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燕 姚克敏 姚济白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昆明圣爱中医馆 云南 昆明 650011)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出的“三因制宜”学说,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云南昆明姚氏医学流派传承八代以来,非常重视“天人相应、三因制宜”之理,善于就地取材,运用地方药物治疗疾患,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姚氏妇科;地方药;道地药材;三因制宜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0-02
中医“三因制宜”学说,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中医对疾病的研究不能脱离历史发展及季节更替、地理环境和个人体质等因素。云南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的差异决定了疾病特点的变化,生活习俗的不同决定了个人体质的强弱等等。云南医药学家兰茂在《医门览要》中指出:“经曰:春温夏暑秋湿冬寒,皆四时不正之气。但滇省地处天末,节候不真,天偶阴雨即冷,人冒之即为感寒症”[1],真实的反映了滇南气候复杂多变、季节性不分明的特点。姚氏医学流派传承八代以来,群众基础深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非常重视“天人相应、三因制宜”之理,在历代医家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之乡,素有“动植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称,这里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多种药材的生长。云药就是指云南的地道药材。云南中药材的生产得天独厚,药材品质闻名杏林,药材的种类难以尽数。药材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大理、昭通、丽江、文山、玉溪、迪庆等地。在这些药材中,既有古老的传统中药,也有民间传统的草药和民族药。姚氏医学流派产生、发展于云南这片红土高原,对本土中药材情有独钟。
1.参三七
三七,又名参三七、田七、山漆、金不换,味甘、微苦,性温,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归肝经、胃经。具有祛瘀止血,活血止痛之功。三七有“生打熟补”之说[2],即生三七对于跌打损伤、止血活血功效明显,熟三七则侧重于补益。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土三七,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根大而肥。主治止血、散血,功效最神。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3]及“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三七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姚氏妇科主要用其治疗闭经、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血证。
2.羊耳朵叶
羊耳朵叶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叶,是一味云南地方草药。《滇南本草图说》“性微温,味酸苦”。[4]《滇南本草》记载:“羊耳朵叶,味酸、苦,性微温。花入官药,名蜜蒙花。入足厥阴,祛风明目退翳。一切眼科将军,最良,《别经》序之。此本草序其枝叶之功”。“取叶去尖蜜炙,治久咳良;贴臁疮溃烂,顽疮久不收口,生肌长肉。治一切疮痈疔毒,溃烂生管,及久年阴疮无脓血者:羊耳朵叶研末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姚氏称其为羊耳朵朵尖,姚贞白先生用9克治愈顽固性咳嗽等症状。
3.芸香草
芸香草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解表利湿、止咳平喘之功。主治风寒感冒;伤暑;吐泻腹痛;小便淋痛;风湿痹痛;咳嗽气喘等。
《滇南本草》“芸香草,一名挖耳草、一名毛叶芸香草,又名毛叶草。味苦、微辛,性寒。阴中阳也,可升可降。泻诸经实热客热,解肌表风寒,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 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芸香草(一钱) 苏叶(一分) 白芷(三分) 川芎(一钱) 姜皮为引,煎汤服。”
姚氏用其芳香化湿,健运中焦,利湿和胃之力,运化中焦气机之时,常使用芸香草替换藿香、佩兰,以达到运化、调达而不燥之功。
4.云茯苓
云茯苓是茯苓中药材中的一种,产于云南的白茯苓,品质最优。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滇南本草》“(长寿丹方) 同覆盆子共捣成饼,晒干为末,各(四两),共(八两) 茯苓(乳汁炙晒干为末八两) 山药(乳汁浸晒干为末四两)共和一处,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清早服一丸,开水送下。此丸治男子精寒,妇人血虚,老年无子,其功不小。或欲火烧身,已成痨症,无不效应。”姚氏善用茯苓,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的姚贞白为姚氏医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其被人称为“姚茯苓”。姚贞白于诊疗之时,灵活运用云苓这味道地药材,常取得满意的效果。
5.马鞭草
马鞭草味苦,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截疟之功。《滇南本草“马鞭草,今处处有之。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妇人经水不通成劳,速煎此草服之愈。亦治痈疽毒冲心,服此神效”。姚氏常用于治疗癓瘕积聚,痛经经闭等症;随着姚氏对不孕不育的研究,用其化裁的三草汤治疗男性不育症收效满意。
6.血竭
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之功。《滇南本草》“草血竭,一名回头草。味苦、辛、微涩、性微温。主治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姚氏常用于治疗下腹瘀痛等症。
7.云当归
当归产于甘肃东南部、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滇南本草》“当归,味辛、微苦,性温。其性走而不守,引血归经。入心、肝、脾三经。止腹痛、面寒、背寒痛,消痈疽,排脓定痛”。姚氏使用其治疗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等症。
8.荜拔
荜拔主产地云南省盈江县,云南东南至西南部,有特异香气,以肥大、饱满、坚实、色黑褐、气味浓者为佳。常用调味品,有矫味增香作用。多用于烧、烤、烩等菜肴。亦为卤味香料之一。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果穗为镇痛健胃要药,姚氏用其温中养胃之功,主要用于胃寒引起的腹痛、呕吐、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及牙痛等。
姚氏妇科广揽丰富的云南“药物王国”资源,使用地方药物,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流派地方用药特色,有利于当代名家的学术传承、发展现状的研究,有利于保存中医名家的宝贵经验,促进云南优秀人才成长,对云南中医的学术传承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进,罗艳秋,熊金富.兰茂医学与云南中医学[A].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暨云南省中医药界2014'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2014:4.
[2]武双,崔秀明,郭从亮等.三七“生打熟补”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5,08:50-53.
[3]张克梅. 论兰茂在云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4]李楠. 民国时期(1912-1949)中药文献及其学术考察与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基金项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编号:LPGZS2012-55.
2.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治疗不孕不育中药新加五子汤、醒精煎的制剂研究”,项目受理编号:2013-04-01-A-S-02-0014.
论文作者:杨小燕,姚克敏,姚济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云南论文; 本草论文; 云南省论文; 药材论文; 茯苓论文; 流派论文; 之功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