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_旅游产业论文

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_旅游产业论文

论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旅游产业论文,机制论文,区域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

(一)宏观分布的点网性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城市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二者在旅游空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中的极点和核心,是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的聚集中心,也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各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之间通过旅游线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旅游网络系统。因此,从全国范围的宏观层次上看,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以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为中心,以旅游线路(旅游交通)为网络连接的点网状分布态势。

1.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产业布局。旅游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集合体,包括旅游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与支撑的旅游关联产业。这些功能不一、层次不同的行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共同服务于相似的旅游消费者。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这就决定了这些行业和部门在旅游产业中地位的不同。其中,旅游区(景点)在旅游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旅游景区景色的优美程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往往是旅游者来此旅游的原始动力。其次才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中介机构和相关产业。旅游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的不同导致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即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区(景点)为中心,其外围或边缘分布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经营以及众多的旅游相关产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众多的以旅游区为中心包含外围的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相关产业在内的旅游产业集群被旅游交通线路连接在一起,呈现出显著的点网状分布特点。

2.旅游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布局。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市场客源基础;同时城市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以及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城市为核心而产生和发展。在空间上,城市是旅游产业布局的极点和核心,其外围则星罗棋布般地分布着次一级旅游区和旅游吸引物聚集体。众多的以旅游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各种旅游交通线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宏观上的旅游产业布局亦呈现出一定的点网状分布的特点。

(二)中观布局的圈层性

在旅游城市和旅游区(景点)范围的中观层次上,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呈现出圈层式结构特征。

1.旅游区(景点)的产业布局。旅游区内旅游景点的相互补充,其所产生的旅游吸引力远比由个体旅游景点的吸引力简单相加所产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由于旅游景点吸引力大小的不同,旅游景点在景区内的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等级、层次结构,即主要景点、次要景点和边缘景点等。

旅游服务设施作为旅游区的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虽然原本不是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要素,但近些年来一些兼有度假、娱乐、休闲、观光功能的度假村、生态小木屋、游乐场等,往往既是服务设施,又是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对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和空间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旅游服务设施的定位原则是与旅游景点越近越好,但不同等级的设施往往建在不同级别的旅游节点上,如客栈和乡村旅馆经常位于第三等级的节点上,而五星级住宿设施很可能定位在第一节点上,从而使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层次结构[1]。

2.以旅游城市的产业布局。在旅游城市中聚集了众多规模不等、层次不一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功能区、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娱乐业以及众多的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的旅游相关产业等。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分离,但却都在城市地域内为旅游者提供其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服务,共同完成旅游产品从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产业集群。组成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企业和部门常常布局在旅游城市的繁华地带或特定区域,这里强大的客流量、完善的城建设施、畅通的信息、潜在的集聚效应等使得旅游产业能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在部分大城市内的一定区域常常形成游憩商业区(RBD),作为整个城市旅游产业的核心。 区内集聚着众多的旅游设施,以完善的旅游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全套的旅游服务,使旅游者在这一区域内可以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实现旅游需求的最大满足。在城市的边缘区则形成所谓的“环城游憩带”,成为城市旅游产业的次级集聚中心[2](P333)。

(三)微观选址的节点性

旅游产业的微观选址具有节点性,这突出地体现在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部分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经营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选址方面的特殊要求上。

旅游观赏娱乐业的微观选址从资源的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的角度出发,主要集中于旅游区(景点)和旅游城市。其中旅游观赏中的自然景观和部分人文景观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地,人造景观、主题公园等主要聚集于城乡结合地带,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主要分布于城市周围的风光优美的乡村地带;旅游娱乐业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地和旅游城市的边缘地带,常常和旅游景观融为一体。

旅行社业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销售的机构,旅游市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旅行社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便于和旅游者沟通、降低旅游宣传促销的费用,特别是充分利用旅游城市在产品销售中的特殊作用,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旅行社业的微观选址主要位于市场集中的旅游城市。

旅游饭店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饮食服务的需要,其微观选址要综合考虑区位、客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旅游饭店业的选址多位于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枢纽地带或旅游线路上。

旅游交通业的选址主要考虑对旅游者的方便程度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航空公司和轮船公司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汽车运输公司位于市区内。旅游景区内的交通运输的主要功能是将旅游者从景区外送入景区或把景区内的旅游者送出景区。因此,此类旅游交通运输业主要位于景区外围一定距离处,起连接外界与景区的作用。

旅游商品经营业选址的原则主要考虑游客市场的大小,因此,其常常位于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中的客流量集中地带和交通枢纽处以利于商品的销售。

二、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

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受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产业,彼此关联、相互整合,形成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

(一)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呈现出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旅游资源的分布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布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的布局多围绕旅游资源展开。从大尺度范围来看,旅游资源往往集聚成区域内的一个点,导致依托旅游资源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呈现点网状的分布。在中小尺度范围内旅游资源往往呈圈层态势分布,以旅游城市为例,市中心的核心层的旅游资源多为文物古迹、休闲娱乐设施和现代城市建筑景观,城郊结合部的中间层的旅游资源多为人造景点、主题公园、农家乐、渔家乐等,外围层的旅游资源多为自然风光、生态园区、民族风情等。受此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的布局也呈现出圈层分布特征[3]。

