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市策勒县第三小学 新疆 和田 848300
摘要: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时社会体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时体育社会化原理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体育意义的阐释开启了体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审视了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以便为体育实戏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社会化;体育产业化;全民健身
0引言
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将当代体育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板块。就其发展现状来看,表现为两个金字塔的形式。在体育活动参与量上,构成了以社会体育为塔基,竞技体育为塔尖的正金字塔。在体育活动的效能与质上,生成了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为塔基的倒置的金字塔。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体育发展缓慢及弱化的现象,并没有唤醒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在我国,社会体育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规定性。学校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训练要求的机械搬迁,似乎很难摆脱社会体育发展的困境。由此,我们只有从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实践中去寻找理论研究的线索。
1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化
社会体育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普及程度与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在我国,社会体育的范围被规定在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之内。一般地,社会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领域遍布广泛,参加人数众多,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处理理论形态的体育社会化原理,主要是为了揭示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体育社会化原理的普遍认同,是开展社会体育的认知基础。从体育社会化原理的两层基本含义来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体育社会化指向了体育对于社会的作用和体育的社会地位。换言之,体育社会化已打破了个体体育活动的封闭区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具有广泛社会民众基础及民族特色的特殊文化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已辐射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有利于我们加强对社会体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我国,社会体育被纳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体现了体育社会化这一原理的普遍要求。
2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广义的体育,如果从目的、对象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来考察,则可划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社会体育现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竞技运动的第二大国际体育形式。社会体育在现代体育的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体育已不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状况,其发展中的个体调节因素日渐减少,体育融人了社会发展的轨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和各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体育研究有其必然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拓宽社会体育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社会体育的目标。我国宪法和《体育法》在体育内涵的规定中,明确了社会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人民体质的增强是体育事业的重点和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可以说,这一基本任务亦涵盖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效能,证实了社会体育的基础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安排灵活、组织机构自由等活动要素的优化组合使社会体育目标体系具有了开放性、广泛性和全民性特征。"
3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者的素质、社会进步的总要求来看,中国的体育人口呈现总量递增的趋势。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一当前,加强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建立全新的社会体育发展体系,从社会体育实践与趋势中概括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体育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
3.1宣传典论作用
社会体育的发展应真正体现国家兴办体育事业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们健身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然而,社会体育运作方式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显然,社会体育作用的发挥面临着一个外部条件是否有利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大对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宣传力度,传播现代体育项目和理念,并将舆论导向中的政策因素提炼出来,加强体育法制和相关条例建设,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政治保证。
3.2社会体育产业化
社会体育的活力和持久效应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优化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体育产业运作方式的广泛采用。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如,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产权不明晰,社会体育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体育娱乐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主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力,现有场馆开放、使用不够;体育项目的管理和开发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经济对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作用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体育必须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3.3终身体育概念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体育领域获得了新的释义,即强调体育训练的过程需.要贯穿生命的始终。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终身体育进一步加以规定,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我国的学者从教育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本质要求出发,认为终身体育的核心作用在于实现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笔者认为,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后,其作用主要指向了社会体育。
4结束语
当今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体育事业也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如何将中国体育事业更好更强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想快速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体育概念,加强各个领域间的合作与融合,才能使体育事业更宽广、范围更大、更稳健的发展,所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也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长久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世懋.中国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互动互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6):33-35.
[2]黎冬梅,肖锋.试论体育文化的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3(3):11-15.
论文作者:于文转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体育论文; 社会论文; 作用论文; 体育活动论文; 竞技论文; 在我国论文; 体育事业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