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与学科理论_相对论论文

相对性与主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对性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狭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空间、时间和质量的相对性,是物体和物理过程的客观本性,而不是由于所谓“主体性介入现代科学认识”而导致的结果。本文分析了“主体论”借助于相对性而引入主体性的论证中的逻辑错误,及其对相对论科学内容的错误解释。本文认为,应该把客体或客体的性质与对客体的认识或关于客体性质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主体性能够介入科学认识,但客体及其性质是不依赖于主体及其主体性而存在的。

自从相对论问世以来,其科学内容就经常被曲解。进而从中引申出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和结论,成为一些人向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出挑战的所谓现代科学根据。例如,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和质量的相对性,即物体的长度、物理过程经历的时间和物体质量与参考系相对于被考察对象的速度相关:

L′、T′和m[,0]分别表示物体在相对于它静止的参考系中的长度、时间和质量,称为“固有长度”、“固有时间”和“固有质量”(或静质量),L、T和m是物体在相对于它以速度V运动的惯性系中的相对论长度、相对论时间和相对论质量,常数C为光速。

近几年来,不少人在这一科学事实上作文章,试图以此为科学根据来论证一种“主体论”的认识论,或称为“认识的主体论”。他们把相对性解释成是由于人作为观察者介入科学认识而引起的,即所谓主体性介入的结果。在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版的书刊文献中,经常看到如下的一些流行的观点和说法:

相对论最先引入了“观察者”概念,世界的时空特性以至物质性,依赖于观察者选择的参考系。观察者同观察对象、主体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脱离观察者主体的客体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爱因斯坦认识到时间的描述要依赖于观察者,在某个观察者看来是同时的事件,在别的观察者看来可能是不同时的。因而,时间和空间以至所有的测度都失去了绝对的意义。空间和时间归结为观察者的语言要素的主观作用。

相对论揭示出,处于不同观察系统的主体,对于客体的属性(广延性、持续性、惯性等)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可见,在相对论中,主体因素已成为认识中无法分离出来的一个内在要素。

主体性因素通过主体对参考系的选择,不仅进入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之中,而且进入到客观实在本身,进入到物体的时空和运动形式之中。

实在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由于人的活动的结果,才构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实在世界。

自然规律是人和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

客观实在具有属人的性质。客观实在是人的客观实在。

承认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宇宙,是机械自然观的观点。宇宙和人是互为依存的,离开人的自然界是无意义的。

显然,“主体论”同唯物论是针锋相对的。众所周知,列宁把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及其规律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称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主体论”所反对的正是这一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必须把客体或客体的性质与人对客体的认识或关于客体性质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关于客体性质的知识或科学认识是否有主体性介入的问题,并不是真正引起争议而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切知识或认识,无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它们本身即属于主观范畴,是客体及其性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主体的观测和认识行为,既不可能有知识存在,也不可能有知识产生。知识当然有赖于(并非唯一地依赖于)主体和主体认识活动的行为方式。应该讨论的问题是“主体论”最后所引出的哲学结论:由于主体性不仅介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且也介入到客观实在和对象本身的时空和运动形式之中,从而,不依赖于人或主体的客观对象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

认真分析“主体论”的论证可以发现,它的整个逻辑结构是奠立在一步概念偷换的基础之上的,主体论者们在表述科学材料和解释科学事实的时候,引入“观察者”取代了“参考系”。他们首先从命题Ⅰ出发:“物体和物理过程的性质依赖于参考系”;然后,以定语形式引入观察者概念,把命题Ⅰ表述成命题Ⅱ:“物体和物理过程的性质依赖于观察者选择的参考系”;接着,再颠倒一下词序,得到命题Ⅲ:“物体和物理过程的性质依赖于观察者对参考系的选择”;最后,命题Ⅲ被简化地表述为命题Ⅳ:“物体和物理过程依赖于观察者”。最后得出的命题Ⅳ是“主体论”展开其全部议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

“主体论”引入的观察者,对于相对论的科学内容来说完全是外加的。在狭义相对论表示空间、时间和质量的相对性的公式中,不含有任何表示观察者及其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作用的量。公式表达的只是物体和物理过程的性质(长度、时间、质量)对参考系的性质之间的函数关系。标志参考系特征的唯一参量是速度V,V在0-C之间变化,取遍区间中的所有数值,就穷尽了所有可能的惯性参考系。对每一个参考系,不管其中有没有观察者在观测,公式都给定了关于物理对象的L、T和m的值。相对论并不考虑某一个参考系是否被某一位观察者所选择。公式对一切惯性系都是普遍有效的,而不是只适用于“观察者选择的参考系”。

爱因斯坦在表述相对论的时候确曾常常使用“观察者”这个术语。他经常假设性地安排一些观察者寸步不离地守在一些钟的旁边,随时向他报告钟点,或者按照指定的操作要求测量杆的长度,等等。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叙述上的生动性而已。除去这些观察者,丝毫不影响相对论的科学内容。在爱因斯坦那里,观察者都是没有个性,没有情感意识,没有主体性的,类似于计数器、摄象机、信号接受器一样,是一些拟人化的工具。观察者观察到什么,完全不决定于他们的主体意识,而是决定于被观察对象本身的性质和观察者所在的参考系的性质。不同观察者,只要他们来到同一个参考系中,立刻就会变得一致起来,异口同声地报告说他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事情。

