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分析市场经济特征可知,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工程施工中通过直接装配式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要根据标准要求合理施工,保障工程质量,通过质量监测之后合理应用,才能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建筑的弊端逐渐暴露,装配式建筑项目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建筑的弱点,该建筑所用到的构件几乎都来自工厂,构件生产出成品后再由专门工作者将其送到施工现场,随后由工作人员对构件进行拼装,由此可见,当前建筑业逐渐向智能化以及多样化方向迈进。BIM是现代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技术,是建筑信息行业的灵魂。实践表明,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融入BIM技术因素,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项目效率以及质量水平,使建筑业变得更加环保和节能。
1简析BIM技术的主要优势
(1)BIM技术的可视化。针对建筑行业来讲,能否充分应用可视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以施工图纸为例,其借助线与数字去表达各类构件所呈现的信息,可要想还原为更为真实的三维图就要凭借“看图人”的想象力。传统结构相对简单的建筑模式很容易想象,可是现阶段建筑行业多元化的建筑形式,十分复杂繁琐的造型很难通过平面图纸呈现。而BIM技术所具备的可视化优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把传统的平面设计图转变为三维形式,这样看图纸人员就可以更为清晰的知道设计人员的实际意图。(2)BIM技术的协调性。不管是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还是工程施工单位,要想让工程有序进行就需要其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如果在施行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那么参与方或者是管理人员就需要通过协调会议,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比如在布置暖通等专业管道工程中,难以充分顾虑到实际施工的各种情况以及结构设计,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很容易产生管线交叉或是结构等问题。而BIM技术所具备的协调性就能加以解决,借助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在工程施工前,统计各个专业可能遇到的碰撞问题,从而为各个专业提供所需要的协调信息。
2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施工准备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项目准备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技术准备不到位、施工材料准备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效果。要想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要求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积极配合,找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效改正。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强度,可以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质量与效率得到双重提高。
2.2预制构件生产质量有待提升
装配式建筑工程当中,如果各项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不达标,会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因为施工技术发生较大的转变,使得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不断拉长,各项预制构件在设计环节、制作环节与运输环节,容易出现质量不达标现象,使得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断下降。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3.1构件质量控制与管理
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多个方面构件施工处理,根据工程要求以及标准合理地进行设计制作分析。在施工中,对于混凝土材料,要根据要求强化原材料质量控制,根据工程对于各项建筑构件的性能参数,合理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在进行半成品以及成品的预制构件运输以及施工中,要严格遵守技术准则以及标准合理控制。在施工中为了提升工程质量,就要加强对构件质量的控制,保障其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出现质量隐患的构件要及时处理,保障施工安全性。加强对构件链接位置尺寸控制,保障其符合各项性能参数要求,加强对混凝土构件模具检查,加强尺寸参数控制。在施工中要做好均匀浇筑,如果出现形变就需进行修补处理。在完成浇筑之后要进行平整度的调整,做好养护处理,保障其符合技术参数要求。预制构件在完成之后要避免构件损坏等问题,在加工中要做好构件固定,根据规范要求合理装卸运输,避免出现变形损坏等问题。在运输中要合理设置缓冲材料,根据计划线路有序运输。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后要根据施工要求进行系统安装,要解决存储管理不当造成的构件损伤问题。
3.2BIM和射频识别技术对建筑构件的协同管理
协同性也是BIM技术主要的特点之一,借助协同平台,项目参与方就能够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实现施工信息及时分享。协同平台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的更为高效与无损,能够突破信息传递的“孤岛效应”,加强参与方之间的沟通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实际效益。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BIM技术有效结合,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商可以从包含BIM构件模型中汲取构件的尺寸、品质等相关信息,之后在构件中添加射频识别芯片,该芯片里主要有其生产日期、安装位置等。将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平台融入无线射频技术的物联网中,能够实时掌握构件的实际运输与安装情况。在构件出厂之后,只需要对车辆芯片进行扫描,BIM协同管理平台就可以呈现车辆的运输信息,有利于人员对于构件实际运输情况加以把握。通过这一平台,预制构件的相关生产厂商能够对信息进行检查,看生产加工过程是否存在错误,与此同时有关设计人员也能够在反馈信息中对构件设计信息加以核查。通过BIM协同平台与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实现从构件乃至于整个施工过程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
3.3组织方面的优化措施
组织方面的优化措施包括:(1)施工企业要结合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等各种因素,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工程组织建设;(2)施工企业要建立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小组,不断提高BIM技术的应用组织能力;(3)施工企业要加强人员的思想管理和控制,提高员工应用BIM技术的思想意识;(4)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学会利用BIM技术实现工程的远程控制,及时掌握工程的施工动态。
3.4BIM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材料管理
BIM技术可以对材料管理方面做出完善和改进。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预制构件生产场地现场会堆积许多材料及构件,这时候对预制构件进行分类生产和存储会耗费极大人工财力资源,并且极其容易出现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材料生产以及运输中,则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准确模拟。通过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了解,对施工各阶段所需构件数量进行提前准备,防止施工现场材料出现短缺或堆积过量的情况。验收工作者依据电子信息表对构建信息进行采集,有效提高验收的工作效率。在实际施工时,如果施工进度发生变动,验收工作者要依据材料进厂计划对实际材料进场情况进行灵活安排,确认工作区域的构件数量符合要求。待施工完毕后,利用BIM软件对构件和材料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并且对比分析各项构件材料的计划用量和实际用量,为后续施工管理的材料管控做好准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当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与要点,如在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点、在项目施工场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要点、利用BIM技术进行仿真模拟等,可以保证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之中得到高效运用,进而推动装配式建筑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伟.EPC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成本及控制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8):44-46.
[2]廖京,曾思智,王雪飞.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及施工运维管理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9(9):186-187.
[3]孙华福,吴楚榆.建筑信息模型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9(9):181-182+184.
[4]杨文豪,马霞.基于工程总承包背景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9(22):199-200.
论文作者:王鹏1,伊庆房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材料论文; 信息论文; 项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