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环境下中国图书馆的创新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全方位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入世后我国面临的全球化竞争除经济、国防、外交、人才等方面外,文化竞争也相伴而来,外来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竞争难以避免,如果把经济竞争视为竞争的主战场,那么,文化竞争则是第二战场。与经济竞争相比,文化竞争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持续性的。当然,文化竞争往往并非纯粹的、单一的,需要与主战场配合方能彰显威力,如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麦当劳每隔17小时就有一家连锁店开业,所在国国民在享受快餐食品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熏陶,因而麦当劳也充当着美国文化扩张的排头兵。中国知名的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策划将中医、中药作为品牌输出国门,可以预见,当中医、中药在国外做强做大之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势必随之凸显。图书馆是中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收集、保存、整理、传播人类文化遗产和情报信息的职能。其实,在中国入世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馆藏数据库并上网传输已成为图书馆作为文化竞争角色的主打力量,不同国家的图书馆竞相到互联网上参与这场看不见的竞争。相比较而言,中国图书馆在这场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特别是现代技术使读者获取信息越来越不受图书馆建筑、开馆时间、馆员辅助的限制,跨地域读者和服务更普遍地出现,导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受到挑战,而中国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比例还相当大,现代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入世后,中国面临文化竞争压力更大,国内文化所受保护程度会逐步减弱,域外文化系列将更堂而皇之进入国门,虽然有关入世文件中没有细分出图书馆条款,但图书馆在文化竞争中的角色显然不可忽视。表现在国内,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馆藏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国外,图书馆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提供者和输出者,另一方面是域外文化的收集者和过滤者。既然中国图书馆运行环境已变,与其他行业一样实施创新,以尽快适应新环境,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是主动而明智的选择。
1、机制创新:中国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型的,既有别于党政机关,又不同于企业。当然,无论从人事管理,还是经费来源都更接近党政机关管理模式。体现在多采用目标管理方式,年初根据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结合实际条件,层层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年底逐级进行验收考核,并据此兑现将惩。这种方式的关键在目标的制定上,理论上所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难度,所谓跳起来摘苹果,实践中的目标难度却很低,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目标压力可以忽略,对目标执行者缺乏有效刺激,同时在考核、奖惩方面存在走过场、平均主义现象,失去了激励的意义。实践中的偏差造成管理效益的低下,社会满意度降低,对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加之外部信息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图书馆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内忧外患中,有的图书馆尝试新的管理方式,实行“一馆两制”,取得良好效果,成为管理创新的实证。管理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目标任务的变化都要求相应的管理调整,入世后面临的新环境促使图书馆管理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定位,数字化所带来内部要素的重新组配也使新的管理方式进入图书馆,如体现尊重的人性化管理,注重绩效的项目管理,以及塑造组织文化,发挥决策民主等,通过创新,使图书馆作为知识组织的人员结构优化,人员流动、人员培训机制更完善。
2、业务创新:图书馆业务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现本质要求,业务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不断创新。入世前后,某些条件的变化会对图书馆业务产生影响,诸如业务量的增加,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导入,检索量增加,检索技术和维护、升级技术相应提高,馆际间合作机会更多,馆员培训的强化;信息载体的多样化,馆藏载体从单一的纸质为主向纸质、磁质、网络并存过渡;业务技术的提升,业务环节和手段因为新技术的使用而逐步告别手工,提高了工作节奏和效率;专业机构的出现,使图书馆业务项目象订购、验收、编目、外借等有了外包的可能;数字图书馆的冲击,使传统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被替代也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凡此种种,都对图书馆传统业务的继续存在提出质疑,采购、登记、查重、编目是图书馆传统业务的重要环节,为其它业务开展提供保障,计算机却使这一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节省人力和时间,促使图书馆业务重组,从发展趋势看,图书馆业务的知识含量会不断提高,机械性环节比例不再为主,诸如馆藏知识再造、特色知识整理、网上资源组合、高级文献编辑等需要馆员再加工的业务比重会不断增加,传统的载体对象为主逐步过渡到知识对象为主,使知识增值的业务内容演变为图书馆存身社会的重要保证。
3、服务创新:作为公益性服务部门,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怎样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要,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的群体数量、群体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个体兴趣等都是图书馆服务压力源。入世后,社会成员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残酷,知识能力要求更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图书馆又一个服务高峰将会接踵而至。显然,传统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提供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方式是大势所趋。从服务内容来看,不仅提供馆藏原始文献、初级加工的二次文献,而且有深加工的馆藏知识单元、互联网上的信息集合;从服务手段看,既有口头咨询、检索辅助,又有中介服务、上网培训;从服务方式看,在过去大众化服务基础上,体现出个体化服务的关怀;服务时间和空间亦不断延伸和拓展,减少读者接受服务的诸多客观限制。对不同类型图书馆来说,服务创新过程的定位和选项是不可偏废的一环,特色服务,创立服务品牌比欲面面俱到却力不从心更明智。
4、产业创新:图书馆产业是一个整体概念,既要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效益,又要有业界代表性,相对于管理、业务、服务方面的创新,产业创新基本是图书馆新涉足的领域。社会环境的适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图书馆产生创新具备了可行性,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就是中国图书馆产业的新模式,基于馆藏资源的数据库特别是特色数据库将作为图书馆新产业分支中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于馆藏资源规模和技术、资金实力的差距,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的产业指向不宜为此成本高、周期长、自身竞争能力弱的项目,而是立足产业项目多样化,有选择地筛选,一些高层次的服务内容经过资源的再配置和产权的明晰能够衍生出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入世后,社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对于图书馆而言,初始阶段是产业的调整期,经历项目选择、资源配置、能力培育、经验积累等过程后,再进入产业的创新期或成熟期。针对产业的图书馆个体是现实的、微观的,对创新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估量,切忌盲目跟进,急功近利,须知产业形成和创新是一个有规可循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5、观念创新: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觉悟和认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反映,比如桌上半杯水,就有杯子已经半满和杯子仍然半空的不同感觉,两种感觉存在极大的差异,进一步产生截然不同的行动,感觉半满的结果是现状不错,得过且过,感觉半空的结果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新的源泉往往就在后一种感觉。入世后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很大部分来自观念的陈旧落后,行为的创新取决于观念的创新,而观念的创新只是认识事实的角度或心态发生变化,并非改变事实本身,不会产生激烈、残酷的过程。不论知识的增加、经验的接收,还是思维的转变,心态的调整,无疑都会触动旧有观念,带来观念的创新,图书馆及从业者应以开放的心胸,主动接触新的环境,提高适应能力,而不是选择逃避或漠不关心,脱离于主流社会。
原生文献专栏(第28期)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