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托盘论文,国情论文,适合论文,我国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物流作业单元化、机械化、一贯化的组织保障,是加快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的主要抓手,它不但有利于显著提高物流业运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一、我国托盘应用现状 托盘是物流系统中最基本的集装单元和搬运器具,现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输、仓储、配送、流通等各环节,与集装箱并列被认为是20世纪物流产业中两大关键性创新。目前,我国托盘主要存在规格尺寸多、标准化程度低、作为易耗品使用浪费严重、与物流相关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衔接、影响物流运作效率和成本等问题。据调查,[1]我国现有托盘约8.6~9.1亿个,托盘规格多达100种,标准化托盘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3%,而国际上标准化托盘的使用率,澳大利亚为95%,美国为80%,欧洲为70%,日韩为35%。 一般来讲,托盘标准包括托盘的尺寸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鉴定技术标准、包装标准以及托盘作业规范等。[2]而托盘的尺寸标准是物流集装单元化重要的基础标准,它与商品的生产线、存储的货架、搬运的物品、集装箱、运输车辆、卸货平台以及搬运设施等都有直接的匹配关系,因此本文所讲的标准托盘主要是指联运通用平托盘的尺寸规格标准。 1.托盘国家标准 1996年至今,我国从等效采用四种托盘国际标准到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GB/T2934-2007《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历经多次调研和修改,在充分考虑与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等国贸易发展现实需要,不突破世界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6种托盘规格原则下,[3]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广泛听取相关专家意见,结合我国托盘应用国情和发展需要,最终确定了1200mm×1000mm和1100mm×1000mm两种托盘平面尺寸,并明确1200mm×1000mm为优先推荐使用标准,以提高我国物流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

2.托盘现有材质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托盘,从材质上看主要可分为木质托盘、塑料托盘、金属托盘、纸托盘、竹托盘、复合材料托盘等。调查显示,木托盘较其他材质托盘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整个托盘市场上的占有量约为80%,塑料托盘占12%左右,金属托盘、纸托盘、竹托盘、复合材料托盘等约占8%。 3.托盘使用方式 从托盘实际应用情况看,现阶段由于规格尺寸不统一,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托盘都在企业内部周转,使用范围仅限于企业中的搬运、装卸、仓储、内部运输等有限物流环节,尚未形成一个顺畅合理的社会化托盘周转流通机制。 二、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意义 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支持托盘作业一贯化,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托盘在供应链中共享使用所建立的运营服务体系。欧美、澳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建立社会化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已经数十年,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加快推进我国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物流系统中经常要处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零散货物,难以实现物流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而托盘将零散货物单元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叉车等物流设备配套使用可大大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提高仓库存储的容积效率,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以托盘货物单元作为整体,实现从生产源头直至终端零售过程中每一个物流环节始终保持带盘作业,有利于避免无效的倒盘、折垛、码垛、装卸、搬运等劳动,降低托盘采购、维修、人工、货损、库房占用等成本,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据调查,目前我国拥有的托盘超过一半在企业内部使用,如能建立全国性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可降低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个百分点,直接经济效益高达5000多亿元。 2.有利于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 托盘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基础,要建立连接顺畅、运转有效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必须使用统一规格的托盘。通过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在生产、仓储、配送、销售各环节实现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托盘普及率,促进托盘笼、货架、叉车、月台、仓库等其他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完善我国物流标准体系,是提高全社会物流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3.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一次性木质托盘,一棵成材的树木只能制造6个标准托盘,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未来几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通过推进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实现标准化托盘的循环共用,可以节约社会上1/3左右的托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木托盘的使用,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国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的运作托盘共用系统建立于1965年,主要是在北京广安门车站和上海东站之间采用对口交流法实行托盘联运。20世纪80年代,交通部曾经拨专款在上海—大连两港一线推广托盘联运,但受经营体制、管理机制、托盘标准和质量等因素影响,最后只是作为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教训。[4]近几年,美国集保(Commonwealth Handling Equipment Pool,CHEP)、澳大利亚路凯(LOSCAM)、韩国众力(Total Logistics Alliance,Logis,ALL)等多家外资托盘租赁企业进入中国开展租赁业务,市场占有率高。例如,美国集保2006年进入我国,目前运营托盘数量已达400万片,在主要大中城市布局了40多个租赁和服务网点;2010年7月中国招商局集团收购路凯,成为国内最大的托盘租赁运营商,业务覆盖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运营托盘达230万片。国内的中包精力、上海百联等企业也开展标准化托盘租赁业务,运营托盘均低于20万片,远低于美国集保和招商路凯。据调查,这些租赁企业使用的托盘其规格尺寸90%以上都是1200mm×1000mm,材料主要是木托盘与塑料托盘。目前,我国标准化托盘的循环共用只占2%,且基本属于一对一的静态租赁。 2.