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干眼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为干眼病的患者资料100例,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50例,并将这两组试验对象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干眼病的模式,而对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患者的身体康复治疗。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反应疗效,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 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数据,也显示出观察组的情况更加优良。结论 对干眼病患者进行中医内外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建议临床上广泛采用中医内外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患病痛苦,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关键词:中医内外治法;干眼;临床观察
在本次试验过程当中,为了以最佳的治疗方式帮助干眼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我们特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探究,探求中医内外治疗法对干眼病患者的治疗疗效,特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的干眼病患者资料100例,采取分组对比试验的方式,以区别性的治疗探究中医内外及疗法的治疗疗效。现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5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年龄在18~6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4岁;而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21例,患者的年龄在17~6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其它并发症史、家庭基本情况、精神状况等基本信息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确认不会影响试验数据以及试验结果。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采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爱丽),每次1滴,每日 5~6 次。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考虑每晚在患者临睡前进行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结膜囊的治疗[1]。
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采用中医内外治疗法,帮助患者从中医、西医两个方面共同促进身体的康复。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眼周穴位涂擦治疗,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探究其罹患干眼症疾病的病因,并根据其干眼症疾病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中药每日 1 剂,在使用之前,先行浸泡 4 小时,熏眼时,将药液倒入器皿,患者坐位微低头,对眼熏蒸,熏后避风,并将汤剂内服。一般可采用野菊花6g,秦皮6g,黄柏6g,薄荷6g,桑叶6g,红花6g,共同进行药物治疗,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利于干眼病疾病康复的药物[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数据,也显示出观察组的情况更加优良。具体试验数据显示如下表1、表2:
注:相同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P>0.05(独立样本 t 检验);治疗后不同时间与治疗前组内比较①P<0.05,②P>0.05(配对 t检验)
表 1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 FL、BUT 及 SIT 比较
注:治疗后不同时间与治疗前组内比较①P<0.05(配对 t 检验)
3.讨论
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类患干眼病的概率逐渐增加,一般患者在进行干眼病疾病治疗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采取滴用人工眼液以及糖皮质激素等等治疗方式为主。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其适应症极其严格,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当中,效果并不理想[3]。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特选取我院确诊的干眼病的患者资料100例,采用分组对比试验的方式,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数据,也显示出观察组的情况更加优良。于是我们建议临床上广泛采用中医内外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万鹏霞,王晓然,宋亦悦,等.氯替泼诺治疗干眼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4,48(2):143-144.
[2]闫立娜.中药治疗干眼症 98 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12):72-73.
[3]陈佳文.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症 TGF-β1 和 IL-1β 表达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24.
论文作者:郭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患者论文; 眼病论文; 两组论文; 方式论文; 中医论文; 有效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