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效益论文,扶贫资金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价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批环节
应按照我国扶贫规划和财政管理的要求,摸清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任务落实情况,检查有关项目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立项以及调整情况和按照规划下达计划与分配资金情况,分析扶贫项目及资金使用计划是否符合国家规划及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是否因地制宜,切实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评价扶贫资金的管理及使用环节
掌握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和管理情况,扶贫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决算情况,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以及推行报账制情况,扶贫贴息贷款投放,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检查用款单位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有无虚列支出、截留、转移、挥霍浪费等问题以及项目管理费提取和使用情况。具体的评价指标有:扶贫资金的配套率,扶贫资金漏出率,扶贫资金滞留率,扶贫贷款回收率,扶贫贷款呆账率。
另外,在扶贫资金的效益评价上还应关注资金分配、管理、监督制度的评价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指上级权威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建立的各项控制制度,用于评价有关单位和用款单位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执纪执规和履行责任的情况。
评价扶贫项目实施和效益环节
扶贫项目的效益评价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指标也相应名目繁多,应根据扶贫资金的实际应用情况而定,如面积、品种、产量、收入、利税、入户率、覆盖率等等。其评价标准应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在认真调查,全面考虑,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应适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根据扶贫资金发挥的效益结果来看,建立评价指标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是否按期完成、项目质量是否合格及扶贫资金是否发挥了效益,切实帮助贫困县农民脱贫致富。其中项目是否如期完工、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具体的评价指标有:项目资金到位率,项目按期完成率,项目验收合格率。
另外,要着重审查项目的论证、立项、组织实施和验收情况,并以乡、村为单位,调查项目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完工验收的工程项目预期效益情况等;评价时,一般应考虑与目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率、同类项目最好水平等因素进行比较,根据实际偏离程度,客观地评价项目效益的优劣程度。
对地区性扶贫总体而言,人均收入增长率和脱贫率是扶贫效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它是扶贫资金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体现,计算上述两个指标,必须深入实地调查,取得丰富的、第一手的证据做支撑,否则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二是社会效益指标。扶贫资金的使用除了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外,很大部分作用体现在其社会效益上,如建设学校、医院、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时,也许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这部分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得到体现,也很难得到量化。针对扶贫资金的特点,社会效益评价也就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们认为扶贫资金的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资金节约率和直接受益人数比率两个指标组成。
三是生态效益指标。审查评价扶贫资金利用的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还要检查扶贫资金利用是否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有助于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效益,是否有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诸如贫困地区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建设、计划生育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都应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探索,从而全面、准确评价扶贫资金的生态效益。主要指标有: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土壤沙化治理率。
生态效益指标覆盖范围极广,又不具备通用性,因项目不同而各异,因此不可以概全,需要我们在具体项目中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加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