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及优化策略论文_董慧芳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及优化策略论文_董慧芳

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摘要:目的 对老年高血压的危象的急诊抢救以及优化对策进行总结研究。方法 调研对象为63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实施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30例实施改进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急诊救治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抢救前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以及谷丙转氨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实施改进急诊治疗,以平稳降压为主,并根据患者靶器官受损程度制定对应治疗方案,积极改进治疗措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

引言

发生于高血压过程中的极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就是高血压危象,其属于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中,某些诱因作用情况下,周围小动脉暂时性地出现强烈收缩现象,导致患者血压急剧升高,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剧烈头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意识异常等[1],病情凶险、起病突然,若未采取及时合理的抢救措施,病死率高。本组试验选择了63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其应用了改进后的急诊抢救措施,所获效果较为理想,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近年来63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61-88岁,高血压危象诱因:未按时用药因素8例,情绪激动因素5例,饮食因素4例,天气因素2例,劳累因素2例,其他2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2-85岁,高血压危象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1例,饮食因素8例,天气因素5例,劳累因素3例,其他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入院研究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抢救措施,而观察组则实施改进抢救措施,将患者送入到监护室,取半卧体位保持安静休息,维持呼吸道顺畅,实施面罩给氧,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间隔5分钟进行血压测量,建立静脉通道,了解患者高血压病史、血压升高程度相关性以及日常降压药服用情况,尽早检查患者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体格以及超声心动图等,并对靶器官受损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降压方案,单纯高血压危象、合并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辅以舌下含服或口服卡托普利,常规降压目标为血压低于150/90mmHg,病史较长或合并肾病终末阶段、脑卒中老年糖尿病、冠脉存在严重狭窄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低于140/90mmHg,根据血压情况对应调整用药剂量,保证患者治疗1h内动脉血压下降20%-25%,血压稳定到140/90mmHg左右,给予患者维持口服用药,根据平时降压用药剂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症状变化。

1.3观察指标与抢救效果判断标准观察记录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并进行比较分析。抢救效果判断标准:⑴显效:经急诊抢救后,患者舒张压下降超过20mmHg,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⑵有效:通过急诊抢救后,患者舒张压下降超过7.5mmHg,收缩压下降超过15mmHg;⑶无效:经治疗,患者舒张压下降低于7.5mmHg,收缩压下降低于15mmHg。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以及血压水平

治疗前,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分别为(225.0±16.0)mmHg、(125.0±12.0)mmHg、(90.0±6.0)次/min,观察组则分别为(235.0±16.0)mmHg、(123.0±12.0)mmHg、(88.0±6.0)次/min,治疗后,对照组分别为(207.0±16.0)mmHg、(108.0±12.0)mmHg、(87.0±6.0)次/min,观察组则分别为(140.0±90.0)mmHg、(89.0±12.0)mmHg、(82±6)次/min,治疗前,对比两组心率血压,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急诊救治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33例,显著改善18例(54.5%),改善12例(36.3%),无效3例(9%),有效率为90.9%,观察组30例,显著改善17例(56.6%),改善12例(40.0%),无效1例(3.3%),有效率为96.6%,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比较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血常规、肝功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血钾、血糖、尿素氮、血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水平分别为(4.08±0.97)mmol/L、(9.25±2.97)mmol/L、(5.28±2.57)mmol/L、(6.78±3.75)×109/L、(45.98±11.63)U/L,治疗后则分别为(3.92±1.05)mmol/L、(8.97±3.25)mmol/L、(5.38±3.05)mmol/L、(6.98±4.07)×109/L、(46.12±13.28)U/L,观察组急诊抢救前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以及谷丙转氨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中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就是高血压危象,收缩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严重时舒张压也可能超过120mmHg,多起病突然,病情凶险,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改变、视力障碍、呕吐、恶心、剧烈头痛、心绞痛、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抽搐或者昏迷的现象。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亚急症和高血压急症两个方面,高血压急症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是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病症发展期间,由于某种诱因使得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上升的现象,导致病情快速恶化,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室的特殊环境,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沮丧、孤独、恐惧等心理变化[2],这时候我们要耐心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沟通,通俗地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及预后,使患者放下精神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但要权衡好患者的知情权及隐私权。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要向患者充分说明,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危象患者进行抢救时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快速平稳降压,积极给予防治脑水肿、预防惊厥、吸氧等改进措施,可明显提高急诊抢救总有效率[3],并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高血压危象实施改进抢救措施,可有效稳定血压水平,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亚想,郭东辉,陈山,等.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治疗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2):183-185.

[2]谢云燕,秦俭.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的效果及老年高血压急症的诱因分析[J].中国医学导报,2014,11(13):70-73、77.

[3]刘斌.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与改进措施分析[J].江西医药,2016,51(7):648-649.

论文作者:董慧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及优化策略论文_董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