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韩国经验的国家创新转型动力学模型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动力学论文,模型论文,体系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8308(2016)02-0012-11 创新转型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由模仿状态转向创新状态的过程.一般而言,技术领先国家的发展是从自主研发开始的,而后发国家的发展则往往是从对技术领先国家的模仿开始的.模仿中的后发国家有两种前途,一种是始终跟在领先国家的后面模仿,即“模仿陷阱”;另一种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找到了超越模仿阶段的路径,从而由模仿状态转向自主创新状态,即“创新转型”. 回顾历史,成功实现创新转型的后发国家并不少见,例如,19世纪的德国,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20世纪中后期的日本,20世纪后期的韩国,等等,都是在当时完成创新转型的典型.在这些典型之中,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在人种、地缘、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韩国,与我国一样经历了长期落后和挨打的历史.事实上,韩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走工业化道路,与我国的工业化起始时间大致相同,因此韩国的创新转型经验对我国具有最为直接的借鉴意义. 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从政府引导、财团实施、教育支撑、出口政策、技术转移战略、研发政策、社会文化系统、私有部门战略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韩国20世纪后期创新转型的动力学过程,是迄今为止描述韩国创新转型经验最为经典的一部文献.但该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研究方法主要以案例描述为主,未能系统地构建韩国创新转型的模型体系,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学术水平和应用借鉴价值.面对该书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创新转型经验素材,极有必要对该书进行系统的资源挖掘和理论整理,从中梳理出更加系统的创新转型路径线索,构建出韩国创新转型的模型体系,进而为我国企业当前的创新转型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以该书作为研究的原始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书中的原材料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由下至上地归纳出韩国创新转型的理论模型体系.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自主创新及其测度 国内首次正式提出“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是陈劲[1].之后,廖理[2]、杨德林和陈宝春[3]、杨晓玲[4]、赵晓庆和许庆瑞[5]、魏后凯[6]、刘凤朝等[7]、易先忠等[8]先后对自主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确认了自主创新对于后发国家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就是“innovation”的中文表达.国外学者Anderson[9]曾采用授权专利数据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Bilbao-Osorio和Rodríguez-Pose[10]则采用人均申请专利数据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国内学者魏后凯[6]采用每百万人口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高锡荣和刘伟[11]根据专利授权量指标将技术创新的演化阶段划分为纯粹的模仿、创新式模仿、模仿式创新和原始创新等4个阶段. 1.2 关于创新转型的演变条件 Nelson和Phelps[12]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新技术吸收和使用能力越强.Nicholla-nixon[13]认为后发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来源于外部知识并整合进入自身能力之中的关键.Benhabib和Spiegel[14]、Xu[15]测定了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的“临界值”,表明一个国家只有达到人力资本水平的“临界值”才能获得明显的技术转移效果,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并没有达到这一临界水平.Keller[16]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导致了同样实行外向政策的南美洲国家和东亚国家技术吸收效果的不同.Borensztein等[17]研究发现只有当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富时,东道国才能达到FDI的技术外溢临界水平,从而吸收FDI的技术外溢.Kim[18]和Schacht[19]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演进过程中,技术能力的发展(亦称技术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riffith等[20]对OECD国家技术趋同的研究表明,技术吸收能力是决定国际技术扩散的关键因素.Carayannis和Formica[21]指出动态学习是在显性和隐性资源库的基础上创造、更新和升级能力的过程,包括渐进性技术变革、国际技术扩散和国内技术努力,后发国家或企业主要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的渐进式路径学习先进技术以缩短技术差距.