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分析论文_李琼

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分析论文_李琼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 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目的:对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通过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浅表表皮样囊肿的46例患者资料。对采用高频超声观察到的患者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以及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以及内部回声等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次46例患者所有肿块均在皮下及皮下组织,与皮肤关系密切。43例肿块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占93.48%,其他不规则形状的3例,占6.52%;41例肿块边界清晰,占89.13%,5例边界不清晰,占10.87%;肿块内部回声情况如下:呈均匀细点状弱回声21例,占45.65%,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小无回声区20例,占43.48%,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点状强回声的3例,占6.52%,低回声内可见大量强回声或者片状无回声区的2例,占4.35%;肿块后方回声情况为42例肿块后方回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占91.3%,4例肿块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占8.69%;肿块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2例患者肿块周围见点状血流信号。

结论:浅表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通过总结分析其声像特点,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与漏诊的产生。

【关键词】浅表;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

引言

浅表表皮样囊肿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良性肿瘤,多发于头、面、颈部等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浅层。其发病原因大多是因为皮肤受到外伤后,表皮下的碎粒体移植到皮下,出现生长及增殖而形成囊肿。尽管囊肿的位置大多位于浅表,治疗起来不难,但因其病理学改变较为独特,导致超声声像图也较为复杂多样,在进行诊断时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的出现,从而延误了患者病情。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避免产生漏诊及误诊,现将我院现将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通过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浅表表皮样囊肿的46例患者的超声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通过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浅表表皮样囊肿的46例患者超声影像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5~77岁,平均年龄(36.36±3.72)岁;病程1个星期~22年,平均病程(6.4±4.5)年;囊肿位置在中耳7例,臂部5例,背部11例,睾丸3例,头颈部10例,四肢8例,其他部位2例;单发肿块44例,多发肿块2例;肿块直径0.42~5.23cm,平均直径(2.31±0.52)cm。5例患者肿块有压痛感,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因皮肤或皮下肿物前来就诊。参与本次调研患者均在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排除其他影响调查结果的并发症患者及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本次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PHLIPS IU22、PHILIPS HD11、SIEMENS ANTARES、Mindray M7、Mindray DC-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与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合适体会将肿块充分暴露,探头直接放置在肿块上进行扫描,观察并记录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与皮肤的关系等,并对探头进行适当加压以观察肿块是否发生变形。对肿块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情况进行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46例患者所有肿块均在皮下及皮下组织,与皮肤关系密切。43例肿块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占93.48%,其他不规则形状的3例,占6.52%;41例肿块边界清晰,占89.13%,5例边界不清晰,占10.87%;肿块内部回声情况如下:呈均匀细点状弱回声21例,占45.65%,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小无回声区20例,占43.48%,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点状强回声的3例,占6.52%,低回声内可见大量强回声或者片状无回声区的2例,占4.35%;肿块后方回声情况为42例肿块后方回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占91.3%,4例肿块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占8.69%;肿块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2例患者肿块周围见点状血流信号。

3 讨论

表皮样囊肿又被成为胆脂瘤、角质瘤、珍珠瘤等,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有一部分是先天性遗传,是由于异位胚胎的残余组织导致的,常见于中耳部位的囊肿。而另一部分则是后天获得的,其发病原因大多是因为皮肤受到外伤后,表皮下的碎粒体移植到皮下,出现生长及增殖而形成囊肿,多见于中耳及四肢等部位。表皮样囊肿表面常覆以非常薄的包膜,内部则多为豆腐渣样无定型的物质。其声像表现的特点主要有:边界清醒,形态规则。本组41例肿块边界清晰,占89.13%,5例边界不清晰,占10.87%;43例肿块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占93.48%,其他不规则形状的3例,占6.52%。符合表皮样囊肿的声像特征。不规则的肿块一般是因囊肿破裂伴发感染等。本组3例中未见明显破裂,可能与患者病变体积较大,不易发现或B超医师检查不够详细有关。表皮样囊肿的超声图像的改变与肿块组织成熟度的差别以及囊内角质物的含量多少存在很大关系。根据肿块的内部回声可以分为无回声型、低回声型、密集光点型及强回声的钙化型四种不同类型。本组资料中呈均匀细点状弱回声21例,占45.65%,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小无回声区20例,占43.48%,呈点状弱回声同时伴有点状强回声的3例,占6.52%,低回声内可见大量强回声或者片状无回声区的2例,占4.35%。最为常见的为低回声型及密集光点型。出现大量强回声仅为1例,原因为囊肿破裂并发慢性感染,无回声区1例,原因是囊肿体积较小,推测其囊肿内的角化物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当B超声像出现强回声区时可推测囊肿内物质增多,压力增大出现囊壁破裂,从而引起组织纤维化。因囊肿内部为无定型的豆腐渣样物质,因此本组资料中囊肿内部均未探及到血流信号,经病理证实囊肿内均为角化物。在肿块周边出现2例肿块周围见点状血流信号,可能与囊壁破裂存在关系。

综上所述,浅表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通过总结分析其声像特点,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与漏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翁伟,金鑫.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表皮样囊肿的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6):370-371.

[2]李银珍,陈威,张红志等.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120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2):91-93.

[3]杨雪松,陈文,林发俭等.高频超声在浅表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11):1034-1037.

[4]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 外科学(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

[5]李艳娜,汤冰辉.乳腺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8):577.661-663.

[6]Glasgow SC,Birnbaum EH,Lowney JK,et al.Retro-rectaltumors: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J].DisColon Rectum,2005,48(8):1581-1587.

[7]黄景,文晓蓉,罗燕,彭玉兰.高分辨力超声检查浅表表皮样囊肿27例报告[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7):

[8]刘洪涛,卢漫.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82-83.

论文作者:李琼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分析论文_李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