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综述_艺术论文

“#39;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画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11月15日至1998年11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组织,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围绕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所展开的一次规模大、层次高的研讨会。与会者有版画家,也有美术理论家。力群、王崎、李焕民、李中贵、宋源文、晁楣、吴俊发、赵宗藻、马克、李忠翔、邵大箴、邓福星、王宏建、王仲、李树声、刘凤阁、陈瑞林、广军、吴长江、王炜、张佩义、李树勤、张远帆、郝平、代大权、王文明、班苓、李飙、王洪义、闫义春、李伟、李帆、李晓林、康剑飞等学者、画家出席了会议。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就当代版画的创作、教学、理论、展览、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这次研讨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讨会,正如中国美协秘书长李中贵所概括的那样,它是在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7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召开的。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展览。总结了版面近20年来的变革,总结了70年来新兴版面的传统,展示和预测了下个世纪的发展趋势,对版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世纪末的中国美术,面临着传统到现代,西化到中国化的双重挑战。这种情况下,中国美术将如何稳定而快速地发展是美术界的中心议题。处身于这一大的美术环境中的版画,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对此,与会者各自阐述了观点。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王宏建、马克和邓福星从不同角度,以大美术的发展为参照系,对中国版画的发展及趋向进行了概括。邵大箴由90年代中国美术的大趋势得出结论,认为十四届版展水平整齐,发展稳健。他将这种趋势具体概括为:1、称健中发展。2、多元发展。3、权威中心的消失。4、各种传播媒介对创作的影响。5、市场对艺术家的冲击。王宏建谈到美术的审美问题,为版画的定位提供了参照系。他认为80年代以来,美术界存在着两种大的倾向。一是艺术的非意识形态化,即艺术远离生活,不谈政治,回避崇高,消解主题,消解主流文化;二是艺术的非审美化倾向,即对社会上的美抱以不同的态度,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审丑,没有明确的善恶标准,对此,他引用蔡若虹先生的“美术应该是美”的理论,从美学角度论证了艺术应该是审美的反映。同时,马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创作和接触的对角之间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感情的问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福星通过对70、80、90年代中国美术历史的回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80年代始,美术即开始追求一种创新,强调创造性,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化,这种追求一直沿袭至今。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是艺术家更接近艺术本体的体现,是历史的选择。由此,又引发了“如何理解艺术的现代性”以及“艺术审美价值标准”等问题。邓福星首先将绘画的现代性概括为:1、所表现的对象不是特定时空下的物象。2、表现的过程中,不以传移摹写为原则,而表现自己的一种主观情绪、意向、意志、哲理、精神等等。3、在画面上,不追求实境感,而从画面的构成形式感为原则。他提出,艺术的发展是派生的、再生的,然后就是共生的,现代艺术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王仲也认为艺术问题有个共同的情结,就是创新、新鲜感。这种情绪和现代性的概念混淆,导致了80年代的一种自我的失落,直至90年代,才重新开始提倡自我。谈到版面的评价标准,王洪义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发展当代版画艺术,除研究材料和制作的特殊性外,应在版画评价标准中,加大艺术中共性的成份。对此,他具体提出5点要求,首先是历史性的要求,即传统与现代接轨。其次是国际性的要求,即中国同世界接轨。此外,还有个性化的标准、艺术上的难度、观众的认可三个方面,也就是作品要体现作者的个性,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特的生活感受,同时考虑观众的评价和历史检验,“有需求才有发展,有观众才能造就艺术家。”

