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我国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以适应社会的激励竞争。同时,各种学习类型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也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学习成果更易认可,更易开展后续的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这种互认和衔接建立以后,将避免各种学习之间某些课程的重复学习,减少学习时间,集中精神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避免人财物的浪费;更利于学习者在互认机制下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方便的选择学校、机构等,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也将会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公平教育的机会,学习成果也能更好的体现价值;更利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就是“学分银行”,下面从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
欧洲建立了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的系统ECTS,该系统主要考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从学时学分、课业负荷量和等级评定三个方面来进行统计转换,其中等级评定为核心部分,首先将学习者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情况,按其学习的表现等情况其中通过者又从优到劣分为ABCDE五个等级,未通过者根据学习多少又分为FX和F两个等级。
美国同我国的情况相似,各种学历技能的教育机构众多,又因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全美国范围的学分互认体系较难,其着重解决各州内部或地区范围的各学校间的学分互认转移的协议。
加拿大各地对学分认可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主要是针对已取得成果证书进行评估认证,以得到原有证书在新的教育机构中所能抵扣的学分。
澳大利亚建立了学分认定的AQF证书,该证书主要在两种学习形式间有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为基础,为学习者提供学分互认。学分通过互认转移以后,相应的学习机构可以承认先前的学习成果,减少本学习机构中的学习量。
韩国是首个建立全国学分银行的国家,所有经过认证的学校和机构都可以加入到此体系中,学习者只要通过课程、技能证书、学位考试等取得学分,学分积累到要求的数量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
3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从“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互认两个方面来分析。
3.1 “学分银行”的研究
“学分银行”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在不同类型教育间(包括不同形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不同课程)以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这种新型的学习制度突破了现代的固定学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学科等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地点、学科开展学习,再通过相应的转换机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学者提出在遵循一致性、统一性和透明性原则的前提下,把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国家、地区、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以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学分积累转换的工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规则、学习成果认证规则为核心内容的学分银行建设的模型,并以“校际自发”和“国家统筹”两种建设路径来实现。
另外,“学分银行”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不仅需要认证框架、认证规则和相应的制度标准的约束,还要有一个功能强大、容量可观的运转平台系统来维持。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和平台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平台系统的建设涉及规则、制度和技术各方面的知识,建设起来需要各部分的配合,建设有一定的困难。现在我国已经建立并运行的管理平台有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等。
3.2 学习成果互认
我国幅员辽阔,各类学校众多,学习形式多样,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种认证证书并存,其成果互认还不能做到完全的互任,成果互认集中在区域自主的学校之间。普通高校间自主成立的几个联盟有: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二军医大、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等6所学校之间,开展了学分互认、与转换工作,而且这六所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比较彻底的互认;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名校成立了“C9联盟”,在九所学校范围内实行了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高校已经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在8所院校范围内实行学分互认制度。成人教育方面,成人高考学校之间互认开展还较少,国家开放大学正在逐步的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部分地区与普通高校的互认试点工作,如江苏省在部分普通高校建立了“自考学院”,学校内的“自考学院”和本学校的普通高等教学的课程学分可以互认。
4 结束语
本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学分银行”建设,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习成果互认的建立两方面对我国情况进行了深入阐述,希望对以后的学习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礼刚,任家隆,张春燕.成人教育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6(04):65+89.
[2]刘红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与学分银行制度对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88-94.
[3]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08):29-39.
[4]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6):30-36.
[5]易长发.关于我国成人高教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06):17-21.
[6]张莹.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02):9-11.
[7]卢小珠,吴卫龙.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条件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05):17-20.
论文作者:杨龙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学分论文; 成果论文; 银行论文; 制度论文; 我国论文; 学校论文; 学习者论文; 《红地产》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