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龟虽寿》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论文_阿依努尔古丽赛买提

曹操《龟虽寿》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论文_阿依努尔古丽赛买提

阿依努尔古丽赛买提(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初级中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龟虽寿》与《观沧海》虽然都是出自曹操的笔下,但是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龟虽寿》可以说是一篇抒情中暗含人生哲理的诗,作者写作的时候已经年逾五十,看现代的人五十非常年轻,但是在古代人年逾五十就已经是暮年,回想当年自己北伐的胜利便有了时不我待的感觉,但是行文中作者没有写自己的悲观,反而激励自己要不断建功立业。在对《龟虽寿》进行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要激发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伟大理想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龟虽寿:乐观主义;追求;教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002-03

引言:《龟虽寿》作为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还要注重文章对文章深层内涵挖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且要有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追求,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所以通过对《龟虽寿》的教学设计研究能够看出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

一、文本解读

《龟虽寿》一诗,表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尤为明显,彰显了一个政治家非凡的气概。正如宋敖陶孙所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此诗虽短但全诗的意象却是丰富饱满,联想奔涌而至。开始诗人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反用庄子“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来说神龟虽长寿也难免一死。用韩非子的“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中的“腾蛇”作比喻,其虽可乘云驾雾,本领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蚯蚓、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古人常常叹息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以致伤春悲秋。《论语》中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亦是如此,常常有感于生命的短促。在此诗中,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人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所在。对于“伏枥”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认为是“伏卧在马厩上”;另一说认为是“在马槽上服食”。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然而不管是在马厩上伏卧,还是在马槽里服食,诗中强调的是马已老矣。然而,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它仍然有着日行千里的壮志雄心。这两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千里马比做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充分表现了曹操极大的个人魅力。这四句诗被无数迁客骚人沉吟,至今仍令人赞不绝口,荡气回肠。在雄壮之意象“神龟”“腾蛇”与悲愤之意象“老骥”“烈士”的对比中更加明显地突出那种壮志豪情,促使人勃勃欲发,精神振奋。

接下来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天决定,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延年益寿。这无非是说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要因 年老而消沉,不放弃自己的凌云斗志。这些都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此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由此可见其内心志向的远大。

在这首诗中,曹操化乐府以叙事为主的特质为抒情写怀。陈祚明曾曰:“《龟虽寿》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采菽堂古诗选》)诗中的曹操完全是脚踏实地的,不慕神龟长寿,也不指望如龙蛇飞升仙界,只愿自己像一匹老马,吃干草喝凉水,仍有远行千里之志。如此,烈士暮年,何忧之有?这就是英雄之心,壮士之心。生命本来一天天衰老,但只要有事业在,人的生命便能获得洋溢的活力。何以如此?信心可恃,才情可恃,见地可恃。

(1)目前对本文的研究

《龟虽寿》这篇文章的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学上,对于人内心心态的转变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当前对于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文章的本身出发研究其艺术价值、写作特点、情感;另一类则是研究文章内暗含的哲理对于养生的意义。

1、张慧明;王靖凯等人在《中国健康》上发表了从《龟虽寿》看曹操的养生观,其论文中阐述了保健的重要性,他们抓住了曹操“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句话进行论述,说明了曹操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开始看重养生对于人健康的重要,倡导今天的人也要注重养生。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的理论

韩逸夫与王佳明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关于老骥伏枥的壮志美——曹操《龟虽寿》赏读,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阐述了如何对古诗文进行品读,并且要读出内涵,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感情。

张志茹与贾明坤等人在《新课程改革语文研究》上发表了关于《龟虽寿》中作品的品读与教学设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对《龟虽寿》开展教学,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文章深层意思的理解,体会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观。

以上呈现了两种对《龟虽寿》文本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于《龟虽寿》这篇文本的研究内容很少,但是也能从常规的教学设计中来体会到现行老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测。

(2)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于《龟虽寿》的教学设计可查阅的文献不是很多,研究的观点也不多,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借助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是对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验分析,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情境的创设来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发展。

2、以读带讲,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有学教师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就是要让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把握,来读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能够走入诗歌对作者的情感更进一步的去理解,并且也提高了朗读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课堂的机会得到了提高,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加直观化。

二、教学设计研究

《龟虽寿》这篇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以其文本的解读和实际的教学设计作为论文的研究依据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文本的解读有一个深入性的研究无论是作者写作的年代、背景、作者经历过哪些事情,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过程中需要呈现出来的;对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一看教学设计的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否对于能力提升有所帮助,并且要注重对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研究,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高学生是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们对文章中哲理性的理解。

(1)教材简析:

《龟虽寿》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作,对曹操的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就曾经学过他的《观沧海》。对这首诗歌,学生借助书本上的注释应该完全能读通能理解好,一则我们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另外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也确实很简单,但曹操的诗歌如果深入地体味,那可以咀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当时在学习《观沧海》时我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曹操其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其大体的诗歌风格等,如果本堂课再来炒一下陈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也不能从课堂中多有获益。

因此我考虑从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2)设计理念:

