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竞争力论文,中国钢铁论文,规律论文,评价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11-0040-07
一、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评价方法及参数选择
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和演化理论的思想为基础,特别是两者融合的产物——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从企业成长是企业组织技术活动、管理活动和市场经营活动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复杂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造、积累的智力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补性、路径依赖性和社会复杂性的特点出发,提出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源是基于企业的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基础之上的企业动态能力运用效果不同的观点,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由图1来说明。
根据图1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从企业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动态积累性投入和动态能力的作用效果(即企业价值创造)来分析、评价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数据包络分析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比较,从而对决策单元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它不需要事先人为地确定对各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进行客观、综合的定量分析。本文中我们用能判断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CCR模型以及改进的BCC模型(魏权龄,1988)。
本文认为:技术资本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长期投资在内部连续积累的生产性智力资源,是一种组织所拥有的物化为组织的生产经验、技能和知识,具体体现为生产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或Know-How等。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由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我们可以用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投入来反映企业技术资本的动态积累。企业组织资本实质上是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之上的组织的协调性知识和技能,是企业通过长期投资在企业内部积累的、为企业所特有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智力资产,具体体现为战略资本、结构资本和组织惯例、流程等,因此,我们用管理活动的投入来反映企业组织资本的动态积累。同理,我们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投入来反映企业社会资本的动态积累。用企业的年营业利润来反映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效果,即企业的价值创造情况。这样,我们就把企业竞争力的分析问题转化成多目标决策问题,从而我们可以利用上述成熟的数学工具——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图1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框架
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应用DEA评价所得的结果只能反映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分层状况,而且是静态的评价,它是以当年的最优实践决策单元为参考的。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不仅被评价单元(企业)的输入输出发生了变化,生产前沿面也发生了转移。我们不但要研究一定输入下输出的变化,还应考察科技进步导致被评价单元与上包络面接近程度的变化。综合考虑这两种变化的指标,被称为生产率指标(Productivity Index),即Malmquist指数。Malmquist指数是Fare(1994)提出的,它考虑到了前沿面的动态变化。他把Malmquist指数定义为以上两种变化指标(技术效率和前沿面的转移指标)的几何平均数。本文用M指数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根据Fare(2002)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MALM表示为:
M=E[,T]×E[,P]×E[,S]
其中M指数表示生产率变化,也就是本文的企业竞争力(价值创造效率)的变化;E[,T]表示科技变化引起的竞争力变化;E表示效率的变化,可进一步分解为E[,P]、E[,S];E[,P]表示技术有效性变化,即经营管理效率引起的企业竞争力的变化,E[,S]表示规模有效性变化引起的竞争力变化。
二、数据选择
本文中,我们将要研究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从1995—2001年的竞争力状况和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规律。我们最初选择了7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数据,但由于很多企业的统计数据不全,无法进行纵向比较,最终我们选取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作为样本,这38家企业2001年的钢材产量和营业利润占同年全部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产量和营业利润的72%和75%,基本上反映了行业情况。利用SPSS11.0软件,我们可以把全国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1995—2001年的情况进行分类,以便于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情况
聚类中心
决策单元名称 吨钢管理
吨钢管理吨钢技术
费用平均
费用平均费用平均
第一类:DMU-34 404.83 32.83
1.60
第二类:DMU-16,DMU-25,DMU-29 210.43 83.86
2.39
第三类:DMU-2,DMU-3,DMU-5,DMU-11,DMU-19,DMU-20,DMU-
22,DMU-23,DMU-24,DMU-26,DMU-35,DMU-36,DMU-37 300.89 43.84
5.66
第四类:DMU-4 286.48 132.49 12.39
第五类:DMU-17 492.41 75.06
6.01
第六类:DMU-1,DMU-6,DMU-7,DMU-8,DMU-9,DMU-10,
DMU-12,DMU-13,DMU-14,DMU-15,DMU-18,DMU-174.56 26.39
3.71
21,DMU-27,DMU-28,DMU-30,DMU-31,DMU-32,
DMU-33,DMU-38
注:表中DMU-1—DMU-38代表具体38家被评价企业。
三、结果与讨论
1.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DEA分析
