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_刘东华1,2,,韩锋产1(通讯作者),张楠楠2, 马

刘东华1,2 韩锋产1(通讯作者) 张楠楠2 马永春2

1 、滨州医学院 264000;2、 山东省郓城县人民医院 274700

摘要:目的:观察P-选择素(CD62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根据脑梗死病灶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其他类型组。同期选择10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结果:各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组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程度逐渐加重,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与AS程度、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性关系(P<0.05),且血清CD62p、hs-CRP、sICAM-l也相互呈正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血清hs-CRP、P-选择素及sICAM-l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评估、预后情况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引起的动脉狭窄及斑块脱落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诱因之一[1],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单纯的动脉壁脂质沉积,而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理过程[2]。近些年较多研究重视炎症因子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其临床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拟观察P-选择素(CD62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为(42.1±8.7)岁。同期选择10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体检者均已除外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及糖尿病者。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分组

根据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将上述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50%<狭窄率≤70%)、重度狭窄组(70%<狭窄率≤99%);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根据脑梗死病灶面积的大小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5cm2),小面积梗死组(1.5cm2<面积≤5.0cm2)和大面积梗死组(>5.0cm2);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其他类型组(扁平斑和混合斑)。

1.3 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检测

体检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部静脉血液5mL,患者采血时间为入院24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D62p及sICAM-l表达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予以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颈动脉狭窄组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比较

各颈动脉狭窄组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加重,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5 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与AS程度、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与AS程度、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性关系(P<0.05),且血清CD62p、hs-CRP、sICAM-l也相互呈正相关性关系(P<0.05)。

3、讨论

hs-CRP是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也是评估AS的重要检测指标[3],其参与AS的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过程,改变天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活性,使泡沫细胞摄取 LDL,泡沫细胞聚集,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聚积,损伤内膜形成附壁血栓,血栓机化促进粥样斑块形成,斑块进展出现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血栓形成、钙化和动脉瘤形成[4]。在血栓源性物质、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刺激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快速而短暂地表达P-选择素,通过配体PSGL-1介导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之间的作用,参与血栓形成过程[5]。随着血栓形成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动脉狭窄程度也逐渐加重,最终引起脑梗死。sICAM-l主要作用是介导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互相黏附,并进而形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基础。但是sICAM-1同时又促进了单核细胞,白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聚积,从而促进了AS的进程,在AS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会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同时脑血管内皮细胞会迅速上调sICAM-1的表达,进而促进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黏附浸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AS的发生发展进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组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程度逐渐加重,血清CD62p、hs-CRP、sICAM-l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且与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等呈正相关性。由此可知,血清hs-CRP、CD62p及sICAM-l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评估、预后情况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琛,李国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 2013,34(1):68-69.

2.Jaffre A, Ruidavets JB,Calviere L,et al. Risk factor profile by etiological subtyp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young[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4,120:78-83.

3.den Hertog HM, van Rossum JA, van der Worp HB,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very early phas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ssociation with poor outcome and death[J]. J Neurol,2009,256(12):2003-2008.

4.Caparevic Z, Kostic N, Ilic S. Oxidized LDL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markers to detection of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type 2 diabetes[J]. Med Preql,2006,59 (3-4):160-164.

5.刘礼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医学综述, 2012,18(19):3304-3305.

通讯作者简介:韩锋产, 男,生于1963年5月,医学博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诊断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课题1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论文25篇。

论文作者:刘东华1,2,,韩锋产1(通讯作者),张楠楠2, 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_刘东华1,2,,韩锋产1(通讯作者),张楠楠2, 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