存在问题 从我国托盘实际应用情况看,目前仅限于企业内部周转,尚未形成一个顺畅合理的社会化托盘周转流通机制,托盘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托盘循环系统而言,国内托盘市场发展较快,政策环境逐渐改善,但仍然存在制约系统建立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1)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国内多数企业习惯于通过自购满足内部使用需求,未将托盘列入资产管理,仅作为低值易耗品对待。同时据调查,企业对托盘循环共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其重视程度取决于托盘价格占货值比重的大小,比值低的重视程度就相对较低,如电子行业,而快消品行业重视程度最高。 (2)托盘标准化程度低。目前,符合我国推荐的国家标准规格的托盘市场占有率仅为2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1200mm×1000mm的托盘约占16%,1100mm×1000mm的托盘约占7%。此外,企业自身出于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功能尚可等不同方面考虑,设计生产不同规格的托盘,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非标准化托盘。 (3)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租赁托盘领取、维修、回收等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企业间不愿交换,由于国内托盘规格尺寸五花八门,导致与标准化托盘配套的货架、叉车、月台等相关设施、设备衔接性不强,托盘服务商不够壮大,铺设网点尚不健全,距离标准化、便利化的服务需求还有差距。 四、国际发展经验 托盘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美国军队大量使用托盘来改善军用物资搬运效率,保证军事后勤供应。战争结束后,1946年澳大利亚利用美军留下的军用托盘和相关设施设备,建立了联邦搬运设备共用系统,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国家。[5]随后,瑞典、瑞士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托盘循环共用系统。 根据发达国家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的经验,系统内都只推广使用一种标准尺寸的托盘,如表2所示。

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使用的对象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托盘服务的企业单位,托盘在企业单位间自由流转,因此解决托盘的管理问题成为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重中之重。目前,国际上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换模式,一种是租赁模式(见表3)。交换模式的运营方式是:上下游企业进行货物交接时,上游企业托盘货物单元保持原状态,下游企业要以同等数量货物单元的空托盘来交换,这样各自企业会保证所拥有托盘数量的平衡。交换模式的代表主要是欧洲托盘协会(European Pallet Association,EPAL)和加拿大托盘委员会(Canadian Pallet Council,CPC),其运行特点是交换的托盘必须同规格、同质量、同材料,而托盘的归属并不固定。而租赁模式的运营方式是:由托盘公司运作,负责建立托盘租赁营业点、维修站及回收网点,满足所有使用托盘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托盘供应、回收、维修、更新等各方面服务,使用托盘的企业仅需支付必要的租金即可。租赁模式运行的特点是,托盘公司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托盘,建立覆盖一定区域的回收网络,且托盘所有权归托盘公司。 从国际上近七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建立与经营具有如下特点: 1.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对托盘标准化的推广、一贯化作业的推进等往往都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为推进物流标准化、提高托盘利用率,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如日本政府在法规中明确要求,凡能利用托盘的场所必须使用托盘;韩国政府投入大量经费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国家标准托盘规格统一化研究,对普及标准化托盘给予减免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支持。 2.市场集中度高 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具有一定的天然垄断性,一旦托盘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服务网络,规模效益才会显现,低成本优势将会凸显,市场竞争力逐渐变强。根据各发达国家经验,一个国家一般只有不超过两家的托盘运营公司,如澳大利亚的集保和路凯、美国的集保、欧洲托盘协会和集保、英国的吉凯恩集保、日本托盘租赁株式会社(Japan Pallet Rental Corporation,JPR)和日本托盘联营公司(National Pallet Pool,NPP)、韩国的托盘联营公司(Koreal Pallet Pool,KPP)和新加坡的亚洲托盘联营公司(Asia Pallet Pool Ltd,APP)等。


3.租赁模式为主 尽管交换模式和租赁模式在运作方式上各有利弊(见表4),但从各国或地区建立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可以看出,普遍的托盘经营模式是租赁制。对比企业自购托盘,租赁托盘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减少企业购买托盘的资金投入;免费维修,降低维护成本;免去淡季空托盘的管理成本;减少破损率,降低经营成本;统一质量控制,延长托盘使用年限;实现带板运输,提高供应链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回报周期较长 根据国外建设经验,各国都相应制定了一套托盘相关标准,规范托盘生产与使用标准,完善相关配套物流标准体系,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贯化、标准化运营。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公司一般是由多个股东组成的股份制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股东的构成也是多方面的,有托盘生产企业、使用企业、银行及其他投资者。为满足使用企业租赁和回收托盘的需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业务开拓、托盘池建立、完善服务网络等,只有随着系统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才能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利润,而这一般需要经历五年左右的时间,赢利周期较长。

五、适合我国国情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思路 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现代物流服务业高效率发展的基础,它能有效提高整个国家甚至地区物流行业的运作水平和效率,从而带动制造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尚未建立该系统。近年来,劳动力紧缺、人力资源成本上涨以及行业对高效物流的重视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托盘租赁业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速我国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建立。 根据我国实际,拟提出系统建设思路如下: 1.托盘标准选择 建设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前提是托盘标准化。理论上,将托盘规格尺寸统一成一种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达到最高。