我们运用DEA软件分别计算出每1年的38家企业的竞争力指数。由于用DEA不能做企业竞争力排序,不便于研究。我们采用各个企业7年的总平均投入和总平均产出数据利用DEA模型进行了分层,可以得到我国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竞争力分层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第一层的11家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最高,第二层比第一层的稍差一些,依次类推。同时,对照表1,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层的11家钢铁企业在表1的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情况聚类分析中,主要处于第六类,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技术费用与其他类企业综合比较,都好于其他分类,这说明第一层的11家钢铁企业的竞争力高的原因在于其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技术资本的积累和利用的效率都比较好,这恰好说明:是企业的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运用效果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差异。
表2 3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竞争力分层情况
第一层 DMU-1,DMU-6,DMU-8,DMU-10,DMU-11,DMU-14,DMU-15D,DMU-18,DMU-28,DMU-31,
DMU-33
第二层 DMU-5,DMU-9,DMU-12,DMU-20,DMU-23,DMU-25,DMU-26,DMU-32,DMU-36,DMU-37
第三层 DMU-2,DMU-7,DMU-13,DMU-17,DMU-19,DMU-21,DMU-24,DMU-29,DMU-30,DMU-34
第四层 DMU-22,DMU-27,DMU-35,DMU-38,DMU-16
第五层 DMU-3
第六层 DMU-4
2.大中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M指数分析
由于上述分析只是静态分析,因此,我们就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来分析随着竞争时间变化的企业竞争力的改变。所有企业的平均Malmquist指数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钢铁行业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变化——M指数呈波动上升状态。而且这些企业的平均的竞争力变化与行业总体的钢材价格水平及利润波动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也说明钢铁行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不但取决于钢铁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资源、能力的有效利用,也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另外,从图2、3的Malmquist指数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行业总体的竞争力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效率的大幅提高,而同期行业总体的经营效率(包括纯经营效率和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这又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经营规模效率降低所致,行业总体纯经营效率在1999年以后缓慢提高。这说明我国钢铁行业自1996年以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同时,行业总体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必然形成应有的规模效率,行业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也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致使行业总体的竞争力提高有限。
图2、3 钢铁行业企业竞争力动态变化情况
由图4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宝钢和邯钢的竞争力变化情况与钢铁行业整体情况有相似的地方,即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而且两者都是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但两者在面临相同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力的变化还是有很大差异,宝钢竞争力变化的波动周期明显比邯钢小,适应市场变化速度快。特别是在1999年行业处于谷底时,宝钢的竞争力已明显上升。这也进一步说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积累、整合、创造资源和发现生产性机会等能动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图4 宝钢和邯钢的M指数变化
从图5、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钢竞争力1996—2001年提高了近50%,1995—1999年宝钢的竞争力主要是依靠规模效率提高来维持的,纯经营管理效率基本维持不变,而科技提高的效率由于行业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不断降低,这导致在此期间宝钢竞争力相对下降。1999—2001年竞争力的提高则主要是由科技进步形成的,经营管理效率略有下降。同样,我们可以从图7、图8看出,尽管邯钢的竞争力始终处于行业领先,但与自身发展历史比较来看,邯钢的竞争力1996—1999年间不断降低,特别是科技进步与行业相比处于下降状态,主要靠经营效率与行业相比才得以维持的;1999年以后科技进步明显提高,而经营效率由于同行业企业的追赶而处于下降状态,这导致邯钢竞争力提升缓慢。通过对邯钢经营效率的分解可以看出:其纯经营效率由于行业同类企业的追赶,特别是邯钢管理经验的普及,邯钢自身纯经营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维持状态。1999年以后规模效率也在降低。
图5 宝钢:M指数、E、E[,T]
图6 宝钢:E[,P]、E[,S]
图7 邯钢:M指数、E、E[,T]
图8 邯钢:E[,P]、E[,S]
我们还注意到,从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和有效性来看,宝钢与DMU-33等小企业竞争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尽管钢铁行业是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效应明显,但从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和有效性这一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来看,规模并不等于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图9、图10我们可以看出,公司主要靠经营管理效率保持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而且与行业总体情况相比竞争力呈下降状态或受市场影响波动很大,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启示,企业竞争力最终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单纯靠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扩张并不能保证企业竞争力的维持。
图9 DMU-33:M指数、E、E[,T]
图10 DMU-33:E[,P]、E[,S]
图11、图12是某特大型企业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DMU-20的竞争力在1995—1999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1999年以后开始缓慢提高;虽然大企业具有较好的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但由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从其动态积累和利用情况来看并不是很好。虽然它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并在科技进步方面有很大提高,但一方面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导致其并没有明显科技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它相对于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在降低,而且也没有能够与科技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技术资本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个问题几乎在所有的样本企业中都存在,当经营管理效率和科技进步效率同时提高时,企业竞争力指数则明显提升,当不同步时则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竞争力指数提升,这也恰好证实了本文的一个观点,即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在于其对企业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整合。
