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李晓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李晓文

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适应21世纪未来社会对人才思想品德素质的需求,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工具。

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少年儿童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对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当前形势来看,我认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来考虑。在中学品德教育中,应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他们的人生态度基本正确,有集体主义观念,能正确对待他人,尊重父母和长辈,也能够遵守公共秩序,他们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能够爱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但是也应当看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有的学生劳动观念弱,不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学生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的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如何适应21世纪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我认为中学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这样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所以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兼顾思想品德教育,并将其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注重礼、德。许多学者都是主张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学与德是统一的,并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朝的王夫之则进一步指出,“多识而力行之,皆可据之以为德”。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从来就是把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怎样才能把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做到水乳交融呢?

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培养目标,第一是培养爱国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建设祖国的使命感的强大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是写进了宪法的。此外,还要加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第二是培养公民意识,做一个好公民,要遵纪守法,通过学习公民的权利义务,加强法制观念,要有社会责任感,国民没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就很难有凝聚力,无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遇到严重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是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包括其他的一些社会公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在具体的课文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也因文而异,有的课文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的课文发挥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有的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染,有的文章用英雄的榜样来激励。不管怎样,在一篇文章中缺少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说是完整的教学目标了。

其次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迅速的得到发展,正处于形成伦理的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要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无不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中学生概莫能外。那么语文教师,只有全面的认识学生,科学的分析他们的个性心理面貌,把握他们的变化特点和倾向,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那么什么又是当代中学生思想特点的主旋律呢?第一,当代中学生不再都是对家长唯命是从的“乖孩子”,在学校不再是“五分加绵羊”的好学生,他们已从接受型转向思考型,时代赋予了他们许多优势,思想活跃,勇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自身不足,缺乏知识经验,往往以个人的肤浅的见识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结果很容易陷入迷茫不解的苦闷之中,表现在语文学习中,他们总是喜欢提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古怪问题。语文教师应根据这种思想实际因势利导,将其消极思考,转变为积极思考,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缩短他们的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第二,当代中学生似乎比以往的同龄人显得“早熟”。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也是大大削弱了,影视文化的导向,外来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冲击,随时在年轻幼稚的中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是非观念的天平发生倾斜,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乃至资产阶级的自由化倾向,很容易在他们思想的堤防上拉开缺口,他们不再把自己的看法埋藏在心里,而是在课内课外,以各种方式公开的发表自己的认识和大胆的提出意见,思想特点由封闭转向了开放。第三,当代的中学生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书痴了。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渴望与他人交往和发展友谊,希望到广阔的社会中去磨练,现代的中学生已打破了从书本到书本的文弱书生的成才模式,进行着新的人生活动方式的探索,教师都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我们学生的思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泱泱语文大国,中国的语文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文道统一,历代的鸿儒大师一再强调“文以明道”,“文艺解道”。现代语文教育专家反复提倡,“因文解道”,“循道悟文”。由此可见,语文自身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语文教育中语文训练与品德教育的密不可分。在语文教育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于现代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遵循,古人说,“到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也精辟的道出了文章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因此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不是赤裸裸的说教式,而是巧妙的感染熏陶,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通过讲授渲染,把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把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思索、领会的渐进过程中,受到生动自然的思想教育。

论文作者:李晓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李晓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