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总结与分析论文_钱祯,刘显治,李文霞

 钱 祯 刘显治 李文霞

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1200

药物在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某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毒副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类新药的不断上市,合并用药现象的大幅增加,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国家颁布了最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将药品不良反应(ADR)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各地医疗机构按要求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组织,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现对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2014年上报的150份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50例ADR中,抗菌药物占37.33%,中成药占21.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3.33%;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居首位,占总数的38%;ADR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2014年期间收集并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的150份有效的ADR报告表。

1.2 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和手工筛查的方法,对收集的ADR报表,分别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与系统、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 结果

2.1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150例ADR病例报告中,男性患者50例,占33.3%,女性100例,占66.7%,男女之比1:2,年龄最小者2岁,年龄最大者为95岁,50岁以上患者呈多发趋势,占总量的74%。详情见表1。

2.2 ADR与给药途径

150例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共125例,占总量的83.33%,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详情见表2。

表1发生ADR的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2.3 ADR与药物种类

由表3可知,150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大,56例,占ADR总数的37.33%,其次是中成药,32例,达到21.33%。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最高,36例,占比例最高,为64.29%,其次是喹诺酮类药物,14例,占比例为25%,与文献报道一致[2]。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大与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特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此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过长等问题,减少ADR的发生。中成药引起的ADR中中药注射剂有30例,占中成药引起的ADR 93.75%。

表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例次及具体药物

2.4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分类

由表4可见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居首位,为76例,占总数的38.19%,其中大多数为皮疹48例,占总数的24.12%;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为43例,占总数的21.61%。

表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年龄与药物不良反应

由表1可知,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易造成药物代谢缓慢而引起ADR,同时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基础性疾病、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等因素,药物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开展对老年患者ADR监测工作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用药时应慎重选择药物品种和剂量,尽可能实施个体化给药,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做出处理,减少ADR的危害,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3.2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由表2可知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该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迅速发挥疗效而更易引起ADR,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适合的给药方式,能口服或肌注就能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方式。若确需静脉滴注的,应密切注意静滴前液体配制、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用药配伍、避光等要求,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合理应用药物

由表3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在我院使用较为普遍,不排除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因此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过长等问题,减少ADR的发生。中成药引起的ADR中中药注射剂有30例,占中成药引起的ADR 93.75%。中药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方式提高了中药对人体的药物有效供给和生物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功效,对治疗疾病有效的同时,ADR发生率也在增加,其ADR高发生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中药注射剂中中药的成分复杂,注射剂中的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极易引发ADR。另外,临床医生不按说明书要求将中药注射剂和其它药物配伍使用,使其各成分间可发生氧化、缩合、水解等反应,致使药物的溶解度改变,不溶微粒增加,可引起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2)超剂量使用,使其浓度偏高容易引发ADR。(3)未按中医理论辩证医治,容易引发ADR,中医论病有寒热虚实,论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讲究辩证论治,能否辩证使用中成药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3],盲目滥用可导致严重ADR。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要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辩证施治、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不超剂量使用。

3.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

由表4可见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居首位,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皮肤损害出现快,面积大,临床表现易于发现、观察和诊断,从而不易与其它疾病混淆;(2)药疹是有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菌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和抗痛风药物等,它们本身为全抗原或半抗原,可与机体发生非正常的免疫反应[4]。ADR发生原因除药物为抗原性物质外,也可能与制剂的质量和附加剂等有关,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产品中若其水解产物含量高或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久时均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而一些较为隐蔽的不良反应不易观察而被忽略,在今后监测工作中应予以特别注意。

4.结论

由于ADR既不能预见也无法杜绝,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用药来减少其发生率。通过ADR监测工作和上报工作,不断总结和掌握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临床医生可以参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临床用药时注意潜在危害,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有效的地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进一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经济、有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1号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11.

[2]张小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1):859-61.

[3]翟胜利.中成药的辩证用药.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58.

[4]赵泉,梁延平,程东升,等.7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9):1696.

论文作者:钱祯,刘显治,李文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150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总结与分析论文_钱祯,刘显治,李文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