怎么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学校在初二阶段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这一工作,但参与观摩了初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会等,对研究性学习也很感兴趣,心向往之。我就设想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发现”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为以后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样的考虑也具备一些前提条件:首先就是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良好氛围,初一学生一直耳濡目染,对研究性学习也是跃跃欲试;其次,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好,加上学生中的有不少电脑高手,上网检索、PowerPoint幻灯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读课时间,将毛泽东诗词全部介绍给了学生,并且学生都能背诵,而我设想中的研究重点正是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风格比较研究。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改革、实验、操作,我是个新手,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时学习的一些理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老实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心中还是有点底的,我从来不小看学生的能力。我还想:只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哪怕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教训,那这样的尝试实验就是有意义的。我更深信“下个世纪,受教育着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莱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说过:“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律时,他们学得最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4)教学过程:

1、入题: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2、(幻灯展示书法作品《龟虽寿》,学生欣赏)

高声示范朗读诗歌;再全体学生齐读,要求投入情感,读准节奏。

3、教师:去年我们学过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有同学能背诵吗?(请一学生背诵)

提问:这首诗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呢?

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统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一学生小组简介曹操其人其作:(这一环节由学生课后通过网上及图书馆的资料查询,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重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我们看到的幻灯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说实话和我们脑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我的头脑中曹操应该是个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为他一生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抱负。

[解析:学生能够分析到这么多,其实可以说对诗歌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理解了,特别是对曹操形象的认识很有意思,也很到位。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5、全体学生再次高声朗读全诗。

研究文章主题的小组上台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把握了本首诗的核心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四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人生,他想让自己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

中间四句: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种哲理的思辩。虽然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不能全凭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揭示主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解析:依靠网络资源和每个人手头可能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参考资料,得到这些分析难度并不大,但这一研究小组在语言的组织和任务的分工上还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动了一些脑筋的。]

6、再次高声朗读。

7、教师讲解:读曹操的诗歌,不但可以体会他悲凉苍茫的风格,还可体会他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我们这学期给大家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诵,很多同学觉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有很多可比之处,因此他们做了一些研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满江红?和郭沫若》《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手书的书法作品幻灯片,大家或朗诵或背诵,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A、教师:有同学认为毛泽东和曹操诗歌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景白云小组上台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师: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曹操给人的印象总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但毛泽东在生活中却对曹操其人和其诗歌推崇倍至。糜天衢小组上台交流:《毛泽东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师:还有同学在比较两人的作品时发现毛泽东就有一首诗歌直接点评了曹操并在文章中运用到了曹操的诗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发现。

周阳阳小组交流他们的发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抒怀,发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褒扬得多一些,也可从这首词当中感受到曹操诗歌的那中慷慨悲壮。

D、教师:刚才看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大家都惊呼起来,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们能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毛泽东可能有的诗词风格吗

许铭炜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组上台谈如何对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进行朗读处理。

[解析:因为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学生在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学生们谈到的很多知识是教师所第一次听到,其中当然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但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认为他们完全是在较好地把握了两位诗人的诗词风格的基础上做出的,此诚可喜可贺]

8、结束语:刚才大家对毛泽东和曹操的诗歌风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但确实体现了我们班级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作风。大家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希望大家平时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这样的研究,让我们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研究中收获成功。研究着是快乐的,让我们研究着,快乐着。

(5)教后思考

这堂课上完了,我从很多同学的脸上读到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这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很少看见的。我感觉这堂课在课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着很多有待提高的东西,那为什么仍然引起同学如此大的兴趣呢,我想在于我们改变了学生常用的那种学习方式。

托尼?斯托克威尔在《快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正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去看、去听、去感觉成为一种可能。使学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发展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宽,相比之下,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反而可能会显示出一定的差距。这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这是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另外,我们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有很多种形式,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关键,我想我以后的教堂教学中会更多地体现“研究”的味道。

结束语:

《龟虽寿》作为曹操的一首抒发自己老年志向的诗歌,在字里行间中表现了自己年老时候的精神风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内涵,然后才能对作者的心情进行感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欧阳洪明,王鹤潼,张佳音.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谈曹操的养生诗《龟虽寿》[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10):103-104.

[2]欧阳彩霞,林明强,魏光德. “壮心不已”的精神和“万事毕”的哀鸣——谈曹操的《龟虽寿》和孔融的《临终诗》[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25):135-136.

[3]张明月,刘英俊,张德英.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之比较[J].沈阳师工业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10):101-102.

[4]王照宇,姜明远,王春雷.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读曹操《观沧海》《龟虽寿》有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19):201-202.

[5]郝文鑫,张家明,魏铭言. 曹操、曹植诗歌中忧患意识的异同——浅析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版),2017(25):191-192.

[6]韩永刚,范红曼,张玉林. 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诗歌翻译——《龟虽寿》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10):221-222.

[7] 龙欣,龙美红.曹操《龟虽寿》赏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6)

[8] 孙太来.曹操和他的《龟虽寿》[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2)

[9] 刘伟安.历史精神的诗化显现——曹操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之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2)

[10] 胡雨融.曹操的《龟虽寿》[J].语文学习. 1981(07)

论文作者:阿依努尔古丽赛买提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曹操《龟虽寿》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论文_阿依努尔古丽赛买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