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经营与战略成本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成本管理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上的一则信息:青岛原德国租借区下水道的一些零件需要更换,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合适的配件。但10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配件早已不再生产。后来一家相关的德国企业给他们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员工们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铮亮如新。
这件事让无数的网友感慨万分,也让笔者想起多年前看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关于德国企业的一件事。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知道其中有许多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忽略这些细节的结果是导致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长期不能实现收支平衡,也导致二号线的安全、舒适和经久耐用远远不能与一号线相提并论。《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球把个中原因归咎于中国人不重视细节。
不重视细节,当然是我们的工程(产品)质量赶不上德国的原因之一。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德国人一样重视细节呢?一种解释是现代科学精神、工程意识在中国发展时日尚短,国人在思维和行为上还存在农业社会那种“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枝大叶的习惯。但是有一个新闻又让这种解释变得有些可疑了:当南昌、武汉、广州这些现代大都市因为下水道老化而频遭水涝的时候,江西小城赣州的旧城区却因为有一套独特的城市排水系统而在累日暴雨中安然无恙。这套排水系统已经运转了一千多年,修建者叫刘彝,宋朝人,曾是赣州的知州。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从来都不重视细节,更不是工程意识一直低人一等。
所以,要真正弄清我们的工程(产品)不如德国人的原因,恐怕还不能仅仅在技术层面上找,可能需要超越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层面上去找一找。企业的工程做得好不好,产品质量好不好,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到底为什么做工程?为什么造产品?是仅仅为了赚钱(利润),还是在赚钱(利润)的同时,还想到为社会(他人)造福。
这里引入两个概念:企业伦理经营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层面的探讨。
企业伦理经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企业伦理经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合乎道德地开展经营活动,合乎道德自然也意味着合乎法律,合乎众所周知的游戏规则。这样的经营理念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如那句众所周知的格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规则、规矩,是必须尊崇的道德、法律。所以我们有做买卖要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古训,有海尔的张瑞敏怒砸劣质电冰箱,一下砸出个世界级大企业这样的传奇佳话。但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理论提出来,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世纪70年代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企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 or Management Ethics)在美国出现,并快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它认为企业经营中伦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能仅仅是一个只为自己赢得利润的经济组织,它只有同时处理好与股东、顾客、社会、自然的道德(利益)关系才能确立自己合理存在的基础。任何一家现代企业都客观地存在着与其他利益攸关者以及社会、自然的道德伦理关系。人丧失伦理就无法立足,企业也一样。企业伦理要求企业不能只为了自己赚钱而经营,要像道德行为模式所要求的那样,主要以自律的形式,协调、处理好与利益攸关者的关系。如要切实维护股东利益,人性化地对待雇员,真诚地服务于顾客,以诚信精神对待经营伙伴,以平等竞争意识对待竞争对手等。同时还要处理好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如要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法律尊严和公序良俗、促进可持续发展等。这里所说的以自律的形式,是指企业不是被动地服从来自外界的约束或者出于内在利益的驱动,而是出于自觉行为,就像道德修养中的“慎独”所要求的那样,在没有外在压力和利益考虑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
这里一个新问题马上就会产生:合乎道德、合乎法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承担更多的对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等利益攸关者的责任,无疑就要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必然或者以高价转嫁给消费者,或者通过较低的边际利润由股东承担。这样做的结果将是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使企业因价格增高而失去消费群体、失去股东的支持。正是这样的思维逻辑,使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欺诈交易、违法排放等反伦理经营行为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
战略成本管理:风物长宜放眼量
那么,企业伦理经营真的只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吗?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这个新概念。从字面上看,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降低成本就是尽可能降低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所需的各种费用。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理解基本就是停留在强调通过节约和节省以降低成本的水平上。正是对成本的这种狭隘的理解,使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大门一直向各种反企业伦理行为敞开着,因为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欺诈交易、违法排放这样的行为,的确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Simmonds提出的,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各项成本行为、成本结构实施全面了解、分析、控制,从而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成本管理如果不能为企业战略即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那么这样的成本管理就是失败的。要从企业如何获得战略优势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要关注企业所处环境及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并依据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及时调整竞争战略。如从企业战略角度,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乃至产品的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作业链和价值链始终存在,进行成本管理必须把成本看作一个整体,从系统的价值链中计量成本,而不能只从单个的价值链中计量成本。前面例子中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要求为工程配件预留足够的备用件,仅从施工环节看是增加了成本,但从售后维护看却可能大大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施工标准,为企业赢得了客户,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德国产品享誉世界的奥秘所在。
选择伦理经营符合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当我们从战略角度考虑成本问题时,企业伦理经营与企业成本将不再处于对立的两端。正如我们从一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决定自己的日常行为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将不再是违反个人利益的自我牺牲式的选择。关键时刻违反道德伦理,将使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无数日常小节中的违反伦理,也将使人的社会形象在一次次的蒙尘中自我埋没。相反,遵守伦理则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持久恒定的精神归宿和行为指引,为立世为人营造出畅通、祥和的外部环境,从长远的角度看,收益与成本的比率大大高于违反伦理者。人生如此,企业亦然,一次甚至一段时期内假冒伪劣生产也许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假冒伪劣生产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将不可挽回地跌入深渊。这也正是市场上一个个明星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只领风骚一两年的原因。
遵守企业伦理难道就不需要再进行成本管理了吗?当然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等。就价值链分析而言,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要分析自身内部的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以赢得战略成本优势;还要求企业突破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而成本动因分析则超出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从企业的投资规模、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企业的经验、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多样性以及企业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潜在能力的开发利用以及优化内部联系等诸多方面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而不再把降低成本的手段沦落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对员工的克扣和施虐式的使用中,以及对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责任的逃避中。战略定位分析则又使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整合战略等而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些不同的战略选择为成本管理进一步开辟出新的广阔空间。
战略成本管理的这一系列方法不仅使企业产生反伦理经营的冲动大大降低,而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战略成本管理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企业组织更加灵动,人的潜能得到更大发挥,产品和服务也更为优化。当一个企业选择战略成本管理时,它一定也选择伦理经营,因为伦理经营才符合企业战略利益;而当一个企业选择伦理经营时,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则能为它的成本管理和企业发展掀开更广阔的空间。
结语
企业伦理经营和战略成本管理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还相对有些陌生。这也可以理解,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在我国还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历史,它们还正处于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青春期,就像那些要迈入成人门槛的青涩少年。但青涩少年总要长大,总要去担当责任,总要具备全面、深入的思维能力,总要以自己的聪明才干、以正当的方式去搏击生活的风浪。伦理经营其实就是担当责任,就是不能再像孩子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而战略成本管理则要求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去管理成本,去发展企业。从战略成本的角度,伦理经营不仅不会增大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收益,而且是企业适应环境、从环境要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所必须做的。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企业都会明白这个道理,那时伦理经营会成为天经地义,战略成本管理会成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