与会者对于中国版画的现状进行了概括。版画家王琦对十四届版画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十四届版画展很成功,版画发展步伐稳健,呈健康发展的势头。继而,他又通过对50、60年代以及80年代版画状况的对比,概括了版画的现状。他认为,一方面,版画的题材内容表现生活的面比以前更广泛。50、60年代偏重于社会生活,表现了客观世界而忽视了主观世界;80年代以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90年代,从十四届版展可以看出,这两种负面影响都淡漠了,版画家多数表现的是健康、向上的主观世界。另一方面,表现形式、艺术语言比以前更丰富多采。他认为十四届版展,出现很多新的艺术语言。宋源文在总结了自1979年第六届全国版展至今的情况后,对中国版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括的评价。他认为,从第六届全国版展到十四届全国版展,清晰地表明,我国版画已经由徘徊变为主动,由探索见其成效,由转型逐渐走向稳定发展,并日渐成熟。理论家齐凤阁从两个方面给中国版画确定了位置。他认为中国版画正在由一种激进躁动转入常态发展。80年代后期所呈现的浮躁感,令老一辈担忧,中年一代困惑,青年一代兴奋,90年代以后,渐渐进入常态发展并日趋走向成熟。同时,他认为,80年代版画倾向于语言的建设,而90年代以后,则倾向于文化省思和精神思考。在形式上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一种符号来表现一种观念;追求理性,但还没有把握到深层。郝平则通过云南版画同全国版画的对照,对双方进行了概括,认为中国版画目前的状况是主体意识和本体意识的并行发展,既强调精神涵量和学术品位、主观意念和个性化追求,又注重版画语言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和语汇的建构。

中国版画发展的趋势成为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王琦从创作者的角度认为最明显体现在两个方同。一是版画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50、60年代的版画由于其思想性占主导地位,所以版画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现代版画家将版画的语言推进了一步,艺术语言丰富了,版画的特点也比以前更突出。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刀法上,包括印的功夫也更加精到。这说明中国版画是拿现代的技术,吸收科学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生动活泼的内容,而这恰是中国版画的特点。二是版画家个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鲜明。50、60年代,艺术上不强调个人主观的东西,因此,版画家的共性压倒了个性;90年代,主观精神的表达将个性表现提到了一个高度,中国版画将以更新、更大的步伐迈入21世纪。对此,宋源文从绘画本体和创作主体的双重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版画创作在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的题材和主题逐渐增多;在创作方法方面,从多种形式语言的探索转向以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主流;而在创作主体方面,则表现为中青年版画家的逐渐成熟。经历了西潮、商潮的冲击,版画家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情结和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奠定了他们对个人艺术道路和中国当代版画的取向,造就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代新人。对此,齐凤阁从理论的角度将版画的发展趋势概括为边缘化中的现实主题的回归。他认为,当代社会是政治、经济和科技三驾马车主载的社会,人文科学只属于边缘。30、40年代,艺术是同政治胶着在一起的;80年代,滑向边缘。后期,开始出现一种疏离生活,淡化主题的倾向,在语言的纯化中消解了版画的社会意义。但近年来,现实主题又有一种回归的趋势,出现一大批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也是转型期时代的需要。

80年代以来,版画语言问题一直是艺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涉及到了深层层面。郝平和张远帆提出发展的观点。郝平认为,语言的纯化和技艺的精炼应该是版画家始终研究的课题。张远帆也认为,不应以静止、固定的观念确定版画语言的特性。至于发展的趋势,邓福星和齐凤阁都认为,版画语言走向了工艺制做的本体化,注重艺术形式的经营,加强了制作性,由粗糙走向精纯。此外,关于版画语言的取向,邓福星还认为,不同画种的相互借鉴是版画在形成自己的艺术文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既可以丰富艺术语言,又可以强化艺术性。在强调了版画的特性的基础上,王炜也赞同了这一观点。

稳定发展的中国版画仍有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与会者进行了讨论宋源文在分析了版画的历史和发展态势之后,首先提出了4点问题:1、作品缺乏反映时代的力作,缺乏文化底蕴。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3、各版种之间发展平衡。4、作者的队伍发展不平衡,缺乏全面发展素质态热的作者。同时,晁楣、赵宗藻、李忠翔、李树勤、李彦鹏分别介绍了黑龙江、浙江、云南、江苏、河北等地版画的生存、创作及运作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即作品数量、作者队伍的减少、专业素养的降低、市场的问题等等。此外,美术理论家陈瑞林和版画家郝平、李帆还提到了关于版画自身运作的问题,涉及了展览的操作形式和评选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各省的代表均阐述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郝平和李帆也针对展览的具体运作机制提出了珍贵的建议。

