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与学校教育现代治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学校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类型的学校集聚的学生群体是有差异的,学校已有的传统、基础与办学追求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创新素养也是基于不同领域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学生成为未来不同类型创新人才奠基,学校就要思考如何用自身的特色做法、特色资源去推进因材、因能施教,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与地方教育改革需要进行学校教育的现代治理。在此,笔者拟结合上海中学开展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的探索与调研,谈谈如何在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视野下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治理。 一、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探索与调研 高中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既要注重面上的整体素养提升,关注创新思维、人格的孕育,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领域,将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与学生志趣聚焦的领域、优势潜能领域紧密地结合起来。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集聚了一批资优生。学校于2008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2010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学校在推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中,注重与学生志趣聚焦的优势潜能领域的识别和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点、面结合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从点上讲,学校在原有数学班(强调学科优势潜能开发与竞赛)基础上,2008年全国首创科技实验班,设置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五个专门方向;2012年增设工程实验班,目前设置工程(含城市规划与土木工程、机器人两个领域)、通讯、海洋、能源、环境五个专门方向供学生选学。从面上讲,学校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外,设置了系统的学习领域课程图谱(提供500多门发展课程)供选学,并设置节能汽车、人体医学、软件工程、法学、金融、微电影、主持与演讲等多个领域供选学,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聚焦感兴趣领域与个性化的创新素养提升。 为了解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在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作用,学校注重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调研和分析。学校在2011年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1],2014年进行了第二次系统的调查研究。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315人,对象是2015届、2016届数学班、科技班、工程班与平行班2班的学生以及部分实验组的学生,其中有效问卷315份,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是对2014年实施的第二次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调研组进一步确定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应将立德树人与学生内动力激活置于首位 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应把立德树人与学生内动力激活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由我国育人要求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的责任与思想境界影响学生发展高度。调查数据显示,98.3%的学生认为高中生的“志”要与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身理想以及一定领域的发展追求联系起来。 上海中学创设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责任与思想境界发展的德育环境。此次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环境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依次是:资优生必修课(如创新·实践·服务课程、领导与组织课程、48小时野外适应性生存训练等),占81.5%;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占59.9%: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占54.9%;具有浓郁人文与现代气息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占42.8%;学生班会课与社团活动,占41.4%等。同时,上海中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内容涉及其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调研组对于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95.6%的学生表示在撰写自己的小论文、学科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时引入他人的观点会详细注明出处,其中数学班为92.7%、科技班为98.4%、工程班为92.9%,平行班为95.2%。此次调查显示,92.2%的学生认为,高中生追求志趣能的匹配是高中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动力;96.3%的学生认为,志向、责任与思想境界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97.0%的学生认为,对志趣能匹配的内动力激活能促使自己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 (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应注重学生志趣能匹配领域的创新思维、人格提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知识构成,与其志趣能匹配的优势潜能领域也是有差异的,且创新人才也是分领域的(学生认同率为96.3%)。因此,学校应注重促进学生志趣能匹配领域的创新思维与人格的提升。调查显示,高中生基于一定领域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维的发散性(占69.7%)、思维的批判性(占65.3%)、思维的综合性(占52.5%)、思维的深刻性(占51.5%)、思维的缜密性(占50.8%)、思维的跳跃性(占43.8%)。在思维的批判性维度,数学班与科技班显著高于工程班与平行班。其中,数学班73.9%、科技班73.8%、工程班53.8%、平行班57.1%,数学班与工程班之间差异性p值=0.014<0.05,数学班与平行班之间差异性p值=0.042<0.05,科技班与工程班之间差异性p值=0.016<0.05,科技班与平行班之间差异性p值=0.046<0.05。在思维的缜密性维度,数学班显著高于科技班和工程班。其中,数学班63.8%、科技班41.5%、工程班46.2%、平行班49.2%,数学班与科技班之间差异性p值=0.01<0.05,数学班与工程班之间差异性p值=0.04<0.05。在思维的发散性维度,工程班显著高于平行班。其中,工程班76.9%,平行班60.3%,工程班与平行班之间差异性p值=0.04<0.05。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基于志趣聚焦领域学习基础上的创新人格主要体现在:对感兴趣领域的钻研与痴迷(占73.7%)、好奇心(占69.7%)、迎接挑战的欲望(占67.7%)、自信心(占53.9%)、严谨的态度(占47.1%)、坚忍性(占45.8%)。值得关注的是,在平行班学生中,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人格的体现。 (三)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必将引发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变革 此次高中生创新素养调查数据表明,课程架构的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教学方式的探究性、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是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例如,95.3%的学生认为,通过对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学习,基本形成了自身基于理性的阶段最佳发展取向选择。87.6%的学生认为,上海中学的课堂教学体现了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特点。98.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比教材上的内容要广而深。70.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实验学科的探究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多。89.9%的学生认为,上海中学的教育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学生认为,与专门课程开设匹配的项目中,排在前三位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实验或教学设备”。 (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需要构建大学与高中无缝衔接的培育链 上海中学自2008年在上海市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以来就非常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7年多来不断走向深入。2013年3月,学校将来校上课的十多个领域的100位大学、科研院所的教师聘为校外专家。2013年12月,上海中学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署《上海中学—同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书》。2014年11月,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的“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共同推进对基础学科方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除了与国内顶尖高校之间的合作外,学校还不断探索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课程合作,如与日本筑波大学生命环境系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高中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上的衔接,主要涉及课程衔接、人力资源衔接,教学设施衔接、评价方式衔接等诸多方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取向选择。96.9%的学生在今后的大学选择方面,既看自己心仪的大学,更看是否符合自己志趣能发展的专业。在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中,学生觉得受益较大的依次是:课程与项目研究指导(占57.6%)、专门课程开发(占48.8%)、现代实验室的利用(占46.8%)、专家的授课(占39.1%)、讲座与报告(占24.9%)。 