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自制教具的有效利用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具论文,高中物理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由于物理实验教学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经过反复验证,但实际操作中仍可以进行改进。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通过改进实验,常常可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供更为鲜明直观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进入创新的殿堂,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以我校自制的4套演示实验教具为例,阐述一下自制教具在物理课堂上的有效利用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自制教具完成实验,改变没有物理教具的现状
由于静电知识比较抽象,加上文科学生对物理课程缺乏兴趣,因此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过程,丰富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但是文科教材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中模拟避雷针作用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教具,为解决教具的问题,我们自制教具“尖端放电1”(如图1所示),用于对比演示尖端容易放电而球形带电体不容易放电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只有在雷电天气才能出现的放电现象。“尖端放电2”(如图2所示)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运用自制教具对物理实验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理科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七节中没有避雷针原理演示实验,教师利用日常器具自制教具“尖端放电1”进行演示,学生会观察到十分明显的尖端火花放电现象,并听到“嗤嗤”声,接着又在“尖端放电2”装置中观察到旋转风车的放电现象,这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五节反冲运动这节课中,再次演示“尖端放电2”实验装置,同一个实验在电学和力学两部分知识中出现,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整合,而且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学生不依赖课本,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三、自制教具选材容易,制作简单,成本低,而且有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
尖端放电装置制作材料:铝板、绝缘黄色玻璃钢管、铁丝、绝缘支脚、接线柱、螺母、螺钉、绝缘木板、铜丝、泡沫球、绝缘支架(带小磁针)。这些材料在我们的身边很容易找到,而且制作方法很简单。
“尖端放电1”的制作过程
用钢锯加工铝板,用电钻在铝板上打孔,切割绝缘玻璃钢管。截取2根等长的铁丝,铁丝的一端套扣,另一端一根磨为尖端,一根固定金属小球,用螺母把铁丝固定在下面的铝板上,然后在下面的铝板上安装3个绝缘底座,用2根绝缘玻璃钢管通过螺钉把2个铝板固定起来,最后在上下铝板上各安装一个接线柱(如图1所示)。
“尖端放电2”制作过程
用专用工具加工铝板,用电钻在2根绝缘玻璃钢管一端切割出约2 mm宽、2 cm深的窄缝,把没有窄缝的一端用木塞安装到绝缘木板上,最后把铝板插到窄缝上,并用螺钉固定。在带绝缘支座的小磁针的顶端固定4根等长的铜丝,并弯成对称的风车形状,在2根铜丝上安2个绝缘泡沫小球。图3和图4(见下页)装置即为“尖端放电2”演示教具的组装图。
制作教具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增加演示实验“尖端放电2”的可见度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铜丝太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特别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参与制作的学生和教师想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过程中,先把电风车(如图3所示)做大一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风车转动效果很差。后来把电风车制作的小一些转动效果很好,但是在远处观察效果很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把电风车放在实物展台上,可是由于火花放电的影响,实物展台自动关闭。最后想到把两个泡沫小球固定到两根铜丝上,以增加可见度。两块铝板开始时平行放置,但由于坐在前排两侧的学生观察不到火花放电现象,因此两块铝板改造成可以调整角度的喇叭口状,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通过这一思考,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四、教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设计教具,完成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钱临照教授曾说过:“在物理实验中,如果能自己设计一个新方法来阐明这个实验的物理概念,这个新设计的实验,不管如何粗糙,亦应当受到鼓励,因为其中有新思想在里面,表现了创新的积极性。”自制教具需要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下面两个小实验是教师设计制作的两个演示实验,器材很容易获得,实验步骤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具有可操作性。
安培力实验——转动的磁铁
实验器材:5号电池一节、铁钉一根、圆柱形强磁铁一个、导线一根。
实验过程:按图5所示连接电路,导线上端固定在电池的正极,下端轻轻接触到强磁铁上。
实验现象:强磁铁快速旋转。
静电实验——电容器充放电
实验器材:电容器、学生电源、铝箔纸。
实验过程:用一个标称值为50 μF的电容器在学生电源上充电,然后用电容器的两极直接接触铝箔纸(如图6所示)。
实验现象:电容器两极刚接触铝箔纸就出现火花放电现象。
转动的磁铁实验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这节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分析讨论,从实验中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磁铁转动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猜想、实验验证、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电容器充放电”,传统的实验需要利用灵敏电流表才能观察到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而作为演示实验,教室后面的学生有可能观察不到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把这个实验改成火花放电现象,既能够看到火花,又能够听到“嗤嗤”声。实验的小小改进,使物理课教学生动有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简单的两个小实验,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丰富想象力,而且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
五、结束语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运用自制教具完成实验,让学生参与自制教具过程,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