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三亚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南三亚 572000
摘要:城市是人口规模的集聚地,城市规划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的构建。以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应急避难场所;防震减灾;科学规划
1背景
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人口规模巨大。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条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第(十九)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强调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三亚作为一个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既要建设良好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优美景观,也要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和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016年我院着手编制《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贯彻落实海南省抗震救灾指示精神,建设适合以三亚市地震为主要灾害特征的高效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型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现有资源用地的科学规划,为相关部门提供防灾设施参考,以便快速有效应付灾难、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疏散交通,保障灾后重建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城市灾害。
2.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
(1)美国
美国的避难场所主要针对灾害类别是飓风,其避难场所主要是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等大空间公共建筑做室内避难场所。
(2)日本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公园、绿地等自由空间。
(3)台湾
台湾临时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广场、草场等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主要有大型的公园、学校操场、城市广场等。
(4)北京
北京紧急避难场所主要利用街头公园、游园绿地、小广场等。长期固定的避难场所主要利用现有的市级、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
3.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
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只有极少数省市出台了建设标准,例如
《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
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三个级别: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的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000m2,固定避震疏散场地不宜小于1公顷,中心避震疏散场地不宜小于5公顷。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
避难场所选址类型
(1)中心避难场所配套设施
中心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包括指挥中心、储水设施、紧急设施、储备设施、指示设施、通讯设施、收容设施和消防设施以及交通设施。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应急停机坪和停车场。
(2)固定避难场所配套设施
固定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包括饮水、消防等储水设施;厕所、帐篷、寝具、垃圾场等紧急设施;粮食、医疗等储备设施;照明、指示、发电设施和收发、广播等通讯设施。
(3)紧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包括储水、储备、紧急、通讯、指示等含消防、引用水,紧急医疗、广播设施以及紧急照明设施,
4从编制《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编制《三亚市区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过调研摸底,现状人均应急避难场地面积基本可以满足常见灾害的避险要求,但是应急避难场所缺乏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缺乏构建应对地震等重大灾难的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应配套的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内人口密度大,避难场所用地紧张等问题特别显著。
4.1城市规划应注重考虑避难场所的构建
目前我们编制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对避难场所的态度是一笔带过,极少有操作的可行性。人们总是觉得灾难远离我们的生活,但突发的自然灾害发生时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在我国沿海地区遭遇巨大台风侵袭,一些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美国的飓风却把大洋彼岸的美国新奥尔良市吹得七零八落,整个城市奄奄一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神经被刺痛了:处处可见“钢筋铁骨”的都市,我们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城市家园,竟然突然变得如此“弱不禁风”?就其主要原因是防灾意识决定着我们的城市建设,面对自然灾害采所取的不同态度,必然产生不同的后果。我国的《城市规划法》里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必须考虑防灾因素,但各设计院对防灾的理念薄弱,其执行的标准各不一样,规划审核部门对城市防灾规划没有标准的考核指标,整个规划体系中防灾意识相对薄弱。面对日益强大的城市规模,大量的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在灾难来临时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经受住打击,必须要把防灾理念注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提高城市整体应急防灾能力,构建避难场所体系。
4.2避难场所不是没有落实用地,而是场所用地资源利用不足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不是特定规划一处用地用于避难场所,而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的空地、公园绿地资源来构建。目前很多城市的学校空地、操场、体育场馆的空地、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场地资源,很少把防灾避险的理念引入其中,没有在这些场地中结合防灾规划。
4.3城市规划中避难场所的平灾结合
城市化的发展土地空间相当紧张,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既要考虑土地的集约经济,又要为市民的休闲运动健身提供公园绿地,同时结合休闲绿地引入防灾避难的理念,灾难来临时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学校操场是避难场地,平时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是城市的靓丽风景线。城市的街头绿地、广场要讲究均衡布局的原则,符合市民的出行距离,城市公园要依据城市规模人口分布情况科学布局。城市规划中的避难场地不是专门设定的而是利用公园绿地、广场、操场等土地资源平灾结合。
4.4城市建设应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在城市建设中,比如社区活动场所多建一些透水铺砖地面,提高公共场所地面的雨水吸纳能力,减轻城市排水排涝的负担,提高城市建设的防灾能力。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配套相应的防灾设施,例如储水设施、紧急设施、储备设施、指示设施、通讯设施、收容设施和消防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
4.5旧城改造中优先考虑市民安全的避难安全空间
老城区内居住的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城市规划布局历史遗留问题多,街头绿地、广场、公园面积小,紧急避难场地用地资源少,避难空间是个棘手问题。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应注重把防灾避险的理念引入其中,采用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增加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城市更新、棚户区的改造等增加绿地广场、室外停车场、街道绿地等提供紧急避难的场地。应急防灾理念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李鹏, 侯雁, 王欢明. 朝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体系研究[J]. 智慧城市评论, 2017(1).
[2] 范李锋.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探讨[J]. 福建建材, 2017(1):35-37.
论文作者:罗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场所论文; 城市论文; 设施论文; 绿地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紧急论文; 公园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