从我国实际出发,1200mm×1000mm和1100mm×1100mm两种规格都是国家标准,两种托盘在对外贸易、载货效率、与运输工具匹配度等方面都各有利弊,但从市场角度看,1200mm×1000mm规格托盘行业应用最广泛,市场占有率高,全球范围应用最广(见表5),与其他国际标准(如1200mm×800mm、1219mm×1016mm、1100mm×1100mm等)兼容性较高,[7]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出口,[8]因此应选择1200mm×1000mm规格作为系统运营的唯一标准。 当前我国流通中在用的主要是木托盘和塑料托盘。木托盘存量巨大,但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不利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原料资源的日益减少将导致托盘成本不断提高,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木制托盘将逐渐被其他材质托盘取代。因此,在系统建立初期,不宜对标准化托盘的材质作出限定,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 2.经营模式选择 欧洲是最早建立交换制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其发展情况看,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托盘相关标准体系,包括托盘结构、尺寸、材料要求、加工要求、生产许可授权、生产地标识、生产日期标识、质量放行标识等方面。这样严格的标准体系是为了在确保托盘应有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托盘的循环共用交换。考虑到我国托盘等物流相关标准体系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现阶段采用交换模式又将面临托盘归属、质量不一、诚信管理等问题,由一个公司独立运营,采取市场化租赁经营方式,统一购买和管理其托盘资产,可解决上述问题,因此选择租赁经营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3.运营公司组建 综上所述,托盘循环共用具有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等特点,要保证系统可以衔接有序地运转,托盘运营公司需要拥有数量庞大的托盘,且规格尺寸和质量统一,并在全国各地建立托盘经营、回收、维修等服务网点,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根据日韩的经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托盘系统建立也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韩国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且日韩系统规模约有500万个托盘。据一些专家测算,我国系统内托盘规模达到2000万片才能保证市场需求,这个数量是日韩系统规模的四倍,以每个托盘成本100元计算,需要至少投入资金20亿元,且必须耗时数年才能建成系统网络。因此,这个系统建设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经营风险较大,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仅仅依靠民间资本的投资力量不足以发展全国性的托盘共用系统,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参与。借鉴日韩、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经验,吴清一教授认为,[9]我国托盘公司也应采用股份制,但根据国情,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一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吸收民营企业参加;二是由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组建股份制公司;三是由外资参加的合资公司。考虑到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天然垄断性和产业安全问题,如果各企业都一哄而上,多家共存,势必会导致群雄逐鹿,众败惧伤,系统无法连接,达不到循环共用的目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支持和参与、各类型企业参加,且保证国有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份制托盘公司。 4.建设阶段 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建设初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角”的原则,政府着重完善以托盘为基础的标准体系,企业加强对相关标准的贯彻、执行和普及,加大对托盘标准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逐步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托盘普及率,带动运输车辆、货架、月台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全社会物流标准化水平。 二是发展期。一方面引导培育一到两家网点覆盖广、服务水平高、运转循环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托盘运营服务企业,鼓励其沿供应链企业开展业务,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广标准化、智能化托盘;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鼓励企业由托盘“自购自用”向标准化托盘租赁转变,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快消品、农副食品、医药制品等重点行业率先实现小范围多链条循环共用。 三是成熟期。将循环共用理念融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托盘在生产、仓储、配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共享和循环使用,以小循环带动融合大循环,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实现托盘在大区域、宽领域、跨企业、国家间的物流作业一贯化和顺畅流通,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涉及各企业、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在提高整个社会物流效率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从国家层面看,应着重制定有利于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立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开展示范试点,研究公私合营模式,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完善物流相关标准体系,加强重点标准的实施和推广,逐步提高我国物流现代化与标准化水平。从企业层面看,应树立社会化、公共化服务意识,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不仅仅是为单个企业服务,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此外,供应链主要发挥其优势地位,利用较强的议价能力和渠道影响力,主导推动上游企业带板运输。同时,有实力的企业可依托自身托盘规模和网络优势,与托盘运营公司合作,加入到系统建设中,这样既可以加快发展速度,又可以节约投资和时间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行业社团角度看,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应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经验分享与交流,提高各界对物流标准化的认识,使社会企业认清托盘循环共用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节能环保、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物流标准制定修订、统计和信用建设、完善从业规范、推进行业制度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物流标准化论文;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托盘循环分配制度_物流标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