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开口:解决北京大气污染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山论文,大气污染论文,北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期间,两会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关切最深的最大问题之一即是北京市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由此可见,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确已成为极具敏感、极具政治影响的一大难题了。对此,北京市许多年来提出了若干具体治理的措施。但是,如何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减少污染的确是个大难题。为此,笔者不揣冒昧,特提出“在北京西山开凿通风山口”的大胆设想,企望能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招来百、千、万人的众智众慧,最终引出根治北京空气污染的金玉良策来。
所以提出所谓“西山开口,为北京引来通堂风”的设想,是基于以下考虑:
(1)北京地区西边、北边两面群山环抱。西面的西山, 南起拒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关沟河,属太行山余脉,是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的褶皱山脉组成的。而北面环抱的群山,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西、北两边群山,海拔大致都在1000~1500m之间, 个别的山峰可达2000m左右。因此,北京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西高东低, 向东平缓敞开的准盆地地形。
(2)正是由于北京西、北两面群山环抱的地形地势, 使北京以西(或西北)吹来的大气气流,其近地层流和中空层流,均被耸立于京西的群山挡住,使北京地区的空气经常处于滞留、沉积状态。排放于大气中的各种粉尘、有害气体,更加重加剧了盆地内气流的迟滞和积留。笔者认为,这是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的“先天性”制约因素。
(3)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严格各种污染的排放,缓和了市区污染。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摆脱上述“先天性”制约条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以汽车交通为依托、为象征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扼制的。尾气控制再严,汽车总量增加的趋势却势所难免,尾气的剧增也就难以抑止。因此,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北京地区的“先天通风”条件,理应被视为极其重要的治本之策之一。
(4)根据每家每户都能体验到的生活经验,不论何时, 只要同时打开住室南北两边或东西两边的门窗,即使在微风条件下,清爽的通堂风也会立即将室内混浊的空气清扫一空,让人顿时神清气爽起来。因此,根据北京地区大气、风流,及南北向、东西向高低压气流交汇规律,在北京西面的西山山脉选择某一个或两个山体厚度薄、便于实现打通、贯通的特定部位,有计划,有预研,有步骤的开凿开口口型、开口角度恰当的山口,给整个北京地区带来“通堂风”,就很可能会解决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
正是缘于上述四方面的思考和判断,故本人大胆提出了“西山开山口,引来‘通堂风”’的设想,以求教于方家。也望能以此投石,引出更可行、更有效、更成熟的金玉良策来,以彻底解决困扰首都多年的大气污染问题。
当然,参考近百年来中外各种“改天换地”大工程的经验教训,“改造自然给山水动手术”影响所及,决非小可,不可妄动。不彻底摸清规律,不确切把握到相应的后果,人们切不可冒然从事。“唯知其珍、其难,尤慎其行其事”。考虑到障碍北京当前和未来现代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非除不可。又考虑到如果选择山体厚度较小处,这项工程可能规模不算太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现已具有可高速运算的、能有效仿真模拟工程后果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有可能保证这种规模的工程,能事先做到周全预测、预显,做到趋利避害,可在整个事情的远远近近,方方面面筹划得“万无一失”,故才情不自禁地抛出了这个虽谈不上“石破天惊”,却也可能有“石破天净”效果的设想。
以笔者的设想,可先依据北京地区地形、山势,各季节高、中、低层大气气流规律,高压脊、低压湖等已掌握的历年气象基础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再结合开凿山口的V型口面上的可能的尺度数据,先设计出一个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模拟软件。然后再将候选诸点位置上(如偏西北向上的妙峰山附近,等)的相应数据输入,并按V 型开口水平口宽、垂直口深,如可设想为1km(口宽)×500m(口深)、1km×1000m、1.5km×1500m等多种山口组合尺度数据,模拟出开凿山口后北京地区大气气流的新变化、新动态的结果,以便从中发现利弊,比较各种组合优劣,最后选出效果最佳的山口口型和尺度组合,以确定理想的工程选点和工程方案。
鉴于西山山脉是由一组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平行排列的褶皱山脉组成的,因此在选定的位置上开凿山口时,宜采用从上向下逐层逐段的定向爆破剥离,力求使每次每层爆出的土石方尽可能抛向两平行山脉间的间谷内,使最终形成的V型山口的两个侧面尽可能平实平整, 使型面两侧侧面上不存在空缺齿口,必要时,可再衬砌以平顺护坡,使山口真正成为一个过风阻力很小的通衢。
笔者之所以大胆提出上述设想,是依据历史气象资料,北京地区年均降水量约为600多毫米,且多雨区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山前地带。据此,若在西山开出一个适当的山口后(或在两个不同地点同时开凿两个山口),不仅可以给整个北京市区“通堂风”,还可能使西北方向来的冷气流,得以进入市区和市区以东的平原地带,并与东南暖湿气流在这片宽阔平原地区汇合,使传统的降水带东移,改变雨量多集中在山前区的格局。
如果因山体太厚,土石方量太大,投资和施工均无实际可能,不可在常年风量较大的中流层高度上,如从山峰往下200~300m处, 开凿穿山短隧道。在隧道东出口处,再接装高架巨型口径的钢管道,向东缓缓下降延伸直通距市区适当距离处,出风口的高度也要适当(如距地面200~300m处)。管道可设计成逐步收小口径的缓锥状,使整个管道具有从山的西面吸风、聚风,到东面出口时有大大加速风流的作用。这种“隧道+钢管”的高架管道,可按计算机模拟效果,平行架设若干条,这样,在整个市区的正西面(或西北面)可获得直吹市区中低空的经常性强气流。这个方案,工程量和工程投资似可大大减少,可行性更大。研究和模拟的结果有可能得出否定的结论,证明西山开口并不能产生“通堂风”的效果;或引发的气候变化负面结果太大;或山体太厚,工程量太大,开山口方案并不可行。即使这样,也将会由此而引发广大公众积极的献计献策,以使北京大气污染这一历史性难题能得到圆满解决。不论“山口通堂风”是否可行,能否实现,北京市政府已决定采取的力限、力减污染源头的努力仍将是根本性的治污措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有任何的松懈。正像解决水资源短缺必须立足于“开源节流”一样,解决大气污染也恰恰应立足于“扼源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