随着问题的展开,会议转入了关于艺术价值取向的讨论。老、中、青三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发人深思。版画家力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十四届版展,提出了作品要反映时代和人民生活的艺术价值标准。他指出:1、要继承新兴版画的传统,活跃生活,表现人民,不脱离时代。2、版画家应有群众观点,心中应该有人民。3、作品应该有主题,有憎有爱。4、作品应该有中国特色,应有独立性,因此要继承传统。5、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走到人民中。

宋源文、陈瑞林、李焕民、李树声、康宁、王炜、班苓等的发言则代表了中年一代关于艺术价值的取向。宋源文通过对中国近百的来文化发展总趋势的分析,指出现代版画如何反映现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答卷。由此提同了关于版画的文化使命的思考,他认为新时期版画使命应随文化使命而转型,因此,要大力提高版画本体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加强文化底蕴的积淀,努力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李焕民、陈瑞林等则谈了许多共同的认识:1、应继承传统,作品要有中国味;2、将西方语言中国化,将外国的技术同中国接轨;3、把握时代的脉膊,作品力争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4、要深入生活,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

相对于中、老年两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念,康剑飞阐述了年轻一代对艺术价值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态度。他认为,年轻人同老先生的价值观念不同,一些人,认为艺术不承载很大的责任。现代人要做的也并不是开拓新技法、新语言,而完全是一种重新组合的问题。现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也就是“特有钱,不画画,特没劲;然而光画画,特别穷,更没劲。”引发出教学上的思考。

关于版画教学,各美术院校的版画教育工作者交流了经验,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的目的、方向性层面,各院校基本达成了共识。1、保持传统,以现实主义版画教学为主。2、以创作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教学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其次,由于各美术院校教学条件、教学经验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又各有特色,存在着不同的弊端。因此,也必然存在着各自具体教学措施的不同。吴长江总结了近年来中央美院教学工作中的情况,认为失误主要在于眼睛看国外的多,研究、消化和吸收技术和样式的方面多。因此,在调整中注重在本土上发展,根据现有版画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结构,传统和现代兼顾、稳步发展,具体教学中分三大块:1、通过社会实践课,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加强创作教学,增强年轻一代的创造力;3、春季写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创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他还谈到了开设传统版画研究室和将信息融入技术教学,深化版画的本体语言。

代大权由当代版画创作的两种创作群众的合力引申到院校教育模式和个体教育行为间的相互补充,接着他又提到了师资上的师生几代济济一堂、一脉相传和教学上的以技术顶替思想,以习作代替创作的弊端。张远帆认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要求执教者改变教师意志至上的思想,及时总结规律,有一个冷静的思考。他提出:1、强化绘画本体语言以适应求新求变的要求做正面疏导;2、实行“版种选修”,增强在版上表达的能力;3、加强在思想方面的引导;4、体现学院学制的严谨、科学的客观性,注重古今中外信息资料的收集研究。

王文明和广军在教学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王文明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少谈个性,多教学生技法的程式。广军则认为如果没有思想个性,本体语言的熟悉便没有意义。王文明建议开办印刷艺术专业等版画的边缘系,从多媒体展示版画的发展。广军则主张“想法是主导的,手段是次要的”,将技术、技能、技法全部交给工作室技师去完成。在此基础上,王文明又提出了两点具创建性的建议。即增设理论教学的内容和针对商品经济的冲击,通过公司的创收来保持教学的稳定。广军也提出,要强调版画的特点,使学生和整个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等有见地的观点。

研讨会涉及内容广泛,经过讨论许多问题逐渐清晰,形成了共识,指出了缺点,又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正如宋源文关于“转型”的发言中所提倡的,抖落掉转型年代的精神负荷,振奋精神,确立中国现代的版画文化座标,把中国版画推动到下一个世纪去。

标签:;  ;  ;  ;  ;  ;  ;  ;  

“39/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综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