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注意论文,管理体制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会计管理从古到今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如何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是从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乃至从事其他经济工作的同仁们讨论的热点,而且许多同志都发表了卓有建树的文章。但我认为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管理,不仅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更重要的是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体讲,要与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会计人员素质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诸方面相适应,这就是我们研究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会计管理体制要与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会计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我们这里所讲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与会计活动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1.经济制度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特征。500多年的历史证明,西方社会现有的经济制度,是以资本私有制取代土地私有制和工业革命为契机,经过一个漫长的资本主义经济渐进的发展过程逐渐确立起来的。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所在。依据这种经济制度的西方会计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特征。任何会计理论、会计政策、会计改革、会计方法的建立与变革,必须服从于业主或投资者私人财富的最大化目标,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势必招致强烈的抵制。譬如美国实行的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尽管经济中垄断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但竞争仍然是基础。就其经济体制而言,主要有如下特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公有企业很少,公有化范围很小;不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其决策的主体是企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共同完成的,与市场力量相比,政府的作用要弱得多。所以,美国的会计体系,从企业经营及会计发展的环境特征来看,大致趋于一种独立化的会计模式;会计立足于优化商务活动的需要,从实用主义出发,会计可以建立起本身具有独立性的会计管理体系。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者即现存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利益;在信息揭示“真实”、“公允”、“实用”的原则下,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会计行为约束于民间权威性会计团体制定和颁布的会计准则。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经济上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政治上讲,是以共产党为领导。它们二者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运行的。由此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这种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从建立之日起,以实现与维护社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内涵。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相适应,要求会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依据,在推动国有资本保持增值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在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系时,必须适应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根本的经济制度,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会计提供信息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措施之一。必须使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呈现为一种宏观统一化模式,会计的立足点是国家经济政策、会计规章制度,这实际上是政府法规、制度的一部分;会计工作基本职责之一在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增值,并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一致性,而对会计本身的技术性考虑较少;政府力求通过会计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利益分割等管理职能;企业的会计行为完全制约于统一会计法规、政府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上。所以,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决不能机械地模仿或照搬西方国家的会计模式。中西方会计体系优缺点的客观存在,同样也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在强化我国会计的宏观经济调控优势的同时,有机地借鉴西方会计对企业微观活力的激励机制,塑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微观效益与社会宏观效益协调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全有效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有其共性,它主要包括:(1)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2)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3)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体系的弱点和缺陷;(4)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5)要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是与各国所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不能不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因而也就必然会形成一些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公有经济形式和结构。以往的国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全适应,经过改革,在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将会发挥出自己特有的优势。这是与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之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所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收入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展开合理竞争,同时又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样的分配原则和经济目标,是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同的另一个特征;(3)在当今世界取得成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中,一般都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着强大的政治优势,政府将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基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时,必须考虑到会计要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会计支持。
另外,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企业制度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前三句话是解决企业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创造外部条件,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则在于管理科学。所谓管理科学,正像我国会计学泰斗杨纪琬先生所讲,首先就是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其中必然包括建立科学的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成本、资金的科学管理。其次,管理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管理科学必须以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依据,必须建立在企业良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上。可以说,没有企业会计水平的提高,没有会计工作的支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在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时,必须考虑会计既要为企业经营提供会计信息,又要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会计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3.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会计管理体制除了考虑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会计管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会计的发展从结绳记事开始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会计学专家将其归纳为四个里程碑:1494年复式借贷记帐法的产生;1854年苏格兰成立第一个爱丁堡会计师协会;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其中包括标准成本)的产生;本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进入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会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空间上,上下延伸,左右扩张;时间上,由事后向事前转移;内容上,向非价值领域渗透;重点上,由反映转向控制。如社会会计、预决策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质量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如何,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会计发达程度来反映。从整个世界看,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没有不发达的,而会计不发达的国家,也没有一个是经济发达的。会计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复式记帐产生于意大利;注册会计师协会、成本会计产生于英国;管理会计产生于美国。目前每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会计发展水平都比较先进。