把相对性说成是客体的性质因观察者(人、主体)而异,这是对相对论科学内容的曲解或误解。相对论所揭示的相对性,是从客体对参考系的关系而言的,而不是对观察者而言的。参考系和观察者,这是不同含义不同性质的两个概念,是不可以随意混淆的。物理学中所选用的参考系,都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物体系,如地面、火车、太阳系、升降机等等;而“主体论”所引入的观察者则是在参考系中活动的人或主体。相对论所揭示的相对性只与作为参考系的客观实在的物体相关,而与观察者及其主体性无关。用爱因斯坦的说法,所谓相对性,指的是在“物理性质上”要“受物体及其运动的影响”,或者说要“受物理条件的影响”。①如果说有某两位观察者,由于他们在生理或者心理特征上有差别,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那决不属于相对论所考虑的范围。相对论作为科学,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知识,它反对使知识带上主体的个体性的色彩。

物理量L、T、m是百分之百的客观量,不含有任何主体性成分。它们只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参考系的速度V相关,而与参考系中的观察者及其主体性无关。空间、时间和质量的相对性,即物体和物理过程对不同参考系表现出不同的长度、时间和质量,不是由于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或者说观察者的观测行为引起的,而是物体和物理过程的客观本性。物体和物理过程对所有可能的参考系之间的这种相对性关系,是一种客观性关系。不管各参考系中有还是没有观察者,这种相对性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正是由于这种客观存在着的相对性,决定着不同参考系中的观察者主体的尺度和眼光的相对性,使得处于不同参考系中的观察者,对于客体的广延性、持续性和惯性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主体论者颠倒了这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当他们得出主体性因素是认识的源泉的结论的时候,就滑入了唯心主义泥沼之中。

在主体论的讲坛上,相对论总是被片面地介绍成似乎只是强调物体性质的相对性的理论。这种片面性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主体论”正是借助于相对性而引入主体性的。

事实上,揭示某些物理量(空间、时间和质量)的相对性,那只是相对论的全部工作中的批判性的方面。批判经典理论中的绝对量(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质量),是为了确立更根本的不变量,即绝对量。相对论的理论结构是在新的更根本的不变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对论的整个理论的主要倾向,乃在于强调自然规律的绝对性意义,揭示物理对象的不因参考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深层性质。相对性原理是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要求物理定律对不同的参考系来说应该保持相同的形式,所强调的正是规律的不变性或者绝对性。

每一个相对性原理都必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一类参考系即坐标系(包括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二)坐标变换方程;(三)基本不变量或称绝对量。物理定律的不变性或协变性归结为基本不变量的不变性。相对性原理的实质内容就表现为基本不变量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从而保证物理定律在从一个参考系变到另一个参考系的时候仍保持相同的形式。爱因斯坦揭示出: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坐标从一个惯性系转移到另一个惯性系的变换方程的形式,不是先验地或者数学上唯一地确定的,而是依赖于某些“特别的物理假定”。②就是说,在每一种坐标变换方程中都隐含着某种前提性的“物理假定”,即基本物理量的不变性或绝对性。坐标变换方程的形式是以保证这些基本物理量的不变性为前提而确定的。

与力学相对性原理相关联的参考系是惯性系。把各惯性系联系起来的变换方程是伽利略变换。基本不变量是空间(长度)、时间和质量。

与狭义相对性原理相关联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把各惯性系联系起来的变换方程是洛伦兹变换。相应的,空间(长度)、时间和质量不再是不变量,狭义相对论中的不变量是点事件之间的四维时空间隔△S。△S的不变性是光速不变性的几何表现。在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作为不变的尺度,成为一切度量的基础。

广义相对论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一切任意的参考系和任意的坐标变换。广义坐标变换下的基本不变量是四维线元ds,它是一个无穷小量,表示两个无限接近的时空点之间的四维间隔。广义相对论否定了坐标的直接的度规意义(即坐标差=直接可量度的长度和时间),也否定了具有有限“距离”的四维间隔△S的不变性,ds成为四维时空几何中一切度量的基础。

如某些人所说,在相对论中,“所有的测度……都失去了绝对的意义”,③这是对相对论的曲解或误解,是由于只看到并夸大了相对论所揭示出来的相对性,而忽视了它所确立的绝对性,从而对相对论作了极端相对主义的理解。事实上,相对论本身正是一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度量性质的理论”,④它只是否定了经典的度量尺度,在狭义相对论中是以四维间隔△S,在广义相对论中是以四维线元ds作为度量的基本尺度。相对论对经典时空观的批判和发展,并不是使得“所有的测度”都相对主义化了,而只是推进了物理度量尺度上的一场根本变革:狭义相对论把光速作为基本尺度(四维间隔△S作为不变量),取代了相互分立无关并且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的刚尺和时钟。

相对论所揭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都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客观属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并不是同主体性与客体性,或者主观性与客观性构成一一对应关系。主体论者之所以能够借助于相对性概念来宏扬主体性,完全是立足于对相对论揭示的相对性现象的曲解。他们解释说:相对性就是客体性质因主体而异,从而把相对性同主体性联系起来。从科学内容本身来说,相对性并没有为主体论提供任何根据。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来就非常重视主体性的作用,认为主体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科学认识都是人的认识,没有人及其主体性的参与,当然就不可能有任何认识活动,更没有什么认识结果。但是,在科学认识中,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只能是使得认识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更加得当、合理,使得认识的结果更加符合现实,主观更加符合客观,而不是如主体论所认为的那样,主体性的介入成为否定知识客观性的因素。

标签:;  ;  ;  ;  ;  

相对论与学科理论_相对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