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心理素质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对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以往我们的教育重心过分倾斜在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他们心理素质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
以下是笔者最近对1000名小学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相关内容的调查结果。为便于研究,笔者把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生子女的意志力;二是独生子女的个性表现;三是独生子女的自信心。
一、关于独生子女的意志力
当问及“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时,46.2%的孩子选择了“先镇定,再自己分析原因,设法解决”的答案;40.7%的孩子选择了“告诉老师或家长,请他们帮助解决”的答案;13.1%的孩子选择了“心情紧张,毫无办法”的答案。由此可见,在被调查对象中,50%以上的孩子面对学习困难,是完全依赖老师或家长,或是束手无策。这表明,目前不少独生子女的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弱化,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作为学生,一碰到学习困难不能靠自己努力去克服,甚至“心情紧张、毫无办法”,难怪现实生活中孩子遇到学习、生活等不顺心或麻烦之事,便动辄离家出去,甚至心态失衡而轻生。同时,我们对自制力作了测试,当问及“当做功课时,遇到电视播放好的节目,你怎么办”时,选择“放下功课,看电视”的高达60.1%;选择“虽然想看,但也不去看”的为15.5%;选择“根本不想看,做功课要紧”的为23.1%。这同样反映出令人忧虑问题,2/3的孩子自制力不稳定,并没有形成自我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抗外界诱惑的意志力。
二、关于独生子女的个性表现
笔者设计了一道测试他们自我决策的问题,以此折射他们的个性表现。笔者是这样提问的:“你在决定做某事情的时候”,下设三个选项,由孩子自行选择,结果并不令人满意。12.6%的孩子选择了“先看别人怎么办,然后跟着去做”;38.1%的孩子选择了“听老师和家长的,然后照着去做”。这些数据表明50%的孩子在性格表现上优柔寡断,缺少果断的决策能力,依赖性严重。
三、关于独生子女的自信心
笔者是这样提及的:“你在考试中经常担心出错吗?”“当你的正确决定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时,你能坚持吗?”回答依次为:选择“经常担心”的孩子高达44.1%;选择“很少担心”的孩子占38.3%;选择“从不担心”的孩子占17.6%;选择“很不能坚持”的孩子为4.2%;选择“不能坚持”的孩子多达55.2%;选择“能坚持”和“很能坚持”的孩子为19.7%和21.0%。结果表明,高达50%的孩子对自己学习、对自己处事的自信心不足,这是众多被调查对象向我们透露的心迹。无疑,该结果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独生子女自信心弱化的现实,他们那种对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不强的心态而导致的自卑、焦虑、孤辟、厌倦等不良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较为普遍。
除了问卷调查外,笔者还就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进行了专项实验调查。这样,点面结合,对今天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现状便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笔者同一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做这样的“挫折考验”。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情境,问六年级一个班的45位学生:“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饥肠辘辘,忽着赶回家吃饭。可是回家后,发现家长并未回来为你做好饭菜。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出焦急无奈;有的说给家长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做;有的说到外面饭馆吃一顿了事;仅有3名学生说自己动手做饭。
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况:问学生们“如果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比如父母上午病重住医院了,你听后会怎么样”。有的女生当时就抱着脑袋说:“哎呀,那我可怎么办?”有的男生阴着脸说:“那我只好先休学,到爷爷奶奶家住一阵再看。”很少有孩子表示“自己管理自己,并照顾好父母”的。
这些实验反映出心理意志品质弱、抗挫折能力差,已成为今天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中的突出问题。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孩子心理素质所应具备的另一重要内容,即应付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心理品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技能普遍欠缺、薄弱。该问题之所以引起笔者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前不久在北京、天津两市尾随小学入户作案百余起的罪犯马红艳被抓获一事。抓获犯罪嫌疑人之前,北京的许多小学校门口都张贴着公安部门通辑罪犯的公告,可仍有许多孩子上当受骗,罪犯频频得手。笔者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只要有几小时的自护自救教育,将会受益终生。试想,学校和家长如果给孩子哪怕只是几分钟防范坏人的自护自救心理准备的启蒙,该案件受害的孩子会大大地减少。这一案件从反面提醒我们,应在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培养中强化预防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意识与能力。
为此,笔者对100名孩子进行了随机访谈,其结果明显表现出他们自护自救心理和能力普遍薄弱。当问及“你对突发事件有无心理准备”时,95%的孩子缺乏或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许多孩子还不知“突发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当问到“灾害事故容易发生在哪些地方”时,60%多的孩子回答发生在电视、电影里。
笔者问过不少孩子:“外出旅游要准备个应急包,该装些什么东西?”有的孩子眨眨眼回答“食品和矿泉水”,有的孩子说“防晒霜”。
笔者做过一个随机调查,问题是:“你住在单元楼房中,假设突然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办?”10名小学六年级的独生子女回答的五花八门。有的说往楼下跑,有的说往楼上跑,有的说跳楼,有的说喊大人,有的干脆回答不知道。最接近正确前案的是爬进床底。实际上是应选择最小的空间躲避,如卫生间、厨房等处。这不得不令人担心,假如真的发生了地震会怎么样?
一个人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和灾害是其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根据研究证明,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只有13%的人能保持镇静的心态,采取果断正确的行为;75%的人出现恐慌心理,情感麻木,茫然失措;12%的人出现严重的行为错乱,使损失加剧。所以,要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加强对孩子相关的心理预防教育和技能知识培养。这样,一旦出现灾害或突发事件,孩子才能有遇危不惊,处急不慌的心理准备及心理素质。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尚没有对学生掌握这方面常识和技能的要求,学校也没有开设有关的课程。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日本在小学坚持不懈地进行防灾意识和自护自救心理训练的教育。日本许多学校经常模拟地震、海啸、火灾、抢劫等天灾人祸的降临,让孩子从小就逐步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应变心理,学习应急知识。据报载,1995年1月17日,在蓝光闪过后的日本关西地区,走出了一位救出母亲而自己也安然无恙的小姑娘。这位小姑娘名叫房谷吉子,她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房屋摇晃时,她从梦中惊醒,于是清醒地依照平时学校学到的避难程序,先打开大门(房门几经震动后就会歪斜变形打不开),而后在大声呼唤中打开了母亲的房间。就在房中大橱小柜倒地,碎玻璃四溅时,她勇敢地谗扶起母亲走出了一片废墟。事后,房谷吉子的母亲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应急教育使弱者变为强者,挫折中成长的孩子最让人欣慰!
突发事件和灾害,从不预约,末雨稠缪方为上策。想让跨21世纪的孩子在突发事件和灾害面前,不做懦夫,也不是莽汉,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自护自救能力。
总而言之,现今独生子女物质上应有尽有,精神上百依百顺,一帆风顺地长大,他们心理承受力普遍脆弱,自护自救能力普遍不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而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强化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培养,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不事躬耕,不知稼穑之难,躲在温室的小花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标签: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