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及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_陈大龙

基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及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_陈大龙

黑龙江佳木斯中心医院

研究方向;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及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一共有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采取降压治疗,使其24小时以内收缩压下降在15%-20%,入院7天的时候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7天当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给予对比。结果:进入7天以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残疾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一定要采取合理降压治疗,对其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其致残、致死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水平;降压治疗;预后

脑梗死一般指的是因为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缺少血液以及氧气坏死。本文笔者就对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以及降低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一共有84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一共有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当中,实验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为53.4±4.7岁;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40-76岁,平均为54.2±5.1岁。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医院以后采取仰卧体位,5分钟以后对其动脉血压进行测量,每次测量充气间隔时间为30秒以上,连续测量三次,对三次的血压平均值进行测量,详细记录进入医院时候的血压。进入医院以后24小时给予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血压,48小时以后每隔4小时给予一次血压测量,72小时以后一直到一周以后,24小时保证测量三次血压。之后随机分组以后24小时以内对实验组患者给予降压治疗,使患者收缩压降低到15%-20%,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舒张压在80mmHg以下,进入医院7天的时候血压降低到140/90mmHg以下,同时保持在这个水平,同时采取相对应的降低血压药物,对照组没有给予降低血压治疗。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和7天以后的NIHSS评分以及死亡/残疾率给予记录和对比[1]。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对比

进入7天以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对比( ;分)

时间 实验组对照组 T值 P值

入院24小时11.27±4.32 11.43±4.74 0.170.84

第7天 8.21±4.46 9.85±4.12 2.290.02

2.2 两组患者的死亡/残疾发生率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一共有42例,当中死亡/残疾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23.81%,对照组患者一共有42例,当中死亡/残疾一共有18例,占总体的42.83%,实验组患者的死亡/残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出现大部分是因为脑部血液流动梗阻所致,患者经常伴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2],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与高血压之间有关,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高血压状态的时候,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加。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3],高血压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对脑部血管造成损伤,可以直接作用在脑基底,进而造成血管出现脂肪病理改变。通常而言,前6小时血压明显升高的时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免脑灌注压过低造成缺血进一步加重。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降压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给予主动平稳的控制血压,要对降低治疗期间和血压变化给予密切监测。一旦降压过慢,患者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就会越差,骤然大幅度降低血压会造成脑缺血,降低血压期间应该对靶器官给予有效保护,特别是脑、肾以及心[5]。本文笔者建议首选静脉使用药物,最好采取微量输液泵,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在降低治疗过程当中应该避免血压降得过低,进而导致脑梗死进一步加重。本文结果显示,进入7天以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共有42例,当中死亡/残疾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23.81%,对照组患者一共有42例,当中死亡/残疾一共有18例,占总体的42.83%,实验组患者的死亡/残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一定要采取合理降压治疗,对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王雪岩.毛颂.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改变的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42-44.

[2]王新.黄如训.曾进肚.等.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分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炳杂志.2012,31(1):20-23.

[3]李晓文.谢炳约.各亚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4):506-508.

[4]卢培砚.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1,14(9):1323-1341.

[5]聂德云,李承晏,谢菁.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4(3):12-14.

论文作者:陈大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基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及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_陈大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