高锡荣等[22]运用三类专利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日本的创新状态演进作了判断,认为日本大致在1985年前后实现了创新转型. 1.3 关于韩国企业的创新转型 Amsden[23]将韩国作为后工业化国家,认为技术引进在韩国工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陆园园等[24]认为韩国企业是通过“引进—模仿—改进—创新”的技术路径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蔡声霞[25]认为韩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在产业发展中通过技术学习而不断积累技术能力.刘希宋等[26]认为韩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发展得益于韩国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周晓艳和黄永明[27]认为韩国几乎所有的电子企业最初都是通过OEM战略进入国际市场的,OEM模式是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的一条有效低成本途径.张文佳[28]认为大财团在韩国赶超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东华[29]则认为,韩国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在于韩国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江沿[30]认为韩国企业创新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计划和有效组织.生延超[31]研究了韩国的技术赶超经验,认为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技术赶超是与其拥有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的,并且认为产业技术赶超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1.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韩国工业化成功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赶超路径、技术能力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影响及技术引进战略等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韩国企业成功实现创新转型的原因,但未能深入探究影响韩国企业创新转型的众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金麟洙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中综合考察了政府、财团、教育、出口政策、技术转移战略、研发政策、社会文化系统、私有部门战略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韩国企业技术学习方向和速度的影响,但该书主要以经验性叙述为主,未能整合众多影响因素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扎根理论及其编码流程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是由Glaser和Strauss[32]发展出来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主旨是运用系统化的归纳分析程序,围绕某一主题,“扎根”于复杂的原始资料中,通过从中吸取、分解、分类、提炼、聚合等过程形成概念,并在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联,进而推导出一般理论和基础模型.扎根理论目前分化成为3个派系:①Glaser的经典扎根理论,其数据编码过程由开放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两个步骤构成;②Strauss的程序型扎根理论,其数据编码过程由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步骤构成;③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主要是将实证主义引入质性分析之中,强调对理论的实证检验与修订.本文拟采用程序型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流程. 2.1.1 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 主要是将资料进行分解,然后逐条提炼并将其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必须完全保持客观的态度,即没有任何事先设想的概念编码及范畴框架[33].在进行初始概念提取时,可以选择研究者自己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可使用材料中可作为概念的原话[34]. 2.1.2 轴心式编码(axial coding) 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展示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35].在轴心式编码过程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资料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概念类属的关联性分析,当然研究者也不能忽略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景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36]. 