此外,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还对学校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创新素养调查数据表明,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实验室这类硬环境建设促进了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课题探究;教师专业发展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85.9%的学生认为在,上海中学的课程与各类平台选择学习中,其已经对某一或某些领域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在这一或这些领域做比较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当问及在选修课的学习上学校哪些资源提供的帮助最大时,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外聘专家或教授指导”(占47.5%)以及“现代实验室和体艺场馆”(占43.4%)两方面。 二、学校教育现代治理的匹配与思考 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探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学校教育现代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匹配,否则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为大力推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学校教育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治理的方式与形态。本文中,笔者结合上海中学在这方面的探索谈几点想法。 (一)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现代治理需释放公办学校活力 对于一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来说,要进一步大力推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改革政策以及未来可能探求的空间,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立足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不断释放公办学校自身的活力。笔者认为,释放公办学校的活力,对于学校现代治理来说关键在于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师能量激活。 上海中学释放公办学校活力的抓手,首先在于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系统,形成有利于高中生志趣能合一的学校课程图谱。学校借鉴IB等国际课程经验,按照学科群思想,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交叉的学校课程图谱,其具体又分为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子图谱三大部分。该图谱既注重学生基础提升,也注重发展超越,在实现高选择性的同时借鉴国际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将现代内容以学生可理解的方式融入国内课程体系,率先构建创新实验室,创造性地改进学校教学,形成“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分层评价系统,为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学生志趣能的发展、阶段基本理性的专业发展取向选择与基于一定领域的创新素养提升。 (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现代治理需发挥公办学校自我造血功能 公办学校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投入,而是要不断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公办学校自我造血功能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创收。从理论上讲,公办高中为全额拨款单位,不能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而事实上,一批示范性高中通过地方给予的政策,获得了诸如举办国际部吸引外籍生源、利用自身教育优势集聚社会资金创办民办优质初中、托管薄弱学校与承办公办分校等合法途径,获得了地方政策认可的合法收入,实现了学校教育自身的增值。上海中学国际部有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0多名外籍学生,国际部的经营所得可以为本部提供创新素养培育实践所需的资金,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第二,通过管理结构调整,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有利于自我造血的运行机制。校本部探索创新了校长负责制、中层管理者普选制、家长委员会参与制、教师团队的课题研究制、学生团队自主管理制等组织形式,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多元自主管理体制。国际部则建立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管理机制,实行“主管——段级主任(小学段、初中段和高中段)——年级组组长”三级矩阵管理,既注重规范又注重关爱。第三,形成完善的学术管理体系。从“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差,就在于学校软实力的充分发挥和升华。学校专业水平是判断学校自我造血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学,学术需要扎根于教学实践。因此,学校的课题研究管理部门应该包括优秀的一线教师、校外专家,并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师评价、岗位考核等相结合。 (三)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现代治理需注重国际教育实践研究 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特长,应该是判断公办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良好的学校教育治理结构,可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进而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国际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管理、教师队伍、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上海中学多年的实践表明,国际教育实践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校现代治理的进程。 第一,提升教师的国际课程比较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整个学校的专业水平。教师通过研究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改善了原有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够在更具探究性、现代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下形成个性化知识构成。 第二,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机制的形成。国际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需要教师熟知国外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更需要其具备能熟练运用英语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对国内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学校可以采取如下方法。首先,提供大量原版英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使用,并安排外籍教师与国内教师在同一办公室备课坐班,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其次,开设一些与专业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以进一步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及教学能力。 第三,国际教育实践研究提升了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及探究式教学能力,让教师能够在数字化大潮中把握教育教学方向。首先,教好国际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网络搜集和整理信息并将其与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其次,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决定了课程内容包含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产品。最后,国际课程注重师生交流与合作教学,利用数字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这些挑战中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现代治理需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利用 学校现代治理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自身发展衍生的力量。而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衍生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社会资本的挖掘和利用。作为公办学校,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请进来”包括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现代治理采取的策略需要从学生需求入手,考虑学生的感受。从上海中学的调研数据来看,高中与大学合作培育不同领域有潜质学生的衔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于感兴趣领域的思维方式衔接”(占74.1%)、“感兴趣领域的内容学习衔接”(占71.7%)、“基于感兴趣领域的探究方法衔接”(占66.3%)、“立志与做人的衔接”(占50.8%)、“评价方式的衔接”(占23.2%)。在对2015届毕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7.8%的学生认为大学、科研院所的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专门课程授课、课题/项目指导让自己受益匪浅。当然,“请进来”还可能包括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的合理运用以及通过主办国际赛事等形式展开。 其次,“走出去”包括师生与国内外兄弟学校、高校、企业的交流。上海中学的创新素养调查显示,94.3%的学生认为要使自己与国际上优秀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借鉴国际课程先进经验与加强国际交流很有必要。在这方面,上海中学起步非常早,与法国彼得大帝中学、英国伊顿公学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顶级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派出近十个学生团队出国交流、访问。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出国进修,近百名学科教师被选送到国外大学进行为期一月以上的培训,重点放在教师学科国际视野的拓展与专业提升上,力求通过教师学科视野的拓展来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国际理解。[2]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现代治理研究_数学论文
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现代治理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