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几点看法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几点看法_市场经济论文

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具体制度,进行必要的重大变革,但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点一直是很明确的。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同样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近几年实践中一贯坚持的。对此,应当认真加以总结,进一步统一思想,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确保改革大业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胜利前进。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经验也有许多条,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本质特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被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的一条真理。马克思在讲到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时说,这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①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时指出,它是“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②他们还在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③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④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呢?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⑤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讲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虽然没有提公有制为主体,但实际上里边已经包含了这个根本原则。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诚然,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不高又很不平衡,因此还需要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但所有这些都只能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而决不能使其成为主体。如果主体不是公有制,而是它们,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了,那经济改革一定会走偏方向。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决不能动摇或削弱这种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问题,生产资料掌握在谁手里,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中性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但是,迄今市场经济总是与各国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不能不具有各自的特性。在我国搞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论断。所谓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当然,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同于过去实行的单一公有制。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单一的公有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方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时,坚决反对私有化。

第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剥削现象,两极分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剩余价值被少数人攫为己有,就会出现剥削与贫富分化。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以按照个人的劳动成果与贡献分配为主,而不是按资本占有数额分配为主,才能逐步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

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国家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人对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是因为对公有制经济是否优越存在怀疑。实践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具有比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的速度,处于世界前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说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保证生产流通分配置于社会的自觉调节和控制下,实现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发展。”⑥公有制经济比较容易注意社会整体利益、服从国家计划,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力量,并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安排生产、就业和人民生活,合理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问题,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有序地发展。

第四,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企业平等竞争,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很难兼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市场经济最先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并不断发育、成熟。但是,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相反,社会主义也完全可以搞好市场经济,并且社会主义制度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关系,就必然使商品经济受到束缚和限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企业之间平等竞争,互利互惠,使商品经济得到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和满足“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的基本要求。

二、关于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这个问题是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就应该大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但有的同志对“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为主导”应如何理解,则看法不一。有的把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仅仅理解为是一种质的规定,忽视甚至否定其量的规定;有的认为“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个体不如私营,私营不如外资”,把国有企业说得一无是处,一再提出压缩国有经济的范围和比重。应该看到,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和国民经济总体布局的根本方向。

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高度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常导致经济的动荡和生产力的巨大浪费,阶级对立的加深引起的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衰退周期出现。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占有必须向社会化发展以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要求有一个有形的组织作为全社会的代表以行使占有的职能。在当前条件下国家就是代表全社会的具体组织形式。可见,国有经济所以产生只是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由此也就必然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适当形式,比其他所有制形式能创造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更加重视和发展国有经济,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国民经济格局方面,要坚持国有经济起基础、先导和骨干作用。国有企业既要从事基础性产业和非竞争性产业,也要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竞争性产业中发挥主要作用。一是社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如邮政、通讯、交通、港口、大型水利工程等,这些设施所需投资大、回收慢、社会效益大,非国有企业往往难以承担。二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如煤炭、电力、石油、钢铁、电子、汽车、建筑业等,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力量。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如集成电路、航天工业、生物工程、信息、高速公路等,是关系到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兴产业。四是承担特殊职能的行业,如金融业、军工生产等。

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变了单一公有制,在发展壮大公有制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逐渐发展。到1991年,国有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55%下降到46%,集体经济从43%上升到46%,非公有制经济从不足2%上升到8%。这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有提高的趋势。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中,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其所有权实现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也开始趋于多元化。各种经济成份之间也开始出现合作及竞争,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促使了市场体系的发育,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下一步,应继续坚持改革,不断调整,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方面,要坚持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这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条新思路。但有的人却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主要是取决于素质,不一定非在量的方面占优势,甚至主张国有经济比重应进一步大幅度下降,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付诸实施是危险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没有一定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量。我们不能把质和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关于国有和集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应占比重的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原则规定,这就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从而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里所说的“优势”,应理解为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要坚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是国家的命根子,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管不好,国有资产都流失了,就谈不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谈不上搞社会主义了。但是。近十多年来,国有资产存在日益严重的流失问题。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和测算,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多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国人民业已创造的国有资产流失。有的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流失,有的是在承包经营中流失,有的由于占有单位管理不严所流失,有的是在中外合资中流失,还有的则是被无偿占用造成流失。二是资源性国有资产流失。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益流失,国有矿产资源流失,国有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严重损失。三是应该形成为国有资产而没有形成造成的隐形国有资产流失。诸如偷税漏税、公款消费,以及回扣、假冒伪劣、权倒、官商、贪污、诈骗等造成的流失,其数目都非常之大,触目惊心。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探索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督、企业自主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国有企业的“家底”;要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方式;要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行国有资产授权或委托经营;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性预算;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及考核办法,促进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坚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支撑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支撑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得好不好,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不容否认,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有过辉煌的岁月。但由于国有企业受旧体制的影响、约束较深,负担一直较重,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诸如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资产存量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重,资本金不足,富余人员多和企业办社会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有领导、有步骤地引导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理顺产权关系,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同时,要抓紧进行配套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关于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

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坚持不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一般来说能使经济有效运行。这主要是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市场机制不能调节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机制往往造成垄断,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计划调控,干预市场的运行。这一点是相似的。

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经济上说,主要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从政治上说,主要是以共产党为领导。它们二者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运行的,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相比,除了具有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调控的一般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运行的,而我国的宏观调控则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不同所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必须明确,改革并没有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但事实上,近几年来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一直快于国有经济,相反国有企业一度步履艰难,较长时间的陷入1/3明亏,1/3潜亏,1/3盈利的局面。以上情况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面临着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第二,我国的宏观调控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所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收入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虽然也调节收入的分配,然而却只能把过分悬殊的收入分配控制在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之内,以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由它的社会基本制度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持经济的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效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以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因此,会拉开收入差距。然而,社会主义本质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国家对居民收入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既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提倡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三,我国的宏观调控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在当今世界取得成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中,一般都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都存在一定的政府干预。这种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点上,我国的宏观调控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所不同的是,我们国家有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起来的各级组织,有一大批久经考验、德才兼备的领袖人物和领导人才,有几十万值得信赖的党员队伍。这对于搞好宏观调控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坚持党对宏观调控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党的政令畅通,中央说了话要算数,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不听中央的话要坚决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党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才能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应当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的宏观调控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要把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帮后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原则。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计划调节,只是改革传统的计划体制,实行指导性、有弹性的新型计划,并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抓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战略,及时为微观经济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三是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原则。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一盘棋”,为了发挥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功能,为了保证全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央的统一决策和全国的统一行动,在有关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制定、国民经济的统一布局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跨区域战略性项目的确立、重大的战略部门扶植和重大改革举措的确定,都应由中央作出统一部署,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经济、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宗教各方面差异很大。所以,必须实行统一规划下的分级管理体制,凡属区域性发展问题和地方性经济问题,应由地方政府按照管理权限的划分,进行积极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特别是省一级的作用,搞好中观调控。四是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国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适当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经济领域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如果把发展速度搞得过快,就会使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强化,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如果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货币投入量就会增加,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又会带来经济效益下降。这就需要搞好综合平衡,讲求效益,协调发展。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页、第37卷第443页、第4卷第480页。

④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138-139页。

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几点看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