2.1.3 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 是在轴心式编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即“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必须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包含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 2.2 编码检索的主题词选择 在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所述的影响韩国企业技术学习的众多因素当中,“政府”和“财团”始终处于核心位置,财团的代表“三星”和“现代”两家企业更是频频出现.事实上,韩国经济的快速转型的确是“政府”和“财团”之间有机互动的结果,韩国电子和汽车领域的两大巨头——“三星”和“现代”公司——的起家与发展恰如韩国工业化历程的缩影.为此,我们拟以“政府”、“财团”、“三星”、“现代”作为编码检索的主题词.为避免因重复使用某一原始材料而影响研究结果,我们设定检索主题词的优先次序为“政府”>“财团”>“三星”~“现代”.另外,在词频统计分析时,“三星”、“现代”隶属于“财团”. 2.3 编码分析的原材料筛选 以“政府”、“财团”、“三星”、“现代”作为检索主题词,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中检索筛选相关语句,筛选过程分为初次筛选和二次筛选两个步骤. 2.3.1 原材料的初次筛选 原材料的初次筛选以完整描述的原材料为标准,即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截取材料.截取的原材料可能为半句、一句、多句甚至一段.例如,截取半句的材料“指导工业发展的强大政府”;截取一句的材料“政府掌握着方向盘并提供燃料,而私人企业尤其是财团则作为引擎”;截取多句的材料“政府不但帮助财团集资还帮助它们进行随后的多元化.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把日本殖民财产和国有企业以一个优惠的价格卖给那些选定的当地企业家,从而使这些企业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2.3.2 原材料的二次筛选 二次筛选就是对初次筛选结果进行精简取舍,其筛选准则如下.①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材料予以删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韩国企业创新转型的经验,所选取的原材料必须与企业创新转型经验相关,否则予以删除.例如,初次选出的原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韩国政府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忽视了大公司同中小企业之间的平衡发展”,这句话说的是韩国政府在工业化历程中的失误而非经验,因此在二次筛选时予以删除.②与主题词本义无关的材料予以删除.例如,初次选出的原材料“韩国经历了从手工业到重工业,从贫穷到繁荣,从无经验的领导者到现代的规划者、管理者和工程师的飞速发展时期”,此句中的“现代”属于时代概念,而主题词“现代”是指企业名称,因此在二次筛选时予以删除.③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材料予以删除.例如,初次选出的原材料“这导致了几个问题:什么使得韩国政府如此强大”、“政府估计,将近44%的战前制造业设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等语句,尽管包含了主题词“政府”,但没有涉及政府作用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在二次筛选时予以删除.④作者主观性建议的论断予以删除.例如,初次选出的原材料“教育是影响技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全力承担采取必要措施的责任”,此句是作者对韩国政府的主观建议而非客观事实,因此在二次筛选时予以删除. 两次筛选的结果统计,参见表1.表1中,词频是指主题词在原书中出现的次数,原材料条数是根据主题词从原书中截取的原材料条目数量.词频数一般大于原材料条目数,这是因为一条原材料中包含的主题词可能会出现两次及以上.例如,在原材料“第二,韩国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强大的政府及政府管理者角色”中,主题词“政府”出现了两次. 3 数据编码与概念抽取 3.1 开放式编码 本文的开放式编码由初始概念提取和副范畴归纳两个环节组成,现分述于下. 3.1.1 初始概念提取 针对表1最终筛选出来的538条原材料,分为两步进行初始概念提取.第一步,对538条原材料按照主题词优先次序(即“政府”>“财团”>“三星”~“现代”)进行编号,其中,“政府”类原材料191条,编号为A001~A191;“财团”类原材料347条(包含“三星”、“现代”的原材料),编号为B001~B347.第二步,对538条原材料按照开放式编码规则进行初始概念提取.最终共提取出393个初始概念. 3.1.2 副范畴归纳 对上面提取出的393个初始概念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将含义相近的初始概念逐级聚合而形成副范畴.表2是副范畴的聚合示例. 经过开放式编码,最终归纳出19个副范畴.这19个副范畴按照行为主客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政府对企业”类,包括4个副范畴(即“企业选定”、“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危机构建”);第二类为“企业对自身”类,包括12个副范畴(即“危机构建”、“独立自主”、“资源整合”、“跨国发展”、“企业规模化”、“产业寡头化”、“经济全球化”、“全球500强”、“引进仿制”、“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世界技术前沿”);第三类为“环境对企业”类,包括3个副范畴(即“国内创新环境”、“国际市场机遇”、“全球技术环境”). 3.2 轴心式编码 运用轴心式编码的典范编码范式“条件→行动/互动→结果”[37],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副范畴相互连接在一起,从而得到主范畴.