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实验研究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产生
未来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学习者”,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的生命体,着眼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目前盛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灌输式学习,改革单一的、程式化、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那种以升学和单纯追求高分为目的,忽视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思想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学习的角色转变,由单纯的知识性的学习向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一切方面的学习的转变,以促进认知、情感、个性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我们认为,活动教学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我们提出了“活动教学”这一新的教育思想与形式,进而提出了“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活动教学”实验的基本构想
本实验研究立足于解决现行教育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借鉴中外历史上进行“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活动教学目标,构建以活动为中介的教学过程。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尽量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展能力,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本实验的宗旨是学生身心素质的主动发展和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对传统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革新和改造。这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重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对教师作用的全新认识,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
(一)活动教学的诠释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以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其特点是重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学生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通,重视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和发展。
(二)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
活动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教学的认知、情意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将系统而严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与学生自主而独立的实践性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认知,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
(三)活动教学的教学指导原则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一改过去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充分认识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关注教学过程的改变,以达成活动教学的目标。为此,必须以下列原则指导自己的教学:
1.活动的目的性原则。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手,用脑,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同伴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活动越多越好,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其教育意义,而不能是自发的,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活动。应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要充分考虑每个活动应达到的目的、发挥的作用,使这些活动真正成为教学中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自主参与原则。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与发展,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己设计,组织操作,交流、评价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过程。一切活动都应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学生愿意而且喜欢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被迫的、观望的、消极的活动。
3.注重过程原则。活动过程正是学生情意、行为、能力变化发展的过程。因而,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动结束获得某种有形的结果上,而常常体现在易被人们忽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关注掌握知识,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更为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情意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
4.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活动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活动两种。内部活动主要指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侧重于认识价值,外部活动侧重于实践价值。这两种活动在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缺一。因此,在活动教学中,既要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外部活动的内化,又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使认识活动外化。在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实现活动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双重价值。
5.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各种内容的活动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操作、体验。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学就无从谈起。但这并不是说,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可以任其自然。实际上,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活动实施的主持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活动情境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转化为各种间接经验。
三、构建活动教学的操作实践模式
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的长期教学实践,创设出了活动教学的一系列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创设了多种学习形式:
1.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和学习,游戏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尊重儿童的这种特点,如在语文教学中用念儿歌的方式学拼音,用猜谜的方式学生字,在音乐课教学中用“音符邮递员”等方式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自然课用钓鱼的方式学习磁铁的磁性。这类设计为低年级学生所热爱。
2.在操作实践中学习。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我们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以观察结果。操作各种东西,操作象征物,提出问题并给自己寻找答案,使他把一次发现的东西与另一次发现的相吻合,把他的发现与其他人的发现相比较,最充分地进行探索。
3.在探究发现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好引导发现概念、定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发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4.在研讨交流中学习。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儿童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由波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学会多角度地分析事物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社会性情感和行为形成。
5.在合作互动中学习。活动教学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室环境设计上探讨改变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
6.在情境体验中学习。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这种内心体验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陶冶情感,转化为行为。
7.在观察实践中学习。活动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并为他们的观察提供条件,把观察内容引进课堂,把观察的地方变成课堂。重视组织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他们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全面、具体、鲜明的了解。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自主活动
课外自主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所没有的特别价值。它把社会生活内容及其要求引进学校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让学生在基本自主活动中锻炼能力。活动主要由管理活动、主题活动、兴趣活动和评价活动几部分组成。
1.自治管理活动。一方面,尽可能在学校和班级活动的计划和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调动集体的智慧和潜能,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诸如针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议案,组织学生对某一议题进行议论,在民主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利用学生的群体力量,使每个人分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如组织校运动会、艺术节等,开展学生会、少先队的活动,充当图书室的小管理员,接待中外友人的小导游、小实验员、小卫生员、小监督员等等,让学生对学校的事情自己协商处理,大胆解决。
2.主题组合活动。这种活动以主题形式,将当前学校班级开展的专题形式的活动组合起来,通过讲座、参观、访问、制作、演讲以及文体活动等形式和方法,拓宽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手拉手”活动、环保活动、角色体验活动、信息活动等。
3.自主兴趣活动。学校设立科技、 艺术、 体卫等各类兴趣小组达37个之多,使全校学生人人都参与,个个有爱好,在自己不同的基础和水平上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4.自我评价活动。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所欲言。学校改评“三好”为“三好”达标,只要够条件均可当“三好生”、学习积极分子、爱劳动积极分子、兴趣活动积极分子、科技活动积极分子等。扩大了受奖面,使学生明白只要自己积极努力,都会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活动教学能否真正开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促成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活动教学的关键。
1.确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指导,提供建议,而不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不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通过观察他们自发的评论和活动,洞察他们的理解水平,判断他们的需要,以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或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应获得同样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当作平等的伙伴、朋友来对待,维护学生的尊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此,我们在实验中制定了教师“忌语”,要求教师不用或少用指令性语言、裁判式语言、批评式语言。如“你真笨”、“你真是无可救药”等伤害性语言,而多用“别着急,仔细想一想”,“请你帮帮他”,“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鼓励,启发性语言。
3.确立正确的管理模式。我们要求教师和领导在教学管理中抛弃那种贬低学生地位,无视学生人格,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权威主义的管理模式。选取认真倾听学生意见,积极采纳学生合理建议,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这样,既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同时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管理成效。
以上只是我们实验进行初期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操作行为。虽然实验刚刚起步,但我们已欣喜地看到学校工作的诸多变化,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身姿、充当小主人的主体意识、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民主氛围等等。随着实验的进展,我们将继续对活动教学的评价体系,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二者的关系,各学科中活动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 由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与成都实验小学、青岛嘉峪关学校、深圳南油小学、山西太钢第五小学联合开展实验研究。课题主持人田慧生,本文执笔人:杨莉娟、苏文钰、杨勇。
标签: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