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教育论文

近2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教育论文

农村教育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二十年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成为整个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历程,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对于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和方针,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头和难点都在农村。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作为教育工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忽视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是少数升了学的学生不回本地来,而回乡参加生产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文化水平最低,农业急需的实用技术无法普及推广,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很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实行的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很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不仅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农业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历程及成效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经历了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从单项到综合的改革发展历程,基本突破了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路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年的农村教育改革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主要侧重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标志是,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和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前者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主张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学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农村教育。后者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可以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分别在1980年12月和1983年5 月相继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针对农村教育当时的实际,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明确要求。“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教育部也明确提出,普通教育要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倾向,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更要着重为四化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上述文件和精神,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序幕。各地以此为契机,开始积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提出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涌现出湖南省桃江县、山西省临猗县等一批典型。

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全面推动阶段。主要侧重在转变农村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方向,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其主要标志是1985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 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前者明确了中小学教育是地方事业,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从办学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后者提出了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要求在本世纪末在全国85%人口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农村教育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原国家教委1986年在总结各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各项建设事业发展是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农村教育应该从单纯为了升学转到主要为本地区培养急需适用的人才同时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方向上来,以便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功能,进一步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办学、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1987年2月, 原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县、顺平县(原完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结合起来,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为当地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使农村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与农村科技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体系。

10年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了116 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30个地区(市)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实验县(市)达到近千个,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发展到近万个,分布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县(市)内。凡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地区,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教育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普通教育的局面,在加强“两基”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三教统筹的局面正在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的结合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子,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好典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共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文集近240种,为农村教改编写的教材1280 多种。

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农村教育改革随着整个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也逐步深化,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各地主要侧重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解决“服务”和“依靠”的关系,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其主要标志是,1994年6月,党中央、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9月, 原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原国家教委有计划地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以后,我国农村教育各项改革逐步展开,农村各类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大批先进典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的一项创举,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整个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其生命力,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因此,他强调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党的十四大提出“坚持依靠科技、教育兴农,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的方针,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许多地方(特别是实验县)的党政领导通过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改变了过去就经济抓经济、就教育论教育的传统观念,认识到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各实验区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纷纷提出了“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科教兴乡”的战略,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当作兴县富民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为振兴当地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教育观念的飞跃。

各地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注意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各实验区基本做到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整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各实验区在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拥有的人才、知识在当地的相对优势,利用学校的师资、基地、设施等条件,积极参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直接为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县(市)。

二、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教育经过20年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从单项到综合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路子,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

1.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是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农村教育改革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树立“综合”的观念,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同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2.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使农村教育切实由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

3.实行“三教统筹”,是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的基础内容。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其统筹考虑,不可偏废,一定要使新一代农村劳动者既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否则,农村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体现出来。

4.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革同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农村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根本标志。农村教育要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最根本的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其他任务才能顺利进行。

5.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是促进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基本途径。只有农业、科技、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任务。

6.认真实施燎原计划,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燎原计划要求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燎原计划既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各地通过建立大批的燎原计划示范乡,把“燎原”、“星火”、“丰收”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7.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既提高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效益,也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的改革。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没有强大的科研力量作后盾是不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8.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村突出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因此,在进行农村教育改革中,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哄而上。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确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动改革的深化。

9.坚持一切通过实验、以点带面、稳步发展的原则,保证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教育改革2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一切通过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推广,以点带面。

10.不断加强宣传和理论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进行的这样广泛深入,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前进。

三、今后深化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改革2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措施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面向新世纪如何深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指明了方向。今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制定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牢固树立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综合”和“实验”上下功夫,不断把农村教育改革推上新台阶。

2.要抓紧干部的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改革实验的自觉性。

要把农村教育改革全面推向21世纪,首先要了解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目标和重要意义,以及20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思路,等等。只有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才能自觉面对困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地把农村教育这项宏伟社会工程开展起来、坚持下去。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部、校长和教师,各级党政部门负责教育工作的领导都要接受再培训,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那样“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要适时提出新任务、新目标,不断探索改革实验县的新路子。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是农村教育改革的示范窗口,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经常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确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力争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模式,不断提高改革实验的水平,然后不失时机地在面上推广扩大,真正发挥实验县的示范作用。

4.要加强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教育改革。

农村教育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科学实验,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防止就事论事,提倡就事论理。目前,凡是从事农村教育改革的同志,都应该边干边研究,将已经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上升到理论,探索出规律,这样才能坚定信心,创造出自己的特色,防止一般化和随风跑。尤其是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干部的素质差别很大,面对农村教育改革这项宏大的社会工程,急需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才能把这项伟大的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一把手统筹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的水平。

20年改革历程证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协调得了,统筹得动,综合得到位。

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勇于探索,深入实践,就一定能够把农村教育改革全面推向21世纪。

标签:;  ;  

近2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