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采取“三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锡林浩特市论文,牧区论文,内蒙古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切实加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并于2001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市”。为巩固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创建水平,锡林浩特市采取“三结合”,切实加强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结合牧区经济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牧民示范户组成宣讲团,对牧民进行宣讲,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为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服务。围绕先进典型的新闻宣传,宣传通过加强饲料基地、棚圈和围栏等基础建设,实现“大雪不成灾、大旱不亏本”的典型;宣传优化牲畜品种质量,改进饲养管理方式的典;宣传提高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育肥不出栏,不加工不出售”的典型;宣传落实草畜不平衡制度和休牧、禁牧、轮牧的典型;推广牧区的新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彻底改变牧区群众落后的、不科学机井、建棚圈、搞育肥、跑市场的牧户达1500多户,围封草场55.65万亩,新建高产饲料基地8万多亩,完成生态建设规模95.4万亩,目前全市奶奶牛养殖户达1417户,牧民从事奶牛养殖业达340户,年内还将有近550户牧民配合生态移民工程从事奶牛养殖,通过生态移民,将移民户草场在原嘎查内调整围封起来,建立集中连片的打贮草基地,加快了草业产业化开发进程,几年来,共生态移民2160人,实现了搬得出、移得住、富起来的目标。
二、结合发展草原文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围绕开展共建品牌、生态品牌,文化特色户、文明诚信户、十星级文明小康户的系列创建活动,展示牧区新风貌在全市牧区深入开展“城牧共建、强强联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将盟直18个文明单位与市属6个文明苏木、6个文明嘎查和4个星级文明小康户结成了城牧共建对子,组成文明单位与文明牧区强强联合,形成城市与牧区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亮点。三年来,通过城牧共建盟直单位为牧区送资金330多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00多万元,解决了水电路、林舍机和文化站建设等方面的很多实际问题,为进一步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今年锡林浩特市结合牧区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在已结共建对子的共建实效上迈出新步伐,将共建拓展到企业,帮助牧区和牧户建立企业加基地和牧民经济人队伍等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引导畜牧业走产业化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同打造共建品牌和生态品牌,2003年,在全区第四届创建十星级苏木(镇)、村(嘎查)系列竞赛活动中,锡市有自治区命名的二星级文明苏木(镇)2个、一星级文明苏木(场)2个、一星级文明村(嘎查)4个。
三、结合“三讲一树”活动,重点整治环境卫生。以“卫生整洁入户”为重点,每年在各苏本镇(场)干部职工中开展宣传“三讲一树”活动,使牧民群众认识到牧区的柴草乱放、粪土乱堆、污水垃圾乱倒和乱搭乱建是不文明的行为;以“文明新风入户”为重点,大力倡导尊师重教,讲文明礼貌,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等新风尚。通过苏木镇电子信息馆,实施户户通广播工程,免费为牧民创刊《牧民良友报》,培养牧区文化经济人等,发展新文化,使因生产方式落后致贫,因病致贫,穷在酒上的牧民大大减少,依靠科学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越来越多。市委、市政府先后表彰了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先进浩特24个、文明牧民52个,成为创建文明牧区的有效载体。
(注盟相当于地级市建制,苏木相当于乡建制,嘎查相当于行政村,浩特相当于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