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向哪使劲儿——经济学界三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界论文,学者论文,观点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曙松: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的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是结构性问题仍然严重,经济运行中过剩的流动性已经引发了实体经济投资增长过快和资产市场加速上涨的情形,从目前情况来看,明确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的基调。
由于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已经高于基准利率,央行4月28日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实际上主要还是表现为央行对于紧缩流动性的“宣示效应”,对于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限。虽然依然可以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把握信贷进度,但是在充裕流动性的背景以及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利差空间的扩大的背景下,已经日益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存在持续的内在放贷冲动。
根据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 万亿元左右,对于央行来说,要回收数万亿的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增加。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央行采取更多的措施解决过多流动性问题仍是下一步政策的主要方向,而采取的手段可能包括继续加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准备金率以及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等手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抑制投机压力,稳定升值预期。在应对投机压力上,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的效果显然是要优于固定汇率制度以及波动性较低的汇率制度的。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更大,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
从解决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方向来看,适当加快汇率改革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应该着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从进出口与内需关系角度看,对当前货币政策影响显著的外汇储备与巨额贸易顺差关系密切,如果不能从结构调整上扩大内需,通过汇率等政策工具的调节能力无疑效力有限,也不可能寄望于完全通过汇率调整来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在这样大的格局之下,解决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不仅需要依靠内部调整,还需要通过寻求合作,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
余永定:货币政策要紧缩,同时财政政策要做好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教授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的决策者来讲,他们非常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教科书上说经济增长速度高、通货膨胀就可能高。在过去十几年中,教科书上的说法基本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惟一不太肯定的是,当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之后,究竟需要多长时间通货膨胀就可以上去?以前大概是四到五个季度之后。但是现在这种滞后关系不是很清楚了。这样就给决策者出了一个难题,经济运行到底处在什么状况。
对于2006年的经济前景,比较关心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长到底在什么水平上。第二个是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只有创造了一个很稳定的物价环境,也就是大家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是非常稳定的,企业家才能谈得上进行投资,居民才不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经济才可能顺利增长。
分析经济增长前景有两个基本分析方法,一个是从长期入手,一个是从短期入手。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短期经济增长潜力,主要考虑需求方。假设有充分的生产能力,那么经济增长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把总需求分成各个构成部分,然后考虑各个构成部分的增长情况,即GDP 增长速度=消费增长贡献+投资增长贡献+政府增长贡献+净出口贡献。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分析经济增长到底前景如何,会出什么问题。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这两个因素在2005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根据传统的经验,应该大致有这么一个关系:如果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往往下降,进而引发GDP增长速度下降。2005年中国利润率的增长幅度下降比较明显,亏损企业亏损面很广,亏损量也比较大。从这样一些数字看,应该有理由认为投资增长的势头会下来,这是符合逻辑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往往不是按照逻辑发展的,这说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推导可能有问题。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适应中国的实际,而不是让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来印证自己的逻辑。另一方面,2005年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这应该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对于净出口的变动趋势,如果今年的贸易顺差也是1200亿美元,那么净出口增长速度为零,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就为零。仅仅这一块,就会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个明显下降。一般来讲,当某一年净出口增长速度非常高的时候,下一年的净出口增长速度就会有明显的下降。按道理来说在2006年净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下降,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增长还是相当强劲,这也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
现在应该考虑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问题。货币政策要紧缩,与此同时,财政要做好准备,一旦需要就可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不能用货币增长政策来推动,而要用财政政策来推动。另一方面,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太多,包括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汇率稳定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往往是顾此失彼。
宋国青:紧缩货币势在必行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紧缩货币势在必行。
从内需替代外需的角度看,按保守的估计,如果完全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替代贸易顺差增量的大幅度下降,那么2006年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应当比2005年一季度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实际才高出4.9个百分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总需求的环比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上不再上升,环比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赶上来。从利率明显偏低的角度看,贷款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利率太低。目前,中国的真实利率远低于其他主要国家。虽然当前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比较低,但这是不合意的,社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是比较高的。合适的存款利率是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和提高微观经济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人为增大银行存贷款利差会导致很多方面的歪曲。
(以上由《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综合整理)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学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