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模式_图书馆论文

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所造就的网络信息环境使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模式逐步显现其弊端。大学图书馆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变革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机制并由此重构其技术服务和读者服务模式。

1 传统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弊端

作为重藏轻用,以书为本,基于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其组织模式(管理学上称为直线—职能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也与传统的信息环境基本适应。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这种组织模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 以文献为主线来组织图书馆工作体系。据此将所有图书馆工作归入“五部一室”(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技术服务部、参考咨询部和办公室),图书馆及其各部门的工作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面面不到。文献采集部门不能根据读者需要和馆藏情况有目的地、有重点地、科学系统地采集文献信息;文献分类与标引难以根据文献内容特征正确归类和充分揭示;流通工作中缺乏对文献内容的正确了解,难以满足读者对特定文献的需求;在参考咨询和信息检索工作中,专业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既难以准确把握读者对特定信息的需求,又缺少对文献内容的了解,因而难以提供给读者真正需要的信息内容和检索途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强行割裂了读者、图书馆、馆员与文献之间的紧密联系。

1.2 以书为本。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基础和工作重心是藏书,服务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书的流通为代表的“物的传递”。现代图书馆环境下,尤其是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这种服务模式将向以参考咨询和读者教育为核心服务所体现出的“知识传递”转变。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从传统图书馆的“物流”转变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流”。因此21世纪大学图书馆应彻底抛弃以文献资料为中心的“以书为本”的工作模式,真正转向“以人为本”,围绕用户的各种信息需要开展服务工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和“知识传递”的全部内涵?这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有更高的素质,而且要求有更适合的工作体系和组织模式,这样才可能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成为现实。

1.3 重视文献的物理属性而忽视文献的信息属性。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体系以文献的物理属性为主线,按文献的采集、标引、流通和检索咨询形成线形工作体系,如同一条产品生产线。把文献的加工传递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全部或主要内容,图书馆工作主要针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没有或很少对文献的内容特征、观点进行深入了解,也就是忽视了文献的信息属性。

2 现代信息环境对大学图书馆的挑战

2.1 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检索和存取变得越来越简便,用户比以往更多地、更方便地绕过图书馆直接搜寻、检索和存取所需信息,图书馆如果不能增加图书情报工作的技术内涵和知识内涵,实现图书馆情报工作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图书馆的地位岌岌可危。

2.2 传统的适合于各层次的服务模式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未来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个人化服务模式,基于这一模式的图书馆组织机构也应重新组织。数字图书馆的集成信息服务应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信息资源的集成,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既包括本地馆藏又包括虚拟馆藏,应把不同出版类型(书刊报)和不同载体类型(印刷型、机读型文献等)的信息资源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信息内容的集成,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文摘数据库进而获得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综合,为读者提供增值信息产品,甚至包括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视频情节理解等;三是信息技术的集成,数字图书馆应提供一整套工具,实现检索、采集、分析、加工和提供的无缝连接,实现各种服务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要有技术保证和人员保证,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机制保证。

2.3 网络信息环境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作业方式,采访、分类、编目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书店开展了网上订购,分类编目则由出版社或书目中心提供,联合采购,联机合作编目逐步完善,采访、分编的业务量逐步减少,而参考咨询、情报分析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2.4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出版商,发行商,联机检索服务商和网络信息服务商主导的虚拟信息系统正将包括收藏、检索、传递在内的全面信息服务直接提供给最终用户,导致学术交流体系重组。传统图书馆的地位将被削弱,大学图书馆应在提高服务层次、深化信息服务、提供知识服务方面下工夫,寻找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新的生长点,才能在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2.5 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信息获取的困难性使传统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检索和传递服务成为用户学习、研究、管理过程的重要信息依靠。信息检索和传递成为传统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手段。随着现代信息环境的形成,这种不均衡性将得到很大改善,通过网络存取信息将彻底克服信息获取的困难,这时用户关注的将不再是检索和获取文献,而是如何从繁杂的信息源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内容,并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重组为相应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因此用户需要的服务是图书馆更深层次的介入,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个人化的信息环境。

总之,现代信息环境重塑了大学图书馆的运行和工作环境,使传统图书馆步入电子化和网络化时代,以手工作业环境为基础的传统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日渐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障碍。为此,变革传统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重建现代信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3 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模式

人们认为,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六化”:①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②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③信息传递的网络化;④读者服务的全球化、集成化和个人化;⑤馆员素质的“信息化”和专家化;⑥图书馆建筑无形化。以此为基础,未来大学图书馆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综合功能:知识信息的存储功能;信息产品的加工功能;教育培训功能;文化、娱乐和传统功能;咨询功能;通讯功能;出版功能。

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而言,上述特征还只是一种憧憬而已,大学图书馆要具备上述现代化特征还有待时日,同样,未来大学图书馆功能的实现之路还很漫长,不仅需要技术作基础,更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和理想的组织机制作为保障。

按照管理学的观点,传统图书馆的组织实际上是按职能划分的直线—职能组织模式,按职能将图书馆分为五部一室(采编、流通、期刊、参考咨询、技术系统部和办公室)。这种模式对传统图书馆条件下的手工操作、为读者提供无差别服务(可认为是生产同一信息产品和提供同一种服务)是比较适应的。但五部一室的传统图书馆组织模式与现代高校专业性极强的教学研究活动严重脱节,必须进行改革。

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应是集成化、个人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可视为生产多种信息产品和提供多种服务的“信息企业”,其组织模式类似于企业的“事业部”式的组织形态,事业部模式实际上是线性—职能模式的扩展,而线性—职能模式可视为事业部模式的特例,线性—职能模式的业务流程和功能在事业部模式的每一部门内都得以实现,这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条件尤其是人员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大学图书馆由若干学科信息中心和协调部门组成(图1),每一学科信息中心内集各种出版类型(书、刊、报)、各种载体形式(印刷型和机读型出版物等)、多语种文献信息于一室,集技术服务(采访、分编)和读者服务(流通、阅览、检索、咨询、研究、开发)为一体(图2)。

按专业领域来组织图书情报服务,可以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和服务层次,图书馆员不仅是一名文献管理员,而且是一名精通某门学科的学者、高深学科的信息导航员、前沿学科知识的提供者。尽管目前实现这种组织模式在人员素质和技术方面还存在困难,但在少数学科专业和部分工作流程上进行尝试是必要的。如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文献信息中心方式,组织专门部门负责专门学科领域的需求分析、信息资源分析、信息检索和报道、参考咨询服务、课题服务,而由图书馆其它部门提供采购、编目、流通、技术系统方面的支持,部分实现了上述模式的功能。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文献中心方式,将同一学科的书刊合藏一室,集藏借阅于一体,也多少体现出上述模式的特点。

收稿日期:2001-01-07

标签:;  ;  ;  ;  

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模式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