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现代化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能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框框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素质落到实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呢?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留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轻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
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的识字环节中,教师出示生字时,运用多媒体:看!字宝宝从书里跳出来了,你还熟悉他们吗?学生惊喜地看到生字一个个跳入大屏幕,争先恐后地举手朗读。然后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字宝宝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啦,仔细观察大屏幕,哪个字宝宝先藏起来啦?迅速在你的字卡里找到它,举起来,大声喊出它的名字。”接着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快看,谁又走了?”一个个生字陆续飞出,学生赶紧进行抢读。“字宝宝都跑到哪里去啦?原来他们都来到了这棵大树上。假如你读准了,又大又红的枣子送给你,谁想来摘?”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设置,学生的识字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生命生命》一课的最后,紧扣教材,注重教学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多媒体,通过对杏林子图片与生平事迹的介绍了解,学生在心灵上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更为深层次的思维震撼。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辅助、拓宽、延伸的作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之外自主去研读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生命除了是“求生的飞蛾、生长的瓜苗、律动的心跳”还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丰碑》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为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了如下激情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场景,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教师配上一段动情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着他们的是……”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似乎和这支红军队伍一起到了大雪山上。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提供学生进行练说素材的时空。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言语的发展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语言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例如,指导学生想象作文,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呈现情境: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学生会根据画面的情景产生疑问: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可能是跑步锻炼、竞赛、抓贼、追车、开运动会……然后学生再根据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想像情节如何,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天马行空,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这样的练习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说”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思维极度活跃,大家踊跃发言,滔滔不绝,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顺利完成了本次习作。
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活化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充分发挥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教材内容更生活化、具体化,让课本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
如《九寨沟》一课,教学重点是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就制作一份九寨沟的美丽自然风光的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情境,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课文内容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于是,教学内容被活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巧妙运用、精心制作并致力于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一定会收到独特而又创新的效果,以达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论文作者:杨艳荣 王伟校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学生论文; 多媒体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