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娟 董金平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中学 134211
摘 要:心理偏差一般指个体及群体存在偏离大多数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的某些现象。由于学生年龄小,接触的事物较少,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社会、学校、家长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偏差。以哲学的角度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进行分析,并采取恰当的方式纠正心理偏差,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就中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以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大、浮躁、自卑等心理的解决对策,以帮助学生以阳光、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心理偏差 哲学 纠正
哲学是一种能使人们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学科。学习哲学的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哲学常识是很好的德育工具,尤其对于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方面,应用哲学常识能够起到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取代的效果。
一、纠正自大的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通常会对孩子非常溺爱,形成了他们惟我独尊的性格,从而产生自大心理,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其他人无法比拟。而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出不谦逊、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以哲学角度分析,具有自大心理的学生实际上是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无穷的,没有终点。所以,在学习上任何人都不能知足常乐,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辩证唯物主义又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源泉。因此要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世界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有很多,他们取得成功,都是基于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取。通过学习这些哲学原理让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不可夜郎自大,要谦虚谨慎,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纠正浮躁心理
浮躁是阻碍学生进步的绊脚石,它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看不进书,学不进知识,不愿深入探究,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现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区分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认识现象是深入其本质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深入事物本质。任何人都不应该存有浮躁心理,应该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才能够不断积累,实现厚积而薄发。
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就不会产生质变。在学习上,一定要戒骄戒躁、踏实沉稳,不断地积累知识,为早日真正成“大器”打下坚实基础。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轻浮急躁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无视困难和挫折的心态,这很可能会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碰壁。每个人都要做好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三、纠正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学生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比赛、考试失利以及经受其他种种挫折的打击下,意志逐渐消沉,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从而垂头丧气、自怨自艾,导致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缺乏兴趣,产生更严重的失败以及恶性循环。这种自卑心理对人的危害极大,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对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任何人都有某种或数种可供塑造的潜力,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四、纠正攀比心理
争强好胜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本身无可厚非,应用得好还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学习,但用在攀比上,就会误入歧途。攀比心理是没能够弄清“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及“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能不能做一件事,一定要看自己的实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盲目追随他人。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衡量标准并非是家庭状况是否富裕、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高档的消费品,而要关注平时的学习状况和以此积累的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学生就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攀比的精力放到学习上去,提高学习成绩。心理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会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以哲学的观点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心理偏差并加以纠正,能够让学生走上积极、乐观面对学习与生活的正确轨道。在具体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更应在实践中,在德育、智育以及心理方面教好、辅导好学生,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丽 优等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3,(22),175-176。
[2]李星樵 不可忽视“学优生”的心理偏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6),283-284。
[3]盘改云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15(09),469-470。
[4]李建明 浅析学生“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J].发展,2013,(01),194-195。
论文作者:孙丽娟 董金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心理论文; 学生论文; 偏差论文; 事物论文; 哲学论文; 都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