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_炎黄文化论文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_炎黄文化论文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地理论文,凝聚力论文,民族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相接的位置,她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内聚力、亲合力、向心力和自组织力,从而体现出强劲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是2千年来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是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资源和动力。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 凝聚力 季风气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连绵不断至今昌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赋于中华民族以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之所以形成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也不是地理虚无主义者。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而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成的统一整体。它是人类社会、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黑格尔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海洋使人思想开阔,缺少羁绊具有冒险精神,而大陆给人一种坚实稳定的感觉。中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具有相当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华民族的内聚力、亲合力、向心力和自组织力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造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

一、独具一体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内聚力

翻开地图册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东临大海,北接浩瀚戈壁沙漠、干旱草原和人类难以生存的西佰利亚森林与寒原。南、西为历来被称作“烟瘴”之地的金沙江、怒江和险峻的横断山脉,以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在这种独具一体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文化”倾向。“中国”二字就是这种思想的印证。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富于尊严感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这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意识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而另一方面,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起到了绝好的保护作用。古老的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摧毁;埃及金字塔文化因亚历山大的占领而中断;罗马文化也因日尔曼人的南侵而出现了断层。这些国家历史虽然很古老,但在现代人身上很难看到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更不会把“传统文化”看作特别值得保护的民族标志。这是因为这些文明都曾经断裂,而他们国家的范围也早已多次变更。可中国却不然,高耸的帕米尔高原挡住了西部的通道,使西方人很难从陆地而来;多潮流和台风的东部又使古代人很难从沿海而入。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安全地带”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至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悠久的文化传统发轫于长江、黄河流域,成长于春秋战国而逐步成熟于秦汉唐宋明清的大一统时代。她的精神成果始而荟萃于诸子百家,继而体现于儒佛道家,再由宋明儒家集其大成。即便是在近代海上防线被打破连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之虞时,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征服,相反却以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中华文化亦然璀灿夺目。总之,自成一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体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执着的民族意识和感情,从而形成强大的内聚力。

二、复杂多样、灾害频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亲合力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多层次性和特别复杂性。从西到东有高原、河谷、山地、平原交错分布;由北到南有几条举世闻名的大河水系纵横排列,同时各水系之间又有无数的湖泊、沼泽星罗棋布。这样,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生活方式各异,生活习惯悬殊,文化源流有别,从而使我国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状况。历史上不仅中原地区民族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而且边疆草原地区的民族与中原农业地区的民族之间也有着大规模的交流。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逐步建立起“兄弟”式的深厚感情。地理环境把这个区域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丰富多彩形成区别,又互相影响形成联系。凝重之中有活泼,限制之中有宽容,最后形成共同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特征。使中国各民族成为既保持个性又存在共性的整体,表现出很强的亲合力。

另外,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相接的特殊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从而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降雨总是随着潮湿的东南季风而至——高达90%的年降雨量集中在五月至九月。但是如果雨期提前,高降雨带北移,江南地区一般会遭到长期的干旱。相反,如果大陆上的冷空气阻止了东南方向的季风深入内陆,长江流域就会发生水灾,而北方的一些地区整个夏天都会无雨。这样,水灾和旱灾就会循环发生在珠江、长江、淮河、海河诸流域,乃至东北地区。据统计,自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1850年间,水旱虫蝗等重灾年份竟达1240年之多。其中有些是区域性的,但多数是全国性的。很多时间旱灾及水灾往往会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历史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我国各族人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民族为防灾避灾不得不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信息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彼此调剂,相互依存乃至不断迁徙、流动,久而久之,融合成一个患难与共的整体,从而造成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团结意识和特有的亲合力。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有多处人类发源地和多种文化源流,是造成众多民族的主要原因。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强大的民族作为核心对其他民族形成巨大的吸引力,那么各源流、各民族便不会向一起凝聚,统一国家的形成便无从谈起。实际上,在众多的文化源流和民族中,中原汉族及其创造的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核心作用。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古称中原。它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由黄河挟带的泥沙长期冲积而成,土质肥沃,结构疏松,人类社会初期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器和石器,便于开垦这些松软的土壤。该地区降雨虽不充沛,但雨热同季,加上黄河水系方便的灌溉条件为发展农耕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开发探索并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了农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因此,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长达四五千年。汉民族的繁荣与昌盛使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产生仰慕效仿心理,从而造成一种向心力。他们希望通过先进的中原地区带动其经济文化发展。我们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原政权的繁荣强盛、周边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往和“向心”倾向早在秦统一以前就很明显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中下游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原王朝多少代的兴旺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彻底统一。

四、地势西高东低,河水东流的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很强的自组织力

俄国学者梅茨尼可夫曾指出:“河流是文化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任何一个国度里,它就像是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象、土壤、地形和地质条件的有机综合表现。”人类文明往往是依据河流而产生,顺着河流而扩散的。加之河流在古代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成为联系不同地域和社会的纽带。一个流域的国土总是具有统一的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都是从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加上隋朝开凿、历代疏通的京杭大运河连结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这样,在一个广大的地域范围内河流湖水经纬交织,具备把各地域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组织力量,从而使中国东西南北无论是经济上、文化上及政治上能够彻底融为一体。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自组织力。

另一方面,西高东低的地势,滔滔东去的水势和降水集中,变率很大的季风气候,三者共同叠加强化了中国水患、涝灾的严重性。一旦暴雨骤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雨水会迅速汇集起来东泻而下,其影响的范围往往是流域性的或大面积的,且河流上、下游同时受水。洪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往往给东部平原带来灭顶之灾。河患的治理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大面积的全流域以至跨流域的统一治理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分散的诸侯小国显然难负此重责。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区域不同的民族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来统筹安排治水兴利事业。事实上,我国东部大河几乎都存在水患,对河患的治理也是历代中央集权政府的重要使命,其中对黄河的治理尤为典型。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在黄河两岸修筑堤坝,秦代以后对黄河的治理更是史不绝书,每一次治河都涉及广阔的地域,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非中央政府出面绝对无法完成。历史告诉人们,如果四分五裂、国不统一、水利不修,其后果必然是灾荒连年,饥馑不断。只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在兴修水利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地理环境造成中华民族自组织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五、结语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境内各民族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的环境之中,尽管他们之间文化思想、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有很大差距,但长期以来的互相渗透交融早已形成了许多共同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从而以“中华民族”的统一面貌而出现。共同的生存环境,共同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内聚力、亲合力、向心力和自组织力,从而体现出强劲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大突出特点,它是几千年来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所潜伏的巨大力量,是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资源和动力。

纵观中国历史“合久必分”只是短暂的,“分久必合”才是长期的民族发展的主导趋向。统一才有稳定,稳定才能发展。长期的统一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并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心理的形成,从而使中国人均把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潜意识里就“深怕分裂”,谁都怕搞分裂被人民看成民族罪人。总之,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已成为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观念。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山水相连、血脉相通、自古一家、命运与共。可是,近一个时期李登辉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利用,梦想实现“对等政治实体”,妄图通过“重返联合国”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丧心病狂地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尊严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伤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2亿中国人民的感情。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拥有“大一统”传统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伟大民族,对于任何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统一的行为决不会等闲视之。我们奉劝岛内外数典忘祖的阴谋家认清形势,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停止向全体中国人民挑衅,否则必将自食其果,成为历史的罪人。

标签:;  ;  ;  ;  ;  ;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