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大力发展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发展滞后,自我积累能力差;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环境差,投资回报率低而难以吸引外来资金,甚至还有资金的大量外逃,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资本市场发展相当缓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的很远。以1997年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全国在泸深两地证交所上市的公司有600多家,东部地区占70%,西部地区占8%;全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东部地区高出全国平均数五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数四个百分点;自我积累能力东部地区大致占到全国总量的52%,而西部地区只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吸引外资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2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是西部地区落后的直接原因。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资本市场,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西部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紧迫性
1、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近30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总体的投资政策仍向东部倾斜。在固定资产投资上,1996年全国固定资产比1995年增加19%,其中:西、中、东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15.33%、20.33%、19.25%,在全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西、中、东部分别占10.01%、23.21%、66.78%,东西部地区差别之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西部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设备陈旧,其中有的省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1%,而全国是1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35%,全国是5%;处于落后水平的占30%,而全国平均是14%。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及水利设施的建设亦亟待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基础设施显然不能等,也不能完全靠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来解决。
2、西部地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程大、任务重。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企业。产权分流、转换、资本重组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而产权交易与资本重组不能仅靠实物资产价值转换来实现。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而且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因此国企改革在西部难度比东部大得多,这么庞杂的工程转制资金从何而来?如果不寻求有效可行的渠道,那么,西部地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一筹莫展。
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可行性
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一)西部资本市场的需求
1、西部经济建设中的诱致性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国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西部的情况而言,国民收入逐渐向个人倾斜,以陕西省为例,1978年以前,城乡居民收入占全省国民收入的10%,到1997年这一比重提高了一倍多,人均储蓄存款从1978年的256元增长到1997年的2659元。居民储蓄的增加,在日常消费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便自发寻求各种投资途径。但是,并不是每个居民都能够进行物贸商品的交易与投资,绝大部分储蓄者都只能参与某种特殊市场的投资,资本市场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以陕西省为例,到1997年底,股民总数已达81.5万人,占全国的6.79%。居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旺盛需求,是诱致西部资本市场产生的决定性力量。
2、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制性需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牵动西部资本市场的巨大需求动力。国企改革是政府强制性实现的目标,改革需要大量资金,此外,国企改革是要实现产权的流动性,必须依靠某种市场工具作为流通手段,这种流通手段无疑只可能是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这些构成了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强制性需求。
(二)西部资本市场的供给
目前西部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型,但各种构建条件已经具备,这些条件包括:
1、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西部地区的各种有价证券不断涌现。各种债券(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地方企业债券等)、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不断增长。还是以陕西省为例,到1997年底,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公司有16家,上市筹资总额达3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63%,其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工具所具有的优势逐渐体现,西部资本市场的基础条件业已成熟。
2、技术先进、力量雄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电子、光学、仪器仪表等行业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且有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这些都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3、市场中介机构与参与者规模庞大。西部地区参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的数量及规模均不逊于东部地区,到1997年底,陕西省拥有专业证券公司4家,占全国总数的4.12%,证券兼营机构及营业部40多家,证券交易代办点160多个,占全国网点总数的5.33%,证券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西安已成为西北证券业的中心,历年累计成交额达900多亿元,位居全国的前10名,可见西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实力。
4、西部资本市场可从东部资本市场得到借鉴。有了东部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并且西部地区在跟近的过程中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西部资本市场建设与发展将更容易、更直接和更完善。
三、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初步构想
从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出发,加快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应放在:
(1)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就西部地区而言,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必须注意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注重发挥其筹措资金的能力。如,一些企业暂时不用的资金或投资收入低于购买有价证券时,资金可流向资本市场,通过购买各种金融资产来实现企业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并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优化资本市场体系结构。为发挥西部地区能源、化工、原材料工业优势,可针对行业或产业特点,发行一年期、两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利率档次的长期债券;鼓励西部地区属于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原材料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进行股票发行试点,促进企业融通资金,进行资本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3)重视运用资本市场的调节功能。支持和加快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步伐,畅通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包括大力发展三大政策性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地方性股份制银行等。重点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以承担“财政转移支付”和原有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职能。
(4)积极培育中介机构,为西部资本市场发展开辟更广泛的天地。发展资本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发展,其中主要应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等。实践证明,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筹集资金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此外,大力发展投资公司,也是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投资公司,可以迅速把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委托投资公司投资到大型的具有稳定收益的能源、公共设施等项目上来。这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又可以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5)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这里主要有三点:第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要充分体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和行为规范。第二,建立健全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制度,缔造宽松的资本运营环境。第三,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资本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也是一个法制的市场,当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定和颁布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的各种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