目前我国还处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众多,人均国民产值居世界后列。工业化程度较低,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发育还很不健全,结构层次也有待于大大提高,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下,会计理论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既缺乏会计实践对象,又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再加上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甚至部分政府领导人对会计的认识还非常浅薄,会计人员本身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记帐、算帐的水平上。会计人员素质差,工作水平低,现代化手段落后,“信息高速公路”还没有建立,等等,都制约着我国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二)建立会计管理体制要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经济的有效运行,除了政府的管理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经济监督。所谓经济监督,首先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依据法令、指令、政策及制度中规定的各项标准和限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察和督导。政府的经济监督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内容主要是:(1)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的管理和监督;(2)依靠经济政策和各类经济法规进行的管理监督;(3)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在这三个内容中,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基础和前提。因为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有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指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对外开放体制,这些都需要制定有关的经济法律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因此,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立,关系到改革开放是否顺利实行的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按部门法划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法。二是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海商法,在国外统称为商法。三是经济法,包括实现宏观调控的法律,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来划分,包括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完善宏观调控的法律,以及社会保障的法律等。社会主义的会计法律体系既属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内容,又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法律内容。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会计法为主导,会计准则为核心,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三级会计管理与核算法律体系。我国1993年7月实行的“两则”、“两制”就是会计法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会计政策出现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相脱节以及会计准则与会计法不够协调的情况,因而只能采取保留、修订行业会计制度以具体指导企业会计运转的做法。显然,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仍带有一定的直接控制色彩。我们要逐步建立一套以会计法统驭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统驭各企业会计制度的三级会计管理与核算的法规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具体会计准则,无论从数量和质量看,其难度都比制定基本准则要大的多。同时,根据我国国情,经济不发达,会计实践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会计人员素质差等等,我们要逐渐推行会计改革,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建立会计管理体制在考虑会计法规体系的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公证、监督作用。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监督、服务、监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独立于经营者、所有者之外,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会计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执行社会监督、监证、服务职能,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性,促使企业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在业务规范、业务范围、业务质量和从业人数等方面离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就要加快步伐,从健全法规、规范工作、充实队伍、提高素质、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以便完善市场会计监督体系。
(三)建立会计管理体制要与我国现有会计总体素质相适应
会计总体素质评价包括现有会计工作人员的现状、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工作手段和会计环境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已达1200万人,比1990年增长33%。从1992年起,改革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选拔机制,全面推动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几年来,有100多万人通过考试取得了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现在,全国取得不同层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已达530万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44%,其中高级会计师3万多人,会计师60万人。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单位会计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学历水平的会计人员由199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通过学校和在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人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一大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充实到会计队伍中,使会计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截止1994年底,全省城乡农村会计人员达369454人,占个省会计人员总数的66%,但其各项素质指标大大低于国有单位水平,在全省城乡及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会计人员中,取得会计证的人数为45571人,占全省会计人员的11.52%,比国有单位的56.95%低45.53%个百分点;有专业学历的人数有22026人,占5.96%,比国有单位低43.19个百分点,而高中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高达94%,没有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占89%,分别比国有单位高出43和42个百分点。
会计人员素质低的第二个原因是有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差。主要表现为不热爱本职工作,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固守陈规,不学无术,把会计工作当成以权谋私的工具。放弃原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按制度建帐,会计数字不实,帐目不清,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等。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和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素质,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会计处理手段落后是约束会计管理作用发挥的第三个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现代化无疑在其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为西方企业会计处理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上的保障。计算机早已取代手工操作而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网络遍及经济业务的各个角落,并在全国乃至多国间建立起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会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各个方面,会计真正成为企业优化投资决策,合理市场定位、强化竞争实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笔、一把算盘等手工操作仍然是我国会计记帐、算帐、报帐的主要手段。计算机尽管已被引入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但由于企业经济条件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会计信息处理的范围也不广泛。远远没有形成计算机网络化,较之西方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会计处理手段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形成会计信息滞后于市场变化与经营决策的需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时应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立会计管理体制要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本身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所谓宏观调控,严格地说,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1)宏观间接调控原则,即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原来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由原来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2)计划指导原则。这个计划指导是粗线条的、弹性的、指导性的。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以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为主,配合以必要的行政管理。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经济法规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阶段,要加快经济立法的进程,如制定规范各级经济利益主体行为的法律中就有会计法等。在建立社会主义会计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会计法规建设,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我们要正确处理中央、地方和企业的会计管理权限。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地方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法规准则,企业应结合会计法规再制定出一套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管理制度。这样形成一体化管理,再加上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形成立法、执法、司法的严密的会计管理体制。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建立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人员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市场管理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