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社区中的治疗体会探究论文_刘明艺

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上海静安 20008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社区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社区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24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9例、显效率为75%,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2例、无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6例、显效率为50%,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5例、无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部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而言,使用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与基础治疗相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社区医疗;奥扎格雷针;治疗体会

所谓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是指脑组织的一种慢性缺血现象,它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认知能力难以条,严重者就会成为老年痴呆,现阶段,逐年增加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数量,逐步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关注[1]。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社区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24例进行分析,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社区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24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6.2±1.1)岁,对照组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3.3±1.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对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治疗方法:所有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奥扎格雷针+100ml的水二者混合进行静脉滴注,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5天后观察其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调整。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所有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方法,每天静脉注射丹参,每天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5天后观察其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调整。

1.3疗效判定

1.3.1判断条件:所有患者都有头晕、目眩、睡眠质量差等临床症状;伴有高血压等动脉硬化症;排除其他疾病特征等。

1.3.2治疗判定:参考《中华医学会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标准》,患者头晕、耳鸣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睡眠为显效治疗;患者头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好准,睡眠轻微的有些问题,但患者情绪稳定为有效治疗;患者头晕、耳鸣等临床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加重情况,长期失眠,情绪波动较大,为无效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文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平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社区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24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经过对我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9例、显效率为75%,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2例、无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6例、显效率为50%,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5例、无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慢性脑供血不足是由于脑部缺血或者是脑部缺氧而引起的一种脑功能出现阻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发病率十分高,据相关资料数据统计显示,慢性脑供血不足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之中,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本文体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奥扎格雷针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经过对我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9例、显效率为75%,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2例、无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为6例、显效率为50%,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8.3%,无效为5例、无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对于大部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而言,使用尼麦角林进行治疗与基础治疗相比,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还能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睡眠质量较差、性格孤僻、整天浑浑噩噩,严重者坏会丧失思考能力[2]。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研究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药物也逐年增多,在社区中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采用的药物就是尼麦角林,它不仅具有扩张血管、延缓衰老、还能够起到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由此可见,社区医疗作为居民日常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不仅能够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病痛折磨。

参考文献:

[1] 李赵梅.通心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J].浙江中西医杂志,2015,15(3):161.

[2] 周华东,张映琦,陈曼娥,等.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2(6):332.

论文作者:刘明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  ;  ;  ;  ;  ;  ;  ;  

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社区中的治疗体会探究论文_刘明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