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出版业对外开拓的良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香港论文,良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之际,我国出版业应高瞻远瞩,把握有利良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向外开拓,走向世界,使出版大国变成出版强国,迎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一、香港回归为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提供诸多有利条件
香港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历史条件,和世界经济文化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已成为一个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聚散场所。近年来,欧美日等国大出版集团纷纷进入香港,抢滩登陆,投资设点,其目标其实是瞄准中国市场。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必然推动香港出版事业的再度起飞。香港的文化资源比内地缺乏,这是历史条件形成的,它缺乏作者和编辑,香港读者需求量也有一定局限性,但这不会制约香港整体文化的提升,它的新的一代著作人和读者队伍会不断成长。香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数十家出版社及经销商组成的联合出版集团,已成为香港出版业的核心与主导力量。香港的出版物也有自己的特色,以儿童书、通俗文化书、流行小说、现代人物传记、政经趋势以及实用性生活知识类图书、工具书为主,尤以儿童书及流行小说、实用书更受欢迎,漫画在这里铺天盖地,咨询书亦备受青睐。但香港的图书仅占当地发行总量的1/10,而内地及台湾图书在港销售量居多。
香港的印刷业很发达,是当今世界上第四大印刷中心,其印刷产品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中华商务印刷厂无论规模、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现在很多国家将图书送到香港来印,质高价廉,包括运费比台湾还低10%—15%。近年来从香港渐渐转到深圳设厂者,其技术与管理方面,大多比内地条件要好。如何借用香港经验,促使内地印刷质量上一个台阶,这是我国出版界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香港地方虽小,但它的发行网络健全,图书流通位置好,加上优越的运输环境,能成为内地通向世界各地的一个中转站。香港书店以经营门市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华盛顿和加拿大等地区,开设三联分店,建立全球性行销网络格局。我们可以与这些发行网络联网,这是多快好省的办法。香港出版集团新书资料库建立较早,将内地每年出版的10万种新书选出2万种,编出书目,供读者在网络上选购,效率甚高。
香港举办过多届书展,促进了两岸和香港出版业的交流,它还组织同业参加台北、新加坡、意大利等书展,推动出版业扩大海外市场,联络内地出版工作者举行“华文出版联谊会”,在出版贸易资讯等方面进行有益的交流。以上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香港将会是内地出版界走向世界的试验场和桥头堡,内地与香港联手,必将大大加快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对外开拓的思路与条件
提高认识,摸清情况。要向外开拓,扩大活动空间,就要逼着自己调整观念,不能眼睛仅仅盯在国内市场上。
当然,对外开拓,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华文书在海外有无市场?回答应是肯定的。据悉,近年来美国教育单位不断推广亚裔文化,每年都编制大量的预算给亚裔图书馆购买亚裔书刊,其数量大约每种书刊购一二千册。近年来华文书在美销量大增,每年销量增长40%。据分析,华文书销量看好的原因,与华人移民不断增加和经济状况改善有关。新移民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把中国文化带给当地人,当地人也想通过中文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由于祖国的强大与繁荣,许多华裔子女为作好今后返回祖国服务的准备,需要坚持学习母语文化。凡此种种,都说明华文图书的国际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借地插秧,走合作道路。鉴于目前内地独立开展对外出版,有些条件还不具备,通过合作、合资方式,有利于直接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提高信誉,畅通信息与发行渠道。特别是与港台出版业的合作,有地缘、人缘等更多有利因素,有助于促进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当然,合作道路也是不平坦的,还有各种矛盾和斗争,只有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与一定的让步,才能赢得平等互利与合作。同时,又要坚持自重、自强、自立、立足发展民族出版业的方针。
多年来,我国频频参加各类国际性和区域性图书博览会、展销会活动,这是全世界出版业汇合与交流的最佳场所。但能否在这类活动中取得成功?有经验的出版家认为,第一,决策者一定要亲赴现场,捕捉一切可以开拓的业务机会,不能仅仅为了观光,找人在展览会场代守书摊,坐失商机。第二,决策者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业务素质,掌握有关法规,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随时能把握住每个面对面的业务洽商机会,搭起出版贸易的桥梁。中国已参加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在版权使用规则方面已和国际接轨,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国际图书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各类展销会上,除了直销之外,版权贸易是一种便捷形式。当然,版权贸易不单是为赚取几个外汇,它也是出版隐性价值的体现,有助于出版产业的规模发展。
组建大船,飘洋过海。李铁映同志这个形象的譬喻说得好。联合国内志同道合的同业,组建成大船、舰队形成合力,飘洋过海,捏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小舢板是无力航海的。根据国际集团化的经验,我们终究也要走这一步。只有求得规模,才能使对方信赖,才能保持并扩大市场的份额。目前已有先行的例子,一个是广东、江西等十五家跨省科技出版社,联合组成百通联合出版公司,对外开拓业务。科学是无国界的,这样就有力量有信誉与海外大出版社洽谈引进与出口业务。如果仅是独家地方出版社去谈,对方不一定信得过。如果借助香港这个世界文化集散地的桥头堡作用,今后这种联合“出海”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的。
“出海”前的必要准备。
①选题出书的准备。要有意识地准备一批适合国外读者需求的选题和图书。首先是内在的质量要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所载信息具有先进性,语言文字适应海外读者阅读习惯,印装质量精美等等。要像参与出版“五个一工程”那样,认真制作,扫除海外读者对内地出版物不精良的固有印象,树立新的形象。初始品种可以少一点,但内容一定要精。图书走向世界,必须靠高水平高质量取胜。当然,品种也不能太单一,不能只凭一部《论语》打天下,必须形成一定批量、系列,真正适合海外读者学习、工作、生活需要。
②资金的准备。外向性的书,行销期要长一些,资金周转必然要慢一些,因此需规划好资金的运筹,做到有备无患。
③现代化设备的准备。我们与海外同业(包括港台同业)在现代化设备上相比存在相当的差距,欧美日等出版业已普遍采用微机操作,拥有电脑终端,可通达全球,信息量大,速度快,接触对象广。我们如果不力争赶上,达到同步水准,在交往中就很难适应。
④人才的准备。这其中,对外语言障碍是我们开拓工作的弱点与难点,必须大力提高对外出版编辑、撰写人才的外语素质与能力。还需通晓国际出版法律法规及其通行原则,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剖析对方,依法运作。
标签:香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