例如,开放式编码形成的副范畴“企业选定”、“资源倾斜”、“政策扶持”、“危机构建”,可以在范式模型下整合成一条轴线:“在国内现实经济条件的约束下韩国政府选定特定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直至企业能转化政府故意构建的危机”,再结合原语境语义和社会文化背景,就可将这4个副范畴进一步整合归纳到“政府作为”这一主范畴.按此方法类推,我们最终得到了7个主范畴,分别是:“政府作为”、“企业努力”、“经济行为”、“经济结果”、“企业创新行为”、“企业创新结果”、“企业创新条件”(参见表3). 3.3 选择式编码 仔细分析表3的轴心式编码结果,7个主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①主范畴“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的目标都是培育企业,两者甚至还通过同名副范畴“危机构建”而直接关联;②主范畴“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都是属于经济发展类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前因后果关系;③主范畴“企业创新条件”、“企业创新行为”、“企业创新结果”都是属于技术创新类范畴,三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链条关系. 基于上述逻辑关系,我们提炼出三大核心范畴——“财团培育”、“经济引擎”和“创新引领”,分别反映上述3个方面的关系.其中,“财团培育”反映“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的共同目标;“经济引擎”反映“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前因后果关系;“创新引领”反映“企业创新条件”、“企业创新行为”、“企业创新结果”之间的因果链条关系(参见表4).此三大核心范畴共同构筑了以下故事线:“借助政府政策和资源,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将自己培育成为财团,并与政府共同推动财团成为经济引擎和创新引领者”. 至此,原先散落在书中的数据资料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概念群.选择式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4 创新转型模型体系构建 对表4列示的概念体系,逐级分析各副范畴、主范畴、核心范畴之间的关联路径,即可构建韩国创新转型的模型体系.现分步叙述于下. 4.1 “财团培育”模块 核心范畴“财团培育”之下包括2个主范畴——“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为了构建“财团培育”模块,我们首先分析“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这两个主范畴的结构. 4.1.1 “政府作为”网络 主范畴“政府作为”之下包括“企业选定”、“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危机构建”4个副范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是:①政府为了培育财团(“财团培育”),首先要选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发展前景宽广的代表性企业(即“企业选定”);②要为所选定的企业构建一个又一个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实现的奋斗目标,使企业时时刻刻都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下(即“危机构建”);③要给企业配备充足的经济资源(即“资源倾斜”)和良好的发展政策(即“政策扶持”),为企业成长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条件.政府如此三步软硬兼施、多管齐下,最终便能推动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此即“政府作为”.“政府作为”网络如图1所示.在“政府作为”网络中,“危机构建”是政府培育财团的杀手锏,政府构建的危机就是要将企业放在非生即死的严酷环境之中,迫使企业加速技术学习的进程.如果没有“危机构建”,政府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便极有可能会沦为政商勾结和利益寻租的牺牲品.或许,一些赶超型国家的政府在企业培育方面的失误,正是因为其缺少了针对企业的“危机构建”这个关键环节. 4.1.2 “企业努力”网络 主范畴“企业努力”包括“危机构建”、“独立自主”、“资源整合”、“跨国发展”4个副范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是:①企业为了发展成为财团(“财团培育”),首先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又一个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实现的奋斗目标,从而将自己时时刻刻置于危机利斧之下(即“危机构建”);②要确立一个以我为主、不附于人(即“独立自主”)和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即“跨国发展”)的基本发展战略;③要善于获取、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稀缺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将大危机转化成为大机遇(即“资源整合”).企业如此三步弘毅奋发、自强不息,最终便能实现其超常规的发展,此即“企业努力”.根据上述关联关系可勾绘出“企业努力”网络如图2所示。 图1 政府作为的逻辑关系网 Fig.1 Network for government's pushing 图2 企业努力的逻辑关系网 Fig.2 Network for firm's endeavor 与“政府作为”网络类似,“危机构建”亦是“企业努力”网络中推动企业成长为财团的杀手锏.事实上,韩国标杆企业的做法往往是,为自己构建一个比政府施加危机还要艰难和具体的危机,从而迫使自己不得不一步步地去努力、去奋斗.如果没有“危机构建”,企业的“独立自主”便可能蜕变为故步自封,“跨国发展”便可能沦为国际作秀,“资源整合”亦将失去内在的动力.