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论文_罗倩文

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论文_罗倩文

广东省兴宁市实验学校 514500 

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探究和研究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建立新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把握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老师准确把握学生这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一个前提。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会有一种了解、欣赏音乐的期待,但有的学生由于对较陌生的器乐产生了畏惧的情绪,认为它不像声乐作品那样有文字说明,生怕听不懂;有的学生只一味想听一些通俗流行的音乐,对经典的音乐作品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也就意味着审美兴趣的形成。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音乐课程新标准在创造性发展价值的问题中说道:“在音乐课中,生动活动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发挥。”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创新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也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从而认识社会。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就会没有教学质量,而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并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教与学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参与性、合作性和艺术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及生硬的提问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多一些想象与思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愉悦;在教学形式上,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并且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将自己的全部感受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作品中,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请各合作组为《欢乐颂》《四季歌》选配节奏、音色、速度。当各组进行交流演奏时,每个学生那全身投入的状态,使你确信他们的确以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融合于悠扬的琴声之中。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加自由的参与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音乐课程新标准提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却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从而极大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确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表现欲的教学观念。

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客观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即能够唤起美的感受的作品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前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表达了学生的心声: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抒发自己内心的小曲。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感人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百听不厌。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他们的欣赏欲望,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例如:在一次教学比武中,某某老师所上的一堂民乐欣赏课。她不仅在向同学讲解民族拉弦乐器的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而且充分发挥自己古筝的特长,既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作品,又能使每首作品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对比。这样,就使整堂课的内容丰富多了。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音乐知识面又是最广,音乐文化含量也是最高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音乐欣赏教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缺少情感魅力,枯燥、乏味、不轻松、不愉悦等弊端,从而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有通过参与创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来,才能展开创造思维的翅膀,在参与活动中领悟音乐的真正内涵。

论文作者:罗倩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  ;  ;  ;  ;  ;  ;  ;  

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论文_罗倩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