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原因及科技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原因及科技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原因及其科技与政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农村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323.22

当前,环境退化和资源稀缺已成为导致我国农村贫困加剧和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认清导致环境资源退化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正确的科技和政策对策,对于减缓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退化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口增长—环境资源退化—贫困

普遍认为,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和资源过快耗竭的关键原因。由于恶化的环境和资源的稀缺导致贫困,人口增长同贫困就这样通过环境资源退化联系起来了。

必须加大努力去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是要打破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对资源可获得性和环境质量的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贫困,从全球水平来说也是如此:人口越多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多的污染;同样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如耕地、居住用地和水源,从而使得森林、湖泊和草地越来越少,并造成更多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环境的退化和资源的稀缺,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困。

1.1 人口增长导致环境退化和资源稀缺

以土地资源为例,在人口增长与其他用途对全部可得土地资源的利用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必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不断增加对已利用的土地资源的强化使用;二是努力去开发迄今尚未开垦的土地。那么作为其他用途的土地的数量就会减少了,这些其他用途包括把土地用于休闲娱乐、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水土保持等保护环境的一般功能。很明显,人口增长的一个后果就是除了农用土地肥力之外的自然资源的消失。生态学家们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全球生态系统中对净初级生产量的竞争性利用。

净初级生产量是随着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固化成可利用的碳化合物而发生的全球的生物量的变化。粗略的估算表明,全球生物量的现存总存量为1800×10[18]t,而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175×10[18 ]t。这种生态学观点的重要性在于:人口增长会提高这一比例——通过增加对可作为食物的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通过砍伐森林、填湖造田并转化为农地(即“重置效应”)应会减少净初级生产量。

另外,对于开放资源(如海洋和大气)来说,人口增长会造成对它的过度利用。大气中的微量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同能源的大量消费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部分地与人口增长联系起来。大多数的海洋渔业正在被彻底开发,有些鱼类资源已被严重地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无疑是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引致的需求增加的一个必然结果。

1.2 环境资源退化——贫困之下的抉择

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1999年10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受着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不同的是:在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同其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繁荣的增长相关;然而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中,最穷的国家人口增长最快。

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世界上恢复能力最低、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冲击的低恢复能力意味着任何外部事件(例如气候变化)的发生都可能促使他们采取使环境进一步退化的行动。当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并通过强化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如通过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等作用于环境时,上述的后果就会发生。这里所说的压力包括人口增长以及政府部门决策出的那些不注意维持区域经济与环境之间均衡的刺激手段。

从狭义上说,并不能认为贫困是环境退化的全部原因;它只是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真的深层次原因转化成使环境退化的行动。换句话说,贫困本身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环境退化;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世界银行的沃福德认为,它取决于贫困人口拥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以及他们对外界压力和刺激的反应方式。

例如,面对由于农作物产量下降等这样的关键因素所导致的实际收入的减少,贫困可能会使农民采取以下行动:

(1 )寻求可以扩大农作物产量的未开发土地或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未使用的自然资源。例如,开发荒地、荒山、矿山和砍伐森林。这将会是贫困和环境退化之间的直接联系。

(2 )在生态敏感的地区通过寻求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扩大农作物产量或增加经济收入。例如,在山地和坡地采用梯田或生态经济林业、在河流湖泊和池塘采用生态水产养殖的方法。

(3)恢复环境退化地区的生态功能, 使之重新成为可开发利用以扩大农作物产量或增加经济收入的地区。例如,效果显著的改造沙漠和盐渍地运动。

(4)通过离开农业, 从事其他可以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活动以寻求收入保障而不是食物保障。例如,从事手工业、建筑业和商品流通。

因此,贫困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环境退化;它更多地取决于贫困人口的对应策略,而这些对应策略反过来又取决于可能的选择方式、文化因素(受教育的程度、科学技术的普及等)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引导政策。

然而,由于时间限度的短暂,再加上实际可行的选择极少,贫困又剥夺了贫困人口作出及时反应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另外,由于贫困通常与恶劣的健康条件相联系,又使得贫困人口借助体力对外界因素的反应能力的进一步削弱。在我国农村,贫困与文盲相结合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因为文盲同样会削弱对外界压力的反应能力,从而构成了无力摆脱贫困的一部分。就这样,贫困的所有表现形式使得无法将贫困同其他导致环境退化的深层次因素分开,导致贫困化的那些因素可能恰恰正是造成环境退化的各种行动的深层次原因。

人口增长既是深层次原因也是复合因素。由于人口增长而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加剧,贫困变成了促使农村环境退化的手段;从这种观点上看,在政府政策导向错误(如过度鼓励开荒,限定种植作物的品种以提高产量,鼓励人口迁移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等)的情况下,贫困导致了环境退化。

1.3 环境退化:从农村走向城市

对贫困人口来说,结果是只有两种反应可能发生:他们可能通过使用开放的自然资源以试图补充资源的稀缺;或者可能离开土地移向城市地区。耗尽资源的结果是导致农村环境的退化;移居城市的后果是退化形式的一种转化,也就是从农村环境的退化转化到城市环境的退化。