或许,一些赶超型国家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陷于停滞,正是因为其缺少了针对自身的“危机构建”这个关键环节. 4.1.3 “财团培育”模块 “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这两个网络有一个类似的副范畴节点——“危机构建”,通过该节点可以将“政府作为”和“企业努力”两个网络连接在一起,从而得到“财团培育”模块(参见图3).“财团培育”模块的含义是,在“政府作为”的外力和“企业努力”的内力共同作用之下,政府所选定的代表性企业最终成长成为全球顶级财团. 图3 “财团培育”模块 Fig.3 “Chaebol cultivation”module 4.2 “经济引擎”模块 核心范畴“经济引擎”之下包括“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两个主范畴.其中,主范畴“经济行为”之下包括“企业规模化”、“产业寡头化”和“经济全球化”3个副范畴;而主范畴“经济结果”之下只含有1个副范畴——“全球500强”.这4个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是,财团成为经济引擎的过程,①要实现企业自身的规模化提升,使得企业成为吸引稀缺资源的引力中心,从而不断做大做强(即“企业规模化”);②要优化产业结构,尽量建成既相对集中又能有效竞争的寡头型产业体系,从而提升经济资源的转化效率(即“产业寡头化”);③要瞄准海外市场,建立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网络,让企业成为跨越国界的超级经济实体(即“经济全球化”).上述3个环节彼此相连,构成一个形如“企业规模化→产业寡头化→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化→……”的正反馈循环.当此循环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财团)便进入“全球500强”行列,从而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引擎.这便是“经济引擎”模块(参见图4). 图4 “经济引擎”模块 Fig.4 “Economy engine”module 4.3 “创新引领”模块 核心范畴“创新引领”之下包括“企业创新条件”、“企业创新行为”和“企业创新结果”3个主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链条关系,即良好的“企业创新条件”诱发并支撑活跃的“企业创新行为”,活跃的“企业创新行为”产生高效的“企业创新结果”. 4.3.1 “企业创新条件”基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创新条件”不仅包括“国内创新环境”,而且包括“国际市场机遇”和“全球技术环境”.国际、国内的技术、经济状况,共同构成了跨国财团实施创新的前提条件集,即“企业创新条件”基石. 4.3.2 “企业创新行为”螺旋。后发国家的创新行为,一般都是从引进模仿发达国家的显性技术开始的,这种对显性技术的模仿,往往形似而神不似,可称之为“引进仿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后,企业开始逐渐领悟并最终掌握隐藏在显性技术背后的隐性知识,从而使得模仿由形似上升为神似,这种被动接受型的学习过程可称之为“消化吸收”;企业在学习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当自身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便会产生顿悟,进而发现引进技术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于是便开始尝试“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会产生多次反复,即沿着“引进仿制→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演进链路反复循环,由此构成“企业创新行为”的演进回路,我们不妨称之为“企业创新行为”螺旋. 4.3.3 “创新引领”模块。将上面的“企业创新条件”基石、“企业创新行为”螺旋与“企业创新结果”相整合,就得到“创新引领”模块(参见图5).该模块的含义是,企业借助于国内外的技术经济条件,沿着“企业创新行为”螺旋,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世界技术前沿”的结果. 图5 “创新引领”模块 Fig.5 “Innovation leading”module 图6 韩国企业创新转型总体模型 Fig.6 Overall model for Korean firms'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4.4 创新转型总体模型 基于三大核心范畴构筑的故事线——“借助于政府政策和资源,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发展成为财团,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财团成为经济引擎和创新引领者”,我们将前文中图3、图4、图5所呈现的“财团培育”模块、“经济引擎”模块、“创新引领”模块,整合成为统一的创新转型总体模型(参见图6).由图6的总体模型可见,3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财团培育”是前提,“经济引擎”是中介,“创新引领”是目标.或者说,“创新引领”是纯内生变量模块,反映了企业创新转型的输出结果;“财团培育”是纯外生变量模块,代表了企业创新转型的基础条件;“经济引擎”则是两者之间的连接变量模块.我们可以通过调控“财团培育”模块,一方面对“创新引领”模块施加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还可借助“经济引擎”模块对“创新引领”模块施加间接影响. 5 韩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归纳 基于前面的编码分析和模型构建,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韩国创新转型的宏观经验和微观经验. 5.1 韩国创新转型的宏观经验 5.1.1 高度重视政企合力培育财团。政府主要为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企业主要是整合内外资源并注重独立自主发展战略取向.