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国际共运的重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国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以其卓越的胆识、求实的精神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纲领。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不仅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前途和命运,而且总是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把问题放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内加以考察、审视和论证的,因此,西方有识之士誉之为“第二个《共产党宣言》”,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它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冲破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并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理论的三次飞跃,被视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扬弃,并使之发展成为当代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解决了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应该说,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本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以后,社会主义曾经有过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发展中出现了重重困难和曲折。中国也偏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灾难。这就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反思: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新时期十几年的实践,才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回答了人们长期思索的问题,把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搞清楚”了,即搞清楚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和马克思的预见,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后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归结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2〕。但是,历史发展的曲折又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某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首先取得突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例如,“穷过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让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等主张。正如邓小平同志讲:“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基于此, 邓小平同志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社会实践而不再是从书本上来研究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生活中可以摸得到的社会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这一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使人们跳出了仅从生产关系上、从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去理解社会主义的误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忽视了生产力,忽视了共同富裕,就是说,既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又忽视了达到目的的物质基础,人们不是从发展生产力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强调生产关系方面的公有制和分配形式,从而在实践中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同时也是根本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逐步消灭在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则是发展生产力,即“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这两条中发展生产力是“最根本的任务”,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全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2、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的问题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一直把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把革命看成历史的火车头,因而没有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斯大林对此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毛泽东则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正确内容,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中心内容。生产力怎样才能发展呢?小平同志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6〕。这种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一定意义上带变革性质的革命。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7〕,对于改革的革命性质,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8〕

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要改掉那些僵化的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不会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9〕因此,改革不会不利于社会主义,反而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和开放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有时把改革也叫作开放,或者把开放叫作改革。他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10〕“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11〕可见,改革和开放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旗帜,它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三大难题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差异,给社会主义实践者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进行了多次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这些难题。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难题,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三大矛盾。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历史的机遇,俄国、中国等落后国家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加上教条主义的影响和急于求成,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许多“左”的做法;当“左”的一套行不通时,有人又从右的方面提出问题,甚至有少数人鼓吹“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说什么要“补资本主义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理论告诉我们,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过程是不能超越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一个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决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短暂的过渡阶段,它具有自身的基础,具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为此,党的十三大指出,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下个世纪中叶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什么可以超越,什么不可以超越的问题,并且指出,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这就使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统一起来,顺理成章,并且解决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为我们以至其它国家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矛盾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而且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创设各种具体制度和做法。但是,这存在着一个这些具体制度和做法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否相容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僵化的阶级观点看待一切,把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过的制度,凡是以物质利益来调动个人积极性的措施,凡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做法,都不加分析地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这种思想及其产生的激烈争论,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姓“资”、姓“社”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条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任何一种制度和做法,只要它的实践结果被征明符合这三个“有利于”,就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容的。邓小平同志还提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制度、措施来发展生产力,不要搞抽象的争论,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2〕,让实践来判定,对了的就坚持,错了的就纠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在如何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外的其它制度设置与这个基本制度是否相容的问题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中国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按三个“有利于”标准来确立的。

第三、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述,解决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矛盾

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的最后形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将把商品和货币排斥在外。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实践上也阻滞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但仍带有传统观念的痕迹,实际上强调的还是计划经济为主体。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他说:“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3〕1992年初,他视察南方谈话中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4〕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思想的束缚。由此,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展现了宏伟的蓝图。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共运史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由于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大为减少,共产党政权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为现在的5个,西方有些人因此断定社会主义失败了,并说什么“到下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显然这是蛊惑人心的。东欧苏联共产党政权相继跨台,国际共运处于低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中国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稳定,经济以年平均9%以上的高速度向前发展。邓小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成为共运史黑暗中的一盏明灯。邓小平理论告诉我们,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颜色,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5〕如果生产力长期不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一句空话,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发生动摇。我国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原因就是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几十年来,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苏联从超级大国到国家解体,与经济长期停滞、人民消费品极端溃乏有很大关系,教训也是深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坚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大力发展生产力,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我们都要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相信你。”〔16〕这是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教诲,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的科学总结。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是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改革,但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苏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没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丢掉了政权,国家变了颜色。特别是前苏联,其改革中的失误,教训尤为深刻。在改革的性质上,苏共把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变成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造,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在改革的方向上,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多党制代替社会主义民主制,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改革的领导力量上,由相信自发势力到逐渐削弱代替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在改革中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不但没能坚持住社会主义,反而丢掉了社会主义政权。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基本上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起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关于改革的目标,邓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高效运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我国生产力必将有大发展。

对内改革还要求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8〕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个时代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必须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因为世界各国自然状况及分布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加上社会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困难较多,如果闭关锁国,只能越来越落后。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既对国内,又对国外;既对西方发达国家,又对前苏联东欧国家,还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的开放政策是长期持久的政策,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还要扩大。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两点都服从于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挫败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使社会主义稳步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扫除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揭示、阐述和运用,也是与他对当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概括相联系的。邓小平同志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运行规律作出了精避的概括和论述。第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当今的社会主义制度大都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9〕第二,要充分估量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曲折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处低谷,邓小平同志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须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产物,是充分借鉴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特别是苏东剧变经验教训的产物,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产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起了旗帜。“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2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盏明灯,必将能照亮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世界。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

〔2〕《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第272页。

〔3〕〔5〕〔7〕〔8〕〔9〕〔10〕〔11〕〔12〕〔13〕〔15 〕〔16〕〔18〕〔19〕〔20〕〔21〕《邓小平文选》第3卷,63页,172 页113页,370页,142页,98页,256页,372页,148—149页,116页,370—371页,117页,378—380页,382—383页,346页。

〔4〕〔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