(二)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

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性质决定了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原则,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多位于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这种布局一方面直接减少了旅游企业的运输成本和旅游者的运输费用,同时,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因游客的增多而导致的旅游收入的增加也间接地降低了旅游产业的成本投入。不仅如此,众多旅游企业和部门在旅游城市、旅游区等优势区位的集聚常常形成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集聚效益。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在旅游城市和旅游区内的集聚使得旅游产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旅游产业内部各企业通过产品的互补来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旅游产品的生产效率,通过共塑旅游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可以获得互补性效益;通过产业内部各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投入,因此,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尽管旅游资源的质量、品味、富集度都较高,但没有巨大的财力作支撑,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开发成供人欣赏的旅游产品。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没有旅游资源,同样也可以造出著名的人造景观,形成著名的旅游产品,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的成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正在走出资源依托型产品的约束,而逐渐向资源脱离型产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全球天然赋存的旅游资源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而人造旅游景观则大有迅速增加之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旅游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造景观的增加,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与旅游产业关系密切的交通邮政、金融保险、食品加工、信息通讯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服务支撑,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范围不断扩大。

(四)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结构性筹划的过程,其宗旨在于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旅游系统的合理发展[4]。 旅游规划的内容包括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以及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5]。在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色,通过旅游资源与区域的科学整合,或者形成山岳型景区、山水型景区、湖泊型景区、江河型景区;或者形成度假型景区、生态型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城镇等,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在缺少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条件便利的地区,通过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建造各种人造景观、主题公园、旅游设施及场所,在该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从而在空间上左右着旅游产业的地域布局。

(五)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市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而大大地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一般说来,旅游客源市场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旅游产业规模的大小。因财力、时间、距离的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半径不可能无限延伸,总是以居住地为中心,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特征。受此影响,近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往往会率先得到开发,使旅游产业的布局和旅游者的出游半径构成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中小尺度范围内表现得尤为明显。吴必虎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 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范围内[2](P143—145)。 旅游市场范围的分布特征必然对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必须将客源地市场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以便对旅游目的地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旅游产业政策

一个国家的旅游产业政策不但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要素配置、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国家常常对不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以巨大的财政投入,扶持地方产业的发展。部分具有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由此获得率先发展的机会,一大批“旅游扶贫开发区”纷纷建立。同时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下,我国也建立了众多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等,从而影响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分布。另外,国家为了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常常进行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致使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一大批颇具规模的旅游企业往往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带动着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一)宏观布局逐渐由资源禀赋地转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丰富,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型的观光型旅游将逐渐被娱乐性、参与性的旅游形式所代替。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探索和旅游体验的质量,重视旅游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观光旅游,倡导积极主动的旅游参与。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上述变化,表明旨在满足旅游者观光需要的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布局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经营则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材料不断出现,城市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心,以城市为核心的各种替代型、环保型、生态型人造旅游景观将会出现旺盛的发展势头。因此,未来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将逐渐由过去的以资源禀赋为中心,转向以城市和发达地区为中心,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性将大大减缓。

(二)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向客源市场地靠近

未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和物质保证。各地可以不依赖旅游资源,凭借巨大的财力建造各种人造旅游区、景点,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虽然这种人造景观热上世纪在我们国家曾经上演得轰轰烈烈并备受争议,目前看来恐怕也只有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观和“世界之窗”还算较为成功的例子,但这种人造景观热已经过时,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或产业将其选址选在靠近市场的地方是商家经济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其最终目的在于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赚取更多的利润。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市场需求的强力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达,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差的地区,各种人造景观、主题公园、民俗村、游乐场等的建设还将不断地有新的举措,这必将导致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远离旅游资源而向客源地靠近,旅游产业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逐渐让位于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三)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空间互动性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旅游区的可达性的改善,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城市与景区的空间互动性将进一步增强,旅游城市和旅游区必须实现竞争性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就旅游城市而言,为了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加强城市旅游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吸收旅游景区的经验,将旅游城市建成一个优美的旅游目的地外,其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应和附近的旅游景区相结合,将旅游景区组合到旅游城市的旅游线路中来,通过旅游景区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环境弥补旅游城市本身的不足。就旅游区而言,城市不但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者参观旅游景区的落脚点和中转站,旅游区只有和就近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源,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旅游区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按照城市化的标准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能有一种家的舒适、温馨、便利的感觉,按照人性化的标准提供细致、周到、满意的旅游服务。

(四)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区域化趋势显著

旅游者旅游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他们总是希望花最少的费用和时间观赏最多的旅游景观。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旅游产业只有提供多种多样的组合性的、互补性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如果各旅游地孤立、分散地开发,不但存在着单个景区资源单调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等致命的弱点,也必然会导致各旅游地将各自主要精力放在客源的争夺上,形成恶劣的价格竞争。面对此种不利的局面,旅游产业要获得大的发展,必须在实现竞争性合作。各旅游地要在承认矛盾和对立的前提下,着眼于发展的共同点,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寻求矛盾双方的共存和共赢,共同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6]。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因此,未来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势是打破产业的部门框框,实现产业和区域的整合,通过产业布局的区域化,来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区域化,不但要使产业融入到所在的区域中去,从区域中获得生存的营养和依托,更要实现区域和区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互动。

(五)城市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

城市不但是旅游产业空间聚集的重要节点和集核,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所在。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不但已经在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而且有不断扩大之势。国内旅游市场的一大明显特征就是“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在此背景下,城市将进一步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

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地区经济的重要集聚地和对外联系的窗口,将充分发挥集聚功能,吸引来自国内外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和众多的旅游者,实现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作为旅游客源地,城市市民是国内游的主体,对于国内游来说城市旅游者的增多不但为旅游区域带来了直接的旅游收益,更为旅游区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对于加快旅游区域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整合互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