韩国政府出台的企业扶持政策包括出口促进政策、进口替代政策、国内市场保护政策、直接间接激励惩罚政策、自由化政策、生产资料进口促进政策、产业发展计划等,同时还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与关照.企业整合的资源包括自身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国际资源等,例如,韩国财团自身的人力、财力、组织资源,韩国政府提供的优惠税率、贷款等资源,国内社会提供的产学研机构、技术扩散机构、勤劳的人力资源,国际上提供了人才、技术、研发等资源. 5.1.2 高度重视优化创新条件和夯实创新基础。首先是重点建设国内创新环境,通过政府的创新政策组织创新资源,形成由政府、大学、研发机构、社会组织构成的创新资源体系,包括技术扩散机构、技术支持泛网络、优先产业研究机构、科学技术中心、大学研发机构、GRI研发机构等,并运用这些创新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力支撑.其次是借助国外的技术力量,巧妙利用全球技术环境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其三是坚持学好吃透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勇敢地尝试局部改造、外围创新,最终实现独立内核创新. 5.1.3 高度重视企业规模化扩张战略。韩国企业的发展注重尽快地扩大经营规模,尽早地享受规模经济效益,并以此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供经济基础保障.韩国财团的规模化不仅包括生产规模扩张,还包括出口规模扩张和研发规模扩张,通过技术、生产、销售的同步扩张在复杂的全球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5.2 韩国创新转型的微观经验 5.2.1 危机构建意识强。危机构建是韩国政府培育顶级财团的基本工具,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通过构建危机将企业置于非生即死的巨大压力之下,迫使企业实施连续不断的蛙跳式发展战略.同时,危机构建也是韩国企业励志奋进的基本工具,许多韩国企业都会主动为自己构建各种危机,通过持续的自我危机构建来强力推进组织及成员的学习与变革.事实上,“三星”、“现代”等大财团,都是通过主动构建危机,来达到尽快获取生产能力、尽快吸收产品技术、尽快赶上国际市场需求等目的. 5.2.2 海外发展意识强。韩国企业成功发展为大财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施跨国发展战略,并且这种跨国发展是“产销研”全方位的,既包括市场的全球化拓展,又包括研发和生产的全球化拓展.“三星”、“现代”、“LG”等韩国大财团,都在海外建立有网络化的生产基地、销售机构和研发机构,其人力资本构成是海外占据大头.表5展示了“三星”电子2013年的“产销研”全球网络布局以及人力资本构成. 5.2.3 独立创新意识强。韩国企业在发展中十分注重独立与创新.以“三星”和“现代”为例,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决定,如果要成为国际市场里的一股力量,就必须独立自主.发展之初,“三星”和“现代”为获得相关技术都出让过股权,但其中都不包括经营管理权;当遇到国外公司不愿将技术转移给自己时,它们就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国外技术的潜在供应商进行识别,然后采取投资、兼并、购买等方式来获取技术;如果没有潜在供应商,它们就利用自身资源进行逆向工程.对于通过出让股权、投资、兼并、购买、逆向工程等手段所获得的技术,它们会努力消化直至最终融合成为自己的知识,以此保持自己的技术独立性. 6 结论 本文以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财团”、“三星”、“现代”为检索主题词,对该书进行了素材抽取和三阶段编码分析,构建了基于韩国经验的国家创新转型动力学模型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韩国创新转型的三大核心范畴为“财团培育”、“经济引擎”和“创新引领”.其中,“财团培育”是政府通过企业选定、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危机构建等方式,企业通过危机构建、独立自主、资源整合、跨国发展等方式,共同促进企业发展成为财团;“经济引擎”是企业由规模化到寡头化再到全球化的一个正循环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创新引领”是企业通过引进仿制、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螺旋演进,逐渐逼近并达到世界技术前沿,最终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头羊. (2)韩国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模型体系,由“财团培育”、“经济引擎”、“创新引领”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创新引领”是目标模块,“财团培育”是前提模块,“经济引擎”是中介模块.通过调控“财团培育”模块,一方面可以对“创新引领”模块施加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经济引擎”模块而间接影响“创新引领”模块. (3)韩国创新转型的宏观经验,一是高度重视政企合力培育财团,二是高度重视优化创新条件和夯实创新基础,三是高度重视企业规模化扩张战略. (4)韩国创新转型的微观经验,一是企业的危机构建意识强,二是企业的海外发展意识强,三是企业的独立创新意识强. 韩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尤其是韩国企业不断地主动为自己构建战略危机的做法,特别值得我国企业去深刻领会和学习借鉴.标签:韩国企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模仿创新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动力学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网络行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