对于从处在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直至现在已经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上述这两种反应农民都已经做出,而且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有“惯性”(或者说有“滞后效应”),在一段时期内它还会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超过16亿,即超过专家们计算出来的中国国土资源条件的最大承载量。也就是说,在下个世纪中国注定要一直承受人口过多和资源稀缺的沉重压力,许多家庭可能会陷入贫困。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采取的政策(如严厉的户籍政策)限制了第二种反应的发生,所导致的结果是:农民拼命地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造成了如今急剧的环境退化;而且,在已无足够的未开发的资源可供利用的地区,由于人口的流动迁徙又受到限制,发生了严重的贫困。近20年来,放宽了户籍政策,允许人口流动和进入城市,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环境退化的速度,却又使城市环境退化速度的增加成为必然。

2 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科技和政策对策

2.1 科技进步与应用——阻止环境资源退化的关键

大力推行能降低人类对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的科学技术始终是改变那些对世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和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基础。“能降低人类对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的科学技术”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能增加农业生产力从而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出,能使土地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从而改变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应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应当被应用于保护森林、湖泊、草地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和改造环境退化地区以恢复其基础的环境功能。

为此,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科技对策不仅是要发展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科学,还要加强对资源保护和环境恢复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减缓环境资源的退化,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技对策能完全阻止环境退化吗

人口增长导致耕作强度的加大,从而使土壤的自然再生能力遭到破坏,土壤生产力的保持和改善不得不依靠其投入和技术应用。但科技对策能完全阻止环境退化吗?即使科学技术得到显著提高,如同“绿色革命”期间所发生的那样,科技本身也会具有明显的不利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施加化肥对地表状况和地下水系的影响、施加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具有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上进行单一作物的种植从而使生态系统受到冲击和压力的影响等。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并不能完全阻止由于人口膨胀而对未开发资源和生态脆弱环境的使用。归根到底,政策的制定必须继续以加强科技应用、降低人口增长率和适度开发为根本的方向,而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进步。

2.3 对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的政策反应

2.3.1 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对环境和发展有两大类的反作用:通过劳动投入和技术革新,人口增长可能会实际上促进传统意义上的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表征的发展;但由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初级可再生资源和公共的自然资源,人口增长降低了环境质量,也肯定会阻碍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这两大作用的平衡有助于以下观点的形成:人口按现已具有的规模发展,将会损害到人类的未来利益和未来人类的利益。而且这种增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同时威胁着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能够消纳废物的能力。

这里存在着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那就是:没有必要施加干预以降低人口增长率,因为人口增长会起到正的反馈作用,即人口增长会促使农民采用技术革新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使之意想不到地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刺激因素。毋庸置疑,人口增长在某一点上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最优,在这一点上,人口增长对刺激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使得生活水平提高。然而事实是,技术变革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的作用速率不一定超过人口增长对土地生产力的不利影响的速率,从而抵消了技术进步给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方面带来的繁荣和希望。同时,赞同人口增长会伴随着技术进步从而促进发展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口增长就不会出现技术进步,不会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明显重要的是,不伴随人口快速增长的技术变革肯定会优于伴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的变革。应当说,发展将使人口稳定增长,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发展本身常常受到过快的人口增长的威胁。

人口增长的自身管理就是要使增长保持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限度内,或者当人口增长时,就要有技术上的反应以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

2.3.2 城市(镇)政策

倾向于城市地区的公共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小商品经济的搞活被认为是强化了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倾向,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有着诱人的经济前景的非正规部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农民。确实,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口正是通过移居到城市而对环境压力做出回应;但是,某种情况下它使环境退化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如果没有这些非正规部门吸纳这种人口流动,那么,城市环境退化的结果会是的确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吸纳人口流动,这种状况或有希望得到改善。因为如果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并能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的话,公共投资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必要的。

建设大量的小城镇和发展乡镇企业近年来被认为是解决这两个矛盾的较好办法,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实施。尽管城市(镇)扩张、工厂建设和修筑道路等占用耕地的面积在逐年增加,但同大量的人口留在农村所将要占据的居住用地、对稀缺的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对未开发的和不宜开发的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相比,前者还算是一个切合现实的,但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城市(镇)化是重要的,能够减少人口增长对农用土地压力的积极力量;但与此同时,必须注意避免把城市(镇)变成未来环境退化和未来贫困的摇篮。为此,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城市(镇)政策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减少贫困并改进环境。

2.3.3 开发政策

单单降低人口增长率对解决环境问题只能起到部分作用,许多其他的困素也造成资源退化,特别是那些由于人口增长而发布的误导性的开发政策。通过改革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的政府政策,可以取到很大的作用,为此:

首先,要在恢复能力很强、最具生产潜力的地区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因把人口从恢复能力强的区域错误地转移到未开发地区而施加于未开发地区的土地上的压力。

第二,政府的政策反应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以及生态林业等措施减少未开发土地的脆弱性。对于具有恢复能力的地区,采用的政策手段还应包括投资、刺激手段、基础设施、信贷、信息流通以及体制的建设和健全(如通过土地和资源的保有权建立和强化资源权)。

另外,由于矿产、能源等资源节约的潜力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因此,适宜的价格政策和适当的刺激手段就为节约资源、减缓环境资源退化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从特点上看,这些政策似乎比以前注重体制的政策更技术化。事实上,面对环境资源退化和贫困的挑战,这些努力说明了政策的设计应给予那些影响农村环境和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和信号以充分重视,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通过保护脆弱的资源基础本身就可以得到可观的收益。

收稿日期:1999—10—27

标签:;  ;  ;  ;  ;  ;  ;  ;  

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退化的原因及科技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