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的哲学思考_教育论文

民族教育的哲学思考_教育论文

对民族教育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4)02-0075-04

民族教育是人们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民族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民族教育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过程虽然已有很多论述,但与发展的现实却显滞后,随着教育的与时俱进,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民族教育问题,注重对民族教育客观规律的研究,注重对未来民族教育的深入探索,指导民族教育在现实中不断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教育要在全民族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教之国。在我国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孔子、孟子、荀况、颜子推、王通、韩愈、朱熹、王守仁、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堂和学科门类,例如:官学、国学、乡学、稷下学宫、六学二馆、太学、国子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律学堂、算学堂、武学堂、阴阳学堂、书馆、蒙学堂、私塾、学海堂、同文馆、广方言馆、中西学堂、时务公学、中国公学等等。我国有着良好的重教传统,有数百年辉煌的教育史,曾长时期领世界之风骚。这也是中华各民族的骄傲。

19世纪初始,清朝统治阶级固步自封,养尊处优,面对世界范围的工业革命和教育科技的发展,茫然无知,在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在教育上因循守旧,使泱泱中华大国一蹶不振。马克思在评析这一历史变化时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1]从而也导致教育的落后,导致了国家的衰亡,教育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

19世纪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重复那些腐朽文化,所授知识陈旧落后,还自以为尽善尽美,最后被西方列强击得粉碎。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教训。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必须剔除陈腐落后的糟粕,吸纳先进的代表教育前进方向的精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平等的兄弟民族,在借鉴传统的民族教育方面,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民族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民族教育的新局面。然而,振兴和发展民族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应付诸于实践。首先要不断更新民族教育理念,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民族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继传统与不断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途经。民族教育不能单一化而应多元化。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民族18个:蒙古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人口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总计少数民族人口为912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是部分中的整体,又是整体中的部分,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多数位居边疆,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各民族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就蒙古族而言,“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该部大部西迁,逐渐与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后代融合。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当时,同在蒙古高原上的还有三个使用蒙古语言的部落和三个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出现阶级分化后,蒙古贵族经过不断的权力之争,到12世纪,出现了包括蒙古的五大对抗集团。蒙古部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清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从此,蒙古地区诸部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自己特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早在中国元朝鼎盛时期,蒙古族的教育就有突破性的发展。元朝初期经济文化教育极为落后,但仅在数十年后,蒙古族的教育飞速发展,科技达到了高峰,人才辈出,在科技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如在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水利工程学、建筑学、活版印刷、航海学、火药、纺织、制瓷、冶金等在元代都有长足的发展。蒙古族文化教育从落后到繁荣发展,关键在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成吉思汗任用耶律楚材,提出采“汉法”;到窝阔台时,兴学校、立科举、尊孔子、劝农桑。兴学校(大办地方学校)大办教育,建立系统的正规学校,立国子学校学汉学,立蒙古国子学学蒙古文及算学,立回回国子学,学“亦思替非”文字(波斯文字)为主,培养翻译人才。元朝蒙古族重教重人才,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兴办地方学校数以千所,教育形式多样。蒙古族的特殊教育传统,形成了该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蒙古族要兼容时代先进文化和教育,建立适应自己民族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中国朝鲜族也具有其特殊性。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东北境内。自19世纪中叶起,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迁入,尤其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荒后,大批朝鲜人迁至延边等地。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又有大批朝鲜人迁入中国东北各地。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由于朝鲜族是迁入民族,具有边缘文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朝鲜族文化教育将对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教育互补起到其他民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发展朝鲜族教育,体现着边缘文化的三大转换功能,即解读功能,文化发展趋势把握与选择和情报传递功能,还有边缘文化的创新功能。这就是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朝鲜族社会在1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边缘文化体系,中韩关系正常化为朝鲜族充分展示其文化特性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由此其文化机能便火山爆发般地迅速扩张了起来”。[2]现在大约有40多万朝鲜族人远离故土,[3]流向中国的内陆地区和韩国。这种现象与朝鲜族人掌握着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的文化特性相关。他们或到内地、或到韩国合资企业工作,还有一部分在国内搞朝鲜语教学,甚至到韩国搞汉语教学。他们把中国、韩国各自的先进文化科技知识相互传授,利益互补,从而发展了朝鲜族的经济,使教育为朝鲜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突出朝鲜族民族教育的特色优势,凸显民族教育多元化的特殊性,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鄂伦春族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人口仅为6900多人。“鄂伦春”这一名称,始见于清初文献记载。“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族名与之长期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关。鄂伦春族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以北地区,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黑龙江流域,一部分鄂伦春人被迫南迁至大小兴安岭一带。但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至不平等的《爱珲条约》签订前,他们仍在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参加清政府的定期巡逻等活动。19世纪中叶,沙俄侵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后,鄂伦春的游猎场所被侵占,他们才迁至后来的分布地区。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该民族长期处在流动狩猎、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生活状态,对于这样的弱小民族而言,根本谈不上教育问题,民族教育几乎要在零点起步。针对这种特殊性,发展该民族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实施教育跨跃式发展,直接注入先进文化,采用先进的教育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使这个民族教育推向适应全社会发展的要求上来。鄂伦春族的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该民族没有旧教育模式,教育无基础,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旧文化、旧教育的束缚,注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对于先进的教育模式会接受得更快些,这也是多元教育形式的一种。

多元教育是由民族教育的诸种特殊情况所决定的。如果民族教育搞单一化,取消多元化,那就等同于抹煞了民族教育,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民族化和民族化教育是统一的;教育的全球化和全球教育的民族化也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汉族教育是主体部分,民族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主体与非主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与非主体也是相辅相成的。另外,不同民族教育各有千秋。延边朝鲜族办学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调整网点布局时按照朝鲜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和朝鲜族群众的意愿,并在朝鲜族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规划;朝鲜族人口密集的地方,可按传统的行政区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朝鲜族教育体系,可单设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初中、高中;朝鲜族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地方可以几个村、乡、县联合办学,也可在附近汉族学校设民族班。在民族班里的授课语言可采用朝语授课加设汉语课,也可以用汉语授课加设朝语课;同时也应允许朝鲜族学生直接进汉族学校就读。[4]总之,办学形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其他少数民族教育,也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把自己本民族的教育搞上去。要把先进的民族教育模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在新世纪,朝鲜族教育若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将朝鲜族教育真正置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要充分把握朝鲜族民族教育所处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教育进入主流社会的能力。迁入初期的那种“纯而又纯”的民族教育已是行不通的。应从当今朝鲜族所处的社会现实考虑,把朝鲜族教育面向于相关区域,只要有人愿意从事朝鲜族教育,有人愿意接受朝鲜族教育,并符合相关的条件,就应部分民族尽可能满足其要求。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中国朝鲜族教育在祖国沿海地区已经兴起,他们推广朝语和朝鲜族文化,有的已走出国门,到韩国、朝鲜去办教育,为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了其他民族无法替代的贡献。

在新世纪,民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坚决克服小农意识和狭隘的民族意识,根据现代化进程,根据社会需要,推进朝鲜族教育改革,使之适应社会需要。还要面向世界搞开放教育,培养开放型人才。更要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民族教育落后的要跟上来,先进的要弘扬,为我中华民族教育走向世界,发挥各民族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收稿日期:2004-03-04

标签:;  ;  ;  

民族教育的哲学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