBA管理教育只有14年的历史,他们有97年历史;我们有96家MBA,他们的MBA项目有上千家;我国每年毕业1.8万人,他们10万人;我们的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他们则管理完善。

“纵向研究MBA教育的历史会发现,MBA教育的产出(主要指培养的学生数量)和GDP的增长有相当强的正相关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院长助理杨斌分析说,“我国GDP一直在增长,意味着我国的MBA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空间也很大。”

2002年之后出现的报名人数下降现象,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我国的MBA教育实际上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不正常过热状态,如今考生回归理性,更加冷静。仔细对比数据还会发现,我国的在职MBA项目的报考人数还在增加,只是全职MBA报考人数减少了。杨斌认为:“这是和美国相似的一个情况,就是说,当工作变得稀缺以及工作环境瞬息万变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舍不得放弃自己手里的工作。”这是不分国界的人的共性。

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难满足

在杨斌看来,在MBA报考人数下降的背后,起决定性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目前的MBA教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现在,MBA教育遭遇批评最多的主要方面是:

MBA学生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明茨伯格认为:“所谓的MBA教育就是将错误的内容用错误的方式传授给了错误的人导致错误的后果。”现在MBA招收很多没有管理实践的学生,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26岁,而事实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并不等于有管理经验。在他看来,“向没有管理经验的人讲管理就像给从没见过人类的人讲哲学。”

招生体系不合理。国际上,申请MBA的重要凭证GMAT成绩只能成功地鉴别IQ,并不能鉴别出管理能力,很多学生读MBA不是为了升职而是为了离职,很多学生缺乏从事管理的激情和渴望。

案例教学空壳化普遍。参加案例教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在孜孜以求地寻找所讲案例的标准答案,在玩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

过分地以课程为主,以至于有人把MBA项目称为“MBA课程”。

只重视硬知识。以硬知识作为知识的代名词,忽略软知识和软技巧。

管理工程化、技术化。管理根本上是管理人,而许多学校的MBA课程却只关注步骤、方法等工程化、技术化的内容。

最后三点在中国的MBA教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这些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让商学院培养的MBA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政府等各个相关利益方的人才要求,导致了MBA报名人数的普遍下降。

MBA教育正面临一次全球性的变革

MBA教育如此遭受围攻,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从1908年世界第一个MBA项目在哈佛商学院诞生至今,MBA教育就经历过两次大范围的批评,每一次批评带来的都是重大变革,堪称MBA教育史上的两次浪潮。

1959年卡内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支持的两份报告批评MBA教育太儿戏了,教学质量差别也太大,学生缺乏定量分析能力。这两份报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MBA教育的核心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核心课体系中,不仅系统化地明确了MBA教育的核心课程,而且加强了定量分析技能的培训要求,并给出了MBA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的规定,案例教学法也在这次变革中成为重要的MBA教学手段。

1984年,石油危机又一次引起美国的MBA教育大反思。反思的结论是,美国企业落后于日本的最大原因在于缺乏日本企业那种博采众长的能力。由此引发了MBA教育的第二次浪潮——MBA教育全球化。在商学院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教师的比例日益增多,非本土案例越来越多。MBA教育因此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仅美国,MBA培养人数就从7万人/年上升到10万人/年。

“MBA教育正面临一次全球性的变革,可称得上是MBA教育史上的第三次浪潮。”杨斌这样看待当下的MBA教育局势。

标签:;  ;  ;  

MBA教育掀起第三次变革浪潮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