图11 DMU-20:M指数、E、E[,T]
图12 DMU-20:E[,P]、E[,S]
四、结论与建议
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总体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技术、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工业强国。因此,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结合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竞争力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效率的大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我国钢铁行业自1996年以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上。例如,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比例从1990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1年约30%,连铸比从1995年的46.5%提高到2001年的88.2%。尽管如此,但行业总体的竞争力提高却有限。这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产品工艺提高有限、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等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2001年,我国生产钢材的板材和管材的比率仅为39.72%,而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的板管比为50%。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的板管比均在60%以上。我国生产的钢材的质量还不够高,能够按国际先进水平组织生产的钢材仅约为50%,能够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水平的钢材量仅占我国年产钢材总量的1/3。高附加值钢材需求量的30%依靠进口解决,2002年,我国进口钢材2448.82万吨,其中高附加值的板带材为2117.36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86.5%。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今后提高竞争力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生产工艺水平和钢材品种结构、提高钢材实物质量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1996年以来,行业总体竞争力提高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经营规模效率降低所致,即虽然我国钢材产量大幅提高,从1995年的8428万吨提高到2001年的15702万吨,但行业总体的规模效率却大幅降低,这说明靠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进行生产能力扩张的同时,其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产品工艺提高有限,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而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明显,国际普遍认为钢铁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800万—1000万吨,最低经济规模为300万—500万吨。2000年,美国、德国、日本的前4家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为36.8%、64.7%和69.9%,韩国一家企业就占75%,而中国宝钢、鞍钢、首钢、武钢4家合计只占33.4%,2002年,4家集团的集中度进一步降为27.6%,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钢铁企业的购并重组、组建战略联盟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鲜明对照。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装备小型化、规模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无序竞争等问题,从而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今后提高竞争力的方向之二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专业化分工,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规模效益,避免全行业性的规模扩张。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反映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平均变化的M指数呈波动上升状态,竞争力总体上在提高,而且这些企业的平均竞争力变化与行业总体的钢材价格水平及利润波动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也说明钢铁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不但取决于钢铁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资源、能力的有效利用,也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企业选择和市场选择共同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经营管理效率和科技进步效率同时提高时,企业竞争力指数则明显提升,当不同步时则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竞争力指数提升,这也证实了企业竞争力最终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在动态的竞争中单纯靠科技进步而没有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或单纯靠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扩张并不能保证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在动态的竞争过程中,在于企业在创新性的战略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能力对企业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整合。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今后提高竞争力的方向之三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创造、积累和有效利用,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标签:企业竞争力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 钢企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宝钢论文; 邯钢集团论文; 科技论文; dmu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