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肝胆外科 421002)
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挑选本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8例,且均于2015月12月—2017年11月期间纳入,按照手术时间先后分组,实验组34例患者实行经皮射频消融术,常规组34例患者实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概率。结果 68例患者肝功能在术前无比较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ST、AL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3.53%(P<0.05)。结论 对小肝癌患者给予经皮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比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更显著,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可在小肝癌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射频消融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小肝癌;临床疗效
肝癌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而小肝癌的单个肿瘤直径不小于3cm,近几年,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生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促使小肝癌患病人数逐年增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现阶段,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是治疗小肝癌的主要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创伤较大,而经皮射频消融术是医疗水平快速发展的产物之一,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和组织,且微创手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1]。此实验选取68例小肝癌患者,分析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详细研究步骤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挑选本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8例,且均于2015月12月—2017年11月期间纳入,按照手术时间先后分组,实验组与常规组均34例,患者年龄分布于39—79岁,年龄均值(55.48±3.41)岁;其中男女性患者比例为3:1。入组方法:患者单个肿瘤直径≥3cm;两组患者CT检查或B超检查均诊断为小肝癌临床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和同意实验研究,且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方法:存在非原发性肝癌者;肿瘤已经发生转移或具有癌栓情况者。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肿瘤数等一般资料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主要方法:指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后麻醉,在患者右肋缘下方制作切口,构建四孔二氧化碳气腹,在患者腹腔内置入腹腔镜,查看其肝癌情况,之后在肝脏内进行游离,剥离患者血管、肝、韧带胆道和十二指肠,将患者肝脏肿瘤切除,阻断其肝门或者结扎胆管、血管等,在完全止血后将患者腹腔冲洗干净,在腹腔中置入引流管,完成切除手术;而实验组采取经皮射频消融术,具体方法:同样引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通过CT或B超确定患者穿刺位置,之后对患者实行静脉全身麻醉合并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肿瘤长径将电极针插入病灶底部后,实行射频治疗,时间维持在15—18分钟,射频功率135—150W,将射频和电极范围严格控制在合理数值内,避免电极针对周围脏器、血管等造成损伤,消融完成后,需将电极针的针尖温度升高到大约75℃,之后拔出电极针,达到止血和消融的目的[2]。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需接受肝功能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另外,观察和统计所有患者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括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腹部疼痛、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概率+肺部感染概率+腹部疼痛概率+出血概率[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分析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概率,t检验组间对比,x2检验定数资料,描述用百分数(%),显示定量资料用
(x±s),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在手术前,两组患者AST和ALT等肝功能指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经过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肝功能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实验组患者AST和AL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x±s,U/L)
3 讨论
小肝癌是一种单个肿瘤直径≤3cm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通常伴随着脾脏肿大、门脉高压等症状,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当前,临床多采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小肝癌,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但该手术对患者身心创伤较大,且术后复发率较高,随着近几年医疗水平和科技不断提升,促使经皮射频消融术广泛应用在临床上,而经皮射频消融术指的是通过物理热消融技术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创伤小等特点,而且手术采用的电极针对患者肝脏周围组织伤害较小,能促进患者预后身体和肝功能恢复[4]。根据本课程实验得知,两组患者AST和ALT等肝功能指标在手术前相差不多(P>0.05),经过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AST和ALT等肝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AST和ALT等肝功能指标比常规组更低,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常规组(23.53%),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更显著,可借助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疾病,有助于提升患者肝功能指标,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皮肤和肝脏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肺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在小肝癌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Chong LAI,Ren-an JIN,Xiao LIANG,等.腹腔镜肝切除术、经皮射频消融术及传统开放手术对小肝癌的治疗比较(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6,17(3):236-246.
[2] 唐寒秋,杨瑞.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生存及安全性评价[J].医学综述,2016,22(11):2188-2191.
[3] 宋举贤,陈健,李建伟,等.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肝癌的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7,25(5):349-353.
[4] 刘涛,李宗涛,晋志科.射频消融术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833-833.
论文作者:周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肝癌论文; 患者论文; 肝功能论文; 射频论文; 实验组论文; 腹腔镜论文; 切除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0期论文;