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传统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与美国经济相距甚远,那时几乎无人能够预见日本经济可在不长的未来赶上美国。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维持了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在与美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业的竞争中,美国反而处于劣势。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上中经数据栏目所整理的世界银行的资料,仅用20年的时间,日本人的人均GNP到1970年时已经与美国持平,其后日本的人均GNP一路领先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时许多专家、学者看好日本经济,认为美国已经像英国一样从巅峰走向衰败,美国的经济地位将会被日本取代。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经济突然发生了一个大逆转。日本从1991年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一直未能摆脱萧条的困境,美国则出现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经济”,涌现一批信息产业巨头公司,如IBM、Intel、微软、席斯科、、朗讯、亚马逊、雅虎,带动美国经济连续10年的蓬勃增长。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发展中国家似乎也是一副良方。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股市暴跌,一般人预计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可能要用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走出危机的阴影。但是不到两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就普遍开始复苏,到1999年股票指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这次股市复苏与该地区投资者对新经济的信心和憧憬有很大关系。例如韩国,成立了一个类似美国纳斯达克(MAS-DAQ)的高斯达克(KASDAQ)交易系统,1999年指数上涨了241个百分点,远高于纳斯达克当年上涨的86个百分点。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也依靠信息、科技板块很快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
我国的经济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自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放弃了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很大的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家电等轻工产品,几乎已经完全占领了美国市场。现在到美国访问,在超级市场买东西带回国内做礼物,总要很小心地挑选才能避免买回在国内生产的产品。但是,面对信息产业所带来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势头,以及代表传统经济的日本和代表新经济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表现的强烈反差,很容易让人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前途感到忧虑,到底传统产业是否还有前途,我国是否还可以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来维持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一个关心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人不能不深思的问题。
其实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对大多数传统产业不仅不是坏事,相反还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美国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道·琼斯股票指数在1987年10月出现黑色星期五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在2000多点到3000点左右徘徊。以中小型高科技产业的融资为服务对象的纳斯达克建立于1971年,1992年以后随着信息、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容和上升,在这段时间传统产业的股票价格也跟着一路攀升,到1997年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道·琼斯股票指数已达到7000多点,随后一路狂飙,指数最高达到11000多点。而且,当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的5000多点跌回到现在的2600点上下时,道·琼斯指数仍然维持10500点左右。正是由于传统产业的强韧,才使美国经济没有因为新经济泡沫的破灭而马上出现硬着陆的可怕恶果。
为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美国的传统产业不仅没有造成威胁,反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其道理有三:
1.信息产业提供的是信息服务,而人们的消费主要是传统产业的产品,如住房、服装、食品、旅游等。信息产业的产品和绝大多数的传统产业的产品并非我长你消的替代关系。而且,在新经济的热潮中涌现了许多高科技新贵,带动起一股高消费热潮。美国市场很大,美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也很高,但其实美国经济还是一个非常内向型的经济,因为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只占其GDP的15%左右。其中出口大约占7%,进口大约占8%,每年都有贸易逆差。也就是说美国国内生产的93%是满足国内需求的,高科技新贵的高消费也主要靠国内的生产来满足,他们消费的既然绝大多数是传统产业的产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必然从需求方面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2.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即提供信息收集、储存与处理的服务。任何产业,包括那些传统的产业,不管是飞机制造、机械加工,还是旅游业、银行业,都需要这种服务。靠人工来处理这些信息,费时、费事,而且容易出错。比如企业的存货管理,如果运用计算机就比用传统的人工方便快速,而且通过计算机管理,还可以提出预警,即当一种物品存货下降到一定数值时就提醒经理人员马上去订货,当一种物品用量突然增加时,也可以提醒经理人员察看是否在生产环节中出了问题。所以,通过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所谓的"just in time",大量节约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的第一个经济发展原则是: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分工所能达到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的大小则又取决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信息技术的运用除了可以降低一个传统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之外,也可以降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靠电子网络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以极低的信息成本和世界各地的其他企业,甚至是消费者进行"B to B"或"B to C"的交易。所以,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将使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化,经济效率提高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其实,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勃勃生机和日本经济在同一时期的重重困难,原因也不在于美国从传统经济成功转型到新经济,而日本未能及时完成这个转变。日本在信息产业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著名公司,如生产计算机记忆芯片的日本电气公司,手提计算机的东芝,互联网的软库等。日本经济的困难其实起源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
对任何经济来说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供给弹性小的要素和商品的价格会比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上涨快,房地产和股票在短时间内属于供给弹性最小的要素和商品。当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预期房地产和股票的价格将会快速增长时,就会对其投机而促使其价格更为快速上涨而形成泡沫。但当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时,供给弹性小的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下降的速度也会比其他商品价格下降的速度快,进行投机的人,为了避免损失,就会抛售手中所拥有的房地产和股票而使房地产和股票泡沫破灭。
如前所述,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靠利用和国外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也节节上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泡沫经济相当严重。单在1985-1989年间,日本股票价格就上涨了两倍,年均上涨31.3%,地价年均上涨约15%,而同期GNP年均仅增长5.7%,按1988年地价计算,国土面积仅为美国1/25的日本国土价值却是美国的四倍多。股价、地价的狂飙,使日本国民的总资产中股票和地产比重大幅上升。但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技术最前沿的国家之一,技术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放缓,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随之在1990-1992年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暴跌使国民的总资产大幅缩水。
在日本的总需求中,个人消费约占55%,固定资产投资约占30%,两者合计超过总需求的85%,总出口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净出口不到2%。日本和美国同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也和美国一样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在股票和地产泡沫高涨时,由于财富效应,消费旺盛,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国内投资不断增加以提高生产能力满足消费需要。当泡沫经济破灭,金融机构所拥有的房地产和股票抵押的价值大幅缩水,必然降低其资信,引发金融危机,使企业融资不易,投资需求下降。同时,泡沫经济的破灭也使居民的财富大幅度缩水,消费需求因而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在泡沫高涨时投资形成的不少生产能力就变成了过剩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出现普遍过剩时,一般企业将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必然下降;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利润下降或亏损,职工将面临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危险,导致职工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下降,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也跟着下降。当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双下降,则会使原来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更为严重,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更加不振,通货紧缩的情势更为严峻,而使整个经济出现恶性循环。日本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至今10年,经济一直欲振乏力,国民经济的增长每况愈下,其道理在此。
从上述分析可知,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出现,不仅没有使传统产业的产品成为过时,或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而且,只要传统产业能够利用新经济所提供的先进信息技术来加强内部管理,减低外部交易成本,新经济还为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资金紧缺、劳动力相对密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食、衣、住、行的传统产品,人总是要吃饭睡觉,这方面产品的市场需求过去很大,未来还是很大。在出现新经济时代,我国仍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这样我国的产品才会在国内、国际市场拥有最大竞争力,赚取最大利润,创造最大的经济剩余。而且,才可以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不仅满足城市就业的需要,同时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这样的经济发展才会是快速、稳定、健康的。
在新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加快发展我国落后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教育事业发展了,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广泛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产
业,提高其竞争力,使传